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儒岙鎮(zhèn)和臺州市天臺縣白鶴鎮(zhèn)交界處,有一道獨特的自然奇觀:萬馬渡。
第四紀冰川造就的地質(zhì)奇觀,兩山夾峽的溪谷中,巨石滾滾如浪似河,無馬,也無渡。
每逢大雨天,山洪奔瀉,沖擊巨石,白浪飛濺,聲若千軍吶喊如雷,形如萬馬奔騰爭渡,故名萬馬渡。
新昌縣內(nèi)距離萬馬渡最近的村莊,是儒岙鎮(zhèn)皇渡橋村的雪家坑自然村,地處萬馬渡的下游。
天臺縣內(nèi)距離萬馬渡最近的村莊,是白鶴鎮(zhèn)的萬馬渡村和天姥村,地處萬馬渡的上游。
溪流從天臺縣境內(nèi)流入新昌縣境內(nèi),萬馬渡地處兩縣交界地帶,因此兩地對萬馬渡的歸屬,長期爭議不斷。
新昌縣儒岙鎮(zhèn)皇渡橋村的雪家坑自然村,設(shè)立了萬馬渡游客中心。
導(dǎo)航萬馬渡游客中心,到達雪家坑村,再走步道上行約兩公里,可以到達萬馬渡的精華萬馬渡橋,很多人因此認為萬馬渡屬于新昌縣,其實這是一種誤會。
從雪家坑村沿溪而行的步道,曾經(jīng)是新昌和天臺兩地互通的古驛道,多用石板鋪成,寬闊平整,石板被歲月和腳步磨得非常光滑逞亮,由此可知曾經(jīng)路人往來行人絡(luò)繹不絕。
如今道路建設(shè)和出行方式不斷改變,古驛道落寞,只有喜歡戶外旅游的人偶爾來徒步走古道,探幽攬勝。
沿溪逆流而上,沿路有明顯的萬馬渡指示牌,溪谷中隨處都是巨石滾滾,沿途移步換景,奇巖怪石,令人目不暇接。
山坡上的巨石也是奇形怪狀,圓潤而光滑,地質(zhì)變化,奇異無常。
溪流沿線,水潭連環(huán),清水清澈,不深不淺,恰如天然的免費浴缸,走得累了熱了,正好可以享受天然的山泉浴。
跨越紹興市新昌縣和臺州市天臺縣兩市兩縣的分界線,進入天臺縣境內(nèi),茶園旁邊,就是萬馬渡最為經(jīng)典的位置,白家浪,也就是萬馬渡橋所在地的位置。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千姿百態(tài)的巨石,成群結(jié)隊,浩浩蕩蕩,巍巍壯觀。
村民說,如果大雨后來此,激流翻滾于巨石之間,萬馬爭渡的氣勢更為磅礴震撼。
萬馬渡的形成,風(fēng)化、泥石流、冰川,說法不一。
古時民間無法用科學(xué)道理解釋萬馬渡的成因,說是仙人驅(qū)石而形成,因此民間稱為仙人趕石。
2000年,經(jīng)地質(zhì)專家考證,推斷為第四紀冰川遺跡,對研究華東古冰川遺跡具有較高價值。
滾滾石群中,有一塊大石頭上,雕鑿有三個剛勁有力的隸書大字:萬馬渡。
題寫時間:明代萬歷二十一年,即公元1593年11月。
題寫人:天臺縣令,福建莆田人吳獻辰。
游客到此,必在萬馬渡題字石打卡拍照留念。
從天臺方向到達萬馬渡橋更為方便,導(dǎo)航萬馬渡橋,車停天姥山電站旁邊,徒步下行兩三百米即可到達萬馬渡橋。
萬馬渡橋,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三墩四孔平橋,由長條厚石板鋪成,原始而古樸,連通了新昌和天臺兩縣之間的古驛道。
漫行橋上,仿佛時空倒流,人類前行的步伐,艱辛而滄桑。
最安逸的生存狀態(tài),莫過于與世無爭。
從萬馬渡橋原路返回雪家坑村,往返時間兩三小時,行程簡單輕松,運動健身賞景皆適宜。
秋漸高,氣漸爽,不妨打卡萬馬渡。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