“我是土生土長的華工人”“我們祖孫三代,都是廣工人”……金秋九月,廣東高校陸續(xù)開學。在迎新現場,新快報記者發(fā)現,有不少新生一家?guī)状送瑸樾S?,與學校的情緣跨越了半個世紀。當“新生”的到來和“校友”的記憶重疊在一起,迎新故事有了不一樣的“浪漫”。“三代逐夢,同進一校門”這樣奇妙的緣分,也深藏著薪火相傳的堅守與熱愛。
陳駿樂
●華南理工大學2025級碩士研究生新生
“‘華工氣質’早已在心里埋下種子”
“我們一家三代,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華工。”華南理工大學物理與光電學院的2025級碩士研究生新生陳駿樂,家有三代華工人?!暗谝淮A工人是奶奶陳堅武(66屆校友),第二代華工人是父親陳煒(93屆校友),我是第三代。”今年入學的他,續(xù)寫了家庭跨越半世紀的華工情緣。
■陳駿樂與父親合影。
1961年,陳堅武帶著對知識的渴望走進了華工的校門。1966年畢業(yè)后,國家推行“統(tǒng)招統(tǒng)分”,她毫不猶豫遠赴浙江投身高分子實驗工作,后來調回廣東,轉型從事統(tǒng)計工作。盡管職業(yè)領域幾經更迭,但華工人“嚴謹務實”的底色從未改變。她潛心鉆研統(tǒng)計方法,屢屢獲評單位“先進工作者”,用“服從需求、盡心盡力”的態(tài)度為后輩樹立了真切的榜樣力量:“華園教給我的是無論在哪個崗位都要把事情做好?!?/p>
陳煒自兒時起便常聽母親講述華工歲月,“考華工” 的想法早早在他心中扎了根。在填報志愿時,他將華工作為自己的第一選擇,“這里的平臺能讓眼界更開闊?!弊罱K,陳煒被華工錄取,在華園度過了充實的四年。西湖邊的制圖樓讓他震撼“原來有專門教畫圖的教學樓”,西十六宿舍的走廊回蕩著同窗的歡聲笑語,食堂里餡料十足的肉包是他至今難忘的美味……畢業(yè)后,他在工作領域閃閃發(fā)光?!叭A工教給我的‘學以致用’,是無論做什么,都要落地見效?!边@也是他常對兒子陳駿樂說的話。
作為家里的第三代華工人,陳駿樂與華園的聯結是水到渠成的雙向奔赴?!皬男≡谀棠膛c父親口中聽到的華園故事和他們身上的‘華工氣質’早已在我心里埋下了種子。”陳駿樂說,這份選擇是源自心底對 “華工” 二字的篤定。
今年作為碩士研究生新生踏入華園,陳駿樂也有了清晰的科研方向。原來,大二時,因外婆聽力下降他偶然認識了學院研究聽力聲學的導師,從此對“助聽器與人工耳蝸”領域產生濃厚興趣?!澳棠毯桶职侄几嬖V我,華工的‘實干’不是空喊口號,是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事。”他希望,未來能用自己的專業(yè)和所學給聽障人士帶來切實的幫助。
徐芷晴
●華南理工大學2025級本科新生
“母親可以克服這些困難,我肯定也能做到”
“我是土生土長的華工人?!比A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2025級本科新生徐芷晴來自另一個“一家三代華工人”的家庭。
■徐芷晴與外公、母親合影。
他們的華園故事要從徐芷晴的外公外婆講起。同為華工1970屆校友的外公姚鐘堯和外婆林惠音為這段情緣寫下浪漫開篇,徐芷晴媽媽姚竑彥(1993屆校友)則續(xù)寫了“校二代”記憶。如今,徐芷晴帶著這份沉甸甸的情緣考入華園,成為第三代華工人。
姚鐘堯當年就讀的是華工化工系橡膠專業(yè)。1970年,他因表現優(yōu)異留校任教,1979年考取了華工研究生,成為恢復高考后早期的研究生。此后數十年,姚鐘堯始終扎根教研一線。他不慕虛名,將“踏實做研究”的態(tài)度深深烙印在學生心中。林惠音與姚鐘堯在華工求學期間便是同窗。畢業(yè)后,他們一同留校任教,成了教研路上的“同行者”,華園見證了他們的愛情故事。
