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最近找我吐槽,說辦公室來了個犟種實習生;
老員工們怕實習生是新來的不會使用系統(tǒng),于是從頭到尾教了一遍,還安排實習生坐在我朋友旁邊,跟他說有什么不會的盡管問。
結(jié)果我朋友坐了一上午都沒有等到實習生問問題,扭頭一看人家正跟英文系統(tǒng)較勁;
因為看不懂,寧愿用手機翻譯系統(tǒng)語言的意思,也不愿意找老員工問上一句。
我朋友趕緊手把手又教了一遍,本以為這下是真的學會了,沒想到過了兩天;
這個實習生居然自己將未經(jīng)審核的商品掛上了網(wǎng)站,幸好朋友發(fā)現(xiàn)得早,不然公司就要面臨虧損。
朋友萬分不解:“你不知道這個該怎么做,為什么就不能問上一句呢?”
實習生居然說:“問得多了,就太麻煩你們了,而且那不也顯得我太差勁了嗎?”
這種只想靠著自己完成某件事、不愿意麻煩別人、也不愿讓別人知道自己困境的人格,叫作“考拉型人格”。
他們總是過度獨立,喜歡單打獨斗,可很多時候,只靠著單打獨斗是沒有辦法完成工作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我們最好遠離這些總是“不愿意麻煩別人的人”;
不是因為他們總是將事情搞砸,而是因為他們最容易產(chǎn)生你無法想象的精神內(nèi)耗。
低自我價值感
相信我們小的時候都被大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別給大人添亂?!?/p>
我們作為孩子,當對大人產(chǎn)生