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入手首先要站三體式,初步立正姿勢名之曰無極式,頭要頂,項要豎,目要平視,一任鼻孔自然呼吸,嘴要虛合,舌要頂上腭,齒要相叩。
兩肩下垂有松開意,兩肘下垂有包裹意,兩胯胯根要松,兩膝如起步時略帶彎曲,不可有死彎子。
此時足根不扭,兩足足尖不扣,整個體重移置于兩足足根,兩足前心與地似離非離,似著非著,好象沙地立竿,恍恍惚惚,杳杳冥冥。
又好象騰云駕霧,其目的要求做到虛無,搖搖欲墜的光景,即進(jìn)入了靜的境界,限制了思想不開小差。
同時正因為把整個身體的重心平均分置與兩足足根,做到了呼吸直貫?zāi)毾碌母故胶粑布词枪湃苏f的“真人呼吸入踵”的一種腹式呼吸。
所以立無極式時要做到目無所視,耳無所聞,心無所思,與大自然渾為一體,即所謂天地為一大天地,人身為一小天地,故有天地即我,我即天地的概念,絕對跨進(jìn)靜的境界。
才能有恬澹虛無,精神內(nèi)守,初步做到情緒安定,疾病勿侵。
大家都知道頭腦為人一身之主宰,呼吸中把主持大循環(huán)與小循環(huán)的氣體交換,氣體為人身上各器官各組織的原動力,所以有此處正則一身正,此處不正則無身正。
頭是整個身體的領(lǐng)導(dǎo)大隊長,因此頭頂而鉆是順勁,頭落而翻是逆勁。順勁是運動伸肌的鍛練方法,逆勁是運動屈肌的鍛練方法,但順逆二勁決不是割裂開來,分別加以運動的,而是順中有逆,逆中有順的互相協(xié)作,不可分開。
這就是呼吸納入正軌,即不能呼長吸短或呼短吸長違反自然規(guī)律,也用不著注意呼吸,一任自然,所謂氣不可御,御氣則滯,也就不會犯上“有心御氣,氣反奔騰”的違反自然等毛病,所以頂頭是調(diào)息(呼吸)的主要一環(huán)。
豎項是穩(wěn)定全身平衡姿勢的要頭,大家都知道維持平衡依靠身后的半規(guī)管,假使把頭頸左右旋轉(zhuǎn),半規(guī)管離開水平位置,就要暈眩,影響身體立不穩(wěn),假使坐海船遇到風(fēng)浪就要暈眩甚至引起嘔吐。
古人以項為姹女,象征陰柔,以腰為美男,象征陽剛,即以柔克剛調(diào)和陰陽,頗與人體生理符合。
蓋甲狀腺激素主管抑制,腎臟腺激素主管興奮,所以豎項塌腰使脊髓中樞和大腦中樞協(xié)作通暢。
因為兩腺激素分泌時與淋浴相仿,故以鉛汞二物象征,該兩腺分泌情狀既不許有偏勝也不許有偏差,要相互協(xié)調(diào),力持平衡,所以有熊經(jīng)鳥伸之說。
目的視線其范圍就比五官中任何一官來得廣,因為目有所視最易引起思想情緒波動,但是閉眼睡著雖不用目去視,而思想雜念如萬弩齊發(fā),會得紛至沓來。
越是心想停止雜念而雜念越不肯聽話,會得接二連三地竄跳出來,所以閉目垂簾并不是幫助入靜的門徑。
誰有將目的視線調(diào)整在兩目一樣高低的水平線上,力避仰視為老陽,俯視為寒陰,配合頂頭豎項及整個體重重心安放在兩足足根,作為幫助攝心入靜的一環(huán)。
鼻為呼吸出入的主要器官,鼻孔中的設(shè)備其要有二:第一阻止灰塵吸入肺腔;第二調(diào)節(jié)空氣溫度,防止冷空氣進(jìn)入器官,所以必須用鼻孔專任呼吸之職。
凡人用力不論寒暑都容易使嘴張開,其弊有二:一則在不知不覺幫助呼吸時容易將空氣中的灰塵吸入肺腔;一則容易使牙齒不叩,舌頭不頂上腭,引起喉干口渴,故必須將嘴虛合,萬不可用力緊閉。將舌頭略卷向上輕輕頂上腭。
身上有四梢:一、骨之梢是牙齒;二、血之梢是毛發(fā);三、肉之梢是舌頭;四、筋之梢是指趾之甲。
故舌為肉之梢又名鵲橋,舌頂上腭是使肉與肉之間氣流通達(dá),猶之乎河上駕橋,交通往來,不受阻隔。
大家都知道,口中涎唾是六液頭等重要的津液,其味淡,不象其它玉液或咸或腥,唾液中化學(xué)成分有許多種,至今尚末分析出來,但是都知道它起著幫助消化和潤滑作用。
古人遵這唾液為華池之精,可以灌溉五臟,流利百骸。說也奇怪,如果你在勞動中能夠能夠舌頂上腭,不管多久而不感覺口渴舌干,因有上池之津潤于所致。
以津上出于舌間之尊泉穴,常用舌頂上腭,即能使津液不斷自生。假使嘴不虛合,齒不相叩,舌不頂上腭,不消多少時間,就會感到口渴舌干。
這種舌頂上腭是生理上的天然本能,并不是創(chuàng)造發(fā)明,而是與生俱有的東西。
如果你注意一下初生嬰孩在襁褓時,不管他熟睡也好,清醒也好,隨時隨地都能看到他們的舌尖本能地上頂于腭,直到后來在成長的環(huán)境中逐漸把這與生俱來的本能消失干凈,現(xiàn)在不過力求恢復(fù)這個與生俱來的本能。
牙齒為骨之梢,牙齒的運動要輕叩;兩肩下垂是順勁;兩肘下垂有包裹意是逆勁;腰要塌,有往前往下按的意思;兩胯胯根要向后縮,即是松的意思。
這是氣貫小腹時的關(guān)鍵性要著,才能把整個體重重心置于兩足足根,此時即能步入杳杳冥冥,恍恍惚惚的虛無境地,落實到靜的境界。
古人說:道本自然一氣游,空空靜靜最難求,得來方法皆無用,身形應(yīng)當(dāng)如水流。
就在這個無極式的基礎(chǔ)上改為太極式;右足用足根左足用掌心,如撐船時用的竹篙一樣,左手掌心露蓋于自己的肚臍眼,右手不動,向右旋時用左足根如研墨一般旋轉(zhuǎn),即拳中之研勁。
無極式時足尖不扣,足根不扭,太極式時兩足足根各向外扭,兩足足趾均向地扣緊,這樣做既感到心平氣和,依靠重心在兩足足根。
身子往下坐,松開胯根,右膝不沖過右足足尖,要膝與足尖垂直成一直線,左手在下,右手中指蓋在左手食指上,兩手與胸間人字骨相齊,這就是做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這內(nèi)三合。
然后邁步向前,即左足要在右足根的相齊一線向前邁出,要在不影響右足與右胯之下晝向前,如推東西向前,如按物向下的意思。
如拳譜上說:腳打踩意不落空,足根先著地,足尖后著地,在著地的同時,要與后足即右足時把兩足足根向外扭,把兩足足尖向下扣,兩膝如同騎馬般向里扣。
右腿在極力松胯,即往后坐滿在足根,然后用力往上蹬,如邁步跨過河浜,即拳譜上說:消息全憑后腳蹬。
蹬腿??!扣膝??!扣足尖啊!扭足根??!都不許顯露形跡。
在左足邁出的同時,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兩手之指要撐開,大指與食指之間的虎口與人字骨在一水平線。
肘要朝上極力往里裹,這是左手,右手往后拉,拉至肚臍眼,手腕靠臍停止,也要平腕豎掌,手根往外翻,裹肘不離肋,左手食指中指分開,如有兩線牽著兩眉。
即拳譜上說:二指挑眉,右手的食指中指分開,極力往上翹,這就是二指挑肩,這就是三體式。
右足足根與右胯與右肩成一條垂直線,左足足跟與左膝與左臂肘尖成一條垂直線。
外三合是形意原的基本功,初練時老師往往傳授形式,力求形式合乎規(guī)矩,亦不將平腕、豎掌、裹肘、翻手根以及扣足尖、扭腳跟相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