姚竑彥幾乎是與校園共成長。因父母都在華園任教,她自幼在華園長大,有時父親要徹夜盯著實驗儀器,她便常陪伴父親在13號樓實驗室待著,華園的科研氣息早已悄悄融進了她的童年記憶??既肴A工自動化專業(yè)后,姚竑彥迎來了學業(yè)上的挑戰(zhàn),課程又多又難給她帶來現實考驗。也正是這“痛苦的四年”,磨礪出了她不服輸的韌性。后來在工作和創(chuàng)業(yè)路上,回憶起這段時光,她都堅信“沒有跨不過的坎”。那些做實驗到深夜的日子,那些因為學業(yè)太難而流的眼淚,都成了她最珍貴的青春記憶,“華園給了我探索的空間,也讓我明白熱愛可抵萬難?!?/p>
徐芷晴的華園情則是從小“喂”大的。小學時,她經常跟著外公外婆到華工食堂里吃飯;初中在華工附中就讀,飯卡成了她每天進出食堂的 “鑰匙”;而平時,一家人也常去西湖苑聚餐,華園的味道成了她家常記憶的一部分。
如今,徐芷晴作為華工新生,終于拿到了寫著自己名字的校園卡。當用這張卡打上飯時,她心里滿是歸屬感,欣喜于自己成為了真正的華工人。她說,每次聽母親姚竑彥講起當年學自動化時的挑戰(zhàn),總會給自己鼓勁:“我母親可以克服這些困難,我覺得我肯定也能做到?!?/p>
陳泓睿
●廣東工業(yè)大學2025級新生
“這是傳承,也是奇妙的緣分”
“我們祖孫三代,都是廣工人!”廣東工業(yè)大學國際教育學院2025級新生陳泓睿的爺爺陳焰基、伯父陳嘉曄、父親陳嘉華都是廣工校友。如今,陳泓睿也將在廣工開啟美好未來,續(xù)寫這段跨越三代人的“廣工故事”。
■陳泓睿和爺爺、父親合影。
1969年,爺爺陳焰基畢業(yè)后留在廣工任教,潛心教學的同時矢志科研攻關,為國防工業(yè)研制和設計了中國第一臺“真空自耗電弧凝殼爐”,填補了我國鈦金屬冶煉的空白;退休后還繼續(xù)發(fā)揮余熱,獲學校第四屆“感動廣工”人物。對于孫子的選擇,陳焰基表示“這是傳承,也是奇妙的緣分”,他希望陳泓睿能好好學習,“將來國家有需要的時候,能派得上用場!”
在陳泓睿的記憶中,小時候爺爺閑暇時會帶著他和堂哥在校園里玩,“我對東風路校區(qū)的生活區(qū)和教學區(qū)都很熟悉,生活區(qū)2樓飯?zhí)玫陌秋埡芎贸?。小學時每周二我都會去7號樓前面的廣場玩,還會繞著整個校區(qū)玩捉迷藏。不過,一直不敢上教學樓,因為樓上有很多自習的哥哥姐姐?!彼∠笞钌畹倪€是爺爺對自己的教導,“爺爺經常說‘廣工是科研的硬骨頭’,他也給我們講過研究鈦金屬冶煉助國家攻破技術難關的經歷,經常鼓勵我們要好好學習,希望我們能考入廣工,接觸集成電路、機械自動化這些王牌專業(yè),將來能在各行各業(yè)發(fā)光發(fā)熱?!?/p>
父親陳嘉華當年學的是英語專業(yè)。陳泓睿說,父親也曾和自己分享過不少“廣工記憶”,“他說當年是在五山校區(qū)上學,條件還比較差,住的是8人間,宿舍在半山腰,沒有空調沒有熱水,熱水需要到水房刷卡打水……而現在,校園各種設施都很新,完全不一樣了?!?/p>
家人的“廣工情結”深深影響了陳泓睿,也成了他堅定的選擇。“他們對廣工的熱愛和懷念,讓我在填寫志愿時對這所學校充滿了向往。”陳泓睿說,踏入廣工校園,就覺得這里很親切,感受到了濃厚的學術氛圍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我期待能結交更多朋友,努力學習專業(yè)知識,拓寬國際視野,傳承廣工精神,未來能通過所學的知識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回饋社會?!?/p>
采寫:新快報記者 徐紹娜 王娟 通訊員 華軒 杜清
圖片:受訪者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