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點半,我沿著葉縣1號公路向東南疾馳,晨霧中隱約可見楚長城的殘垣斷壁。這條全長94公里的旅游富民路,串聯(lián)起辛店鎮(zhèn)南王莊村的蓮花庵驛站、保安鎮(zhèn)楊令莊村的湖光民宿,以及夏李鄉(xiāng)彥嶺村的聽蟬谷。聽蟬谷民宿負責人楊曉杰告訴我,這里不僅提供無公害農場采摘體驗,更藏著葉縣美食的三大密碼——羊肉熗鍋燴面、張集硬面饃、衛(wèi)家麻辣面。
第一站選在妝頭村。這個距葉縣縣城15公里的古村落,因孔子周游列國時在此曬書、梳妝而得名。村東北角的圣人閣雖為后世重建,但院內那株千年銀杏樹卻真實記錄著先賢足跡。村民程文金指著樹根說:"1975年大洪水時,曬書臺那片地比周圍高不到半尺,愣是沒被淹。"村史館里陳列的"曬書回顧"殘碑,刻著民國十二年冬的立碑時間,字跡在晨光中泛著青灰色的光。
午時三刻,在葉縣老城區(qū)的"眼鏡燴面"老店,我嘗到了正宗的羊肉燴面。師傅張建國介紹,這道美食的精髓在于"三燙"——燙羊骨、燙面、燙菜。羊骨湯需文火慢熬六小時,面劑要經(jīng)過"三醒三揉"的工序,最后澆上現(xiàn)炸的辣椒油。隔壁桌的食客正在享用鹽焗雞,這道菜與葉縣巖鹽博物館的展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博物館內陳列著漢代鹽井模型,展示著從"煮海為鹽"到"鑿井取鹵"的技術變遷。
午后轉戰(zhàn)燕山湖水利風景區(qū)。雙燕塔下,游客中心提供的"楚文化風情走廊"導覽圖顯示,這里不僅適合觀鳥寫生,更是體驗"秋收冬藏"節(jié)氣文化的絕佳場所。龔店鎮(zhèn)臺劉學校的彭老師曾在此開設蘿卜窖藏課程,孩子們在沙坑中埋蘿卜時,會默念"冬吃蘿卜夏吃姜"的古諺。這種農耕智慧,在保安鎮(zhèn)楊令莊村的馬頭山景區(qū)得到了延續(xù)——村民們將楚長城遺址與闖王寨傳說結合,開發(fā)出"生態(tài)富民"的鄉(xiāng)村旅游模式。
暮色降臨時分,我來到葉縣縣衙。這座始建于明洪武二年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存有編鐘古樂演奏場。導游李芳說,縣衙內的廉政故事墻,記錄著葉公沈諸梁"勤政愛民"的典故。東側文廟的文昌閣前,游客們正排隊體驗"孔子問禮"的沉浸式表演。而在葉公陵園,海內外葉姓后裔每年清明都會舉行祭祖大典,三進院落的宮殿式建筑在暮色中更顯莊嚴肅穆。
次日清晨,我專程探訪洪莊楊鄉(xiāng)張集村的硬面饃作坊。非遺傳承人王巧云演示了"發(fā)酵面與未發(fā)酵面摻雜反復杠壓"的技藝,蒸出的饃頭潔白如雪,底焦面嫩,麥香純正。她提到,這種臘八節(jié)食品能長期存放不霉不裂,全靠"先武火后文火"的蒸制秘訣。而在葉縣巖鹽博物館的互動體驗區(qū),游客可以親手制作鹽雕,感受"巖鹽文化"的獨特魅力。
正午時分,在葉公古街的"噯味火鍋"店,我品嘗了以昆陽黃酒為基底的特色鍋底。店主介紹,這種黃酒采用古法釀造,需經(jīng)過"浸米、蒸飯、發(fā)酵、壓榨"四道工序,與楚長城沿線發(fā)現(xiàn)的戰(zhàn)國酒器殘片有著技術淵源。隔壁的"武漢鴨脖"店內,游客們正排隊購買現(xiàn)鹵的鴨脖,這種源自楚地的風味小吃,如今已成為葉縣夜經(jīng)濟的代表。
午后,我驅車前往翟集村。這個被譽為"醋都"的千年古村,不僅保留著東漢"大樹將軍"馮異的故里遺址,更以米醋釀造技藝聞名。村中的老醋坊至今仍采用古法釀造,醋香彌漫在青磚灰瓦的明清建筑間。村民們說,這里的米醋需經(jīng)過"蒸、酵、熏、淋、陳"五道工序,與《齊民要術》記載的釀醋法一脈相承。
傍晚時分,我登上望夫石山景區(qū)。這里不僅有楚文化風情走廊,更保留著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器窖藏。景區(qū)講解員提到,近期出土的青銅編鐘,與葉縣縣衙內的編鐘古樂演奏場形成了時空對話。而在山腳下的豫晨濱湖田園生態(tài)旅游區(qū),游客可以體驗"依山而居、傍水而生"的田園生活,品嘗用當?shù)厥巢闹谱鞯柠}焗雞、烤全羊等鄉(xiāng)土菜。
夜幕降臨,葉縣老城區(qū)的夜市漸漸熱鬧起來。東家烤羊的攤位前,師傅正在用果木烤制全羊,香氣四溢。金典蛋糕花園的櫥窗里,陳列著以葉縣巖鹽為原料制作的創(chuàng)意甜點。純臻蛋糕店內,游客們正品嘗著以當?shù)匦←湻壑谱鞯臍W式面包。這些美食,既保留了傳統(tǒng)工藝,又融入了現(xiàn)代創(chuàng)意,成為葉縣文旅融合的生動注腳。
在葉縣的三日行程中,我深刻體會到"農文旅融合"的實踐智慧。從楚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銀線串珠"模式,到農業(yè)生態(tài)公園的"生產、生態(tài)、觀光"一體化發(fā)展;從巖鹽博物館的科普教育,到妝頭村的孔子文化尋根——這些實踐都在詮釋著"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正如葉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婁毅所說:"通過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fā)展,繪就鄉(xiāng)村振興的'特色畫卷'。"
這次葉縣之旅,不僅讓我品嘗到了羊肉燴面、張集硬面饃等地道美食,更讓我觸摸到了楚文化的厚重底蘊。在聽蟬谷民宿的木屋里,我讀到了楊曉杰寫的《鄉(xiāng)村民宿經(jīng)營日志》;在巖鹽博物館的互動區(qū),我體驗了鹽雕制作;在妝頭村的銀杏樹下,我聽到了程文金講述的孔子傳說。這些鮮活的體驗,比任何攻略都更讓人受益匪淺。
如今,葉縣已建成精品民宿5家、農家樂39家,2025年上半年游客接待量達323.3萬人次,綜合收入11.88億元。這些數(shù)字背后,是葉縣人用智慧和汗水書寫的鄉(xiāng)村振興故事。而作為美食旅游博主,我最大的收獲,是發(fā)現(xiàn)了這片土地上"美食、旅游、科普"三者的完美融合——它不是簡單的景點串聯(lián),而是將歷史人物、民間信仰、節(jié)氣智慧融入每一次旅行體驗,讓每個游客都能成為文化的傳承者。
當我在葉縣1號公路上回望,夕陽將楚長城的輪廓染成金色。這條穿針引線般的旅游公路,不僅串起了葉縣的山水人文,更串起了古今智慧的生活美學。在這里,每一口美食都是歷史的回響,每一次旅行都是文化的傳承,而每一份期待,都將在下一個節(jié)氣里綻放新的驚喜。這,或許就是葉縣文旅最動人的商業(yè)價值——讓每個游客都能帶走一段鮮活的歷史,留下一份溫暖的記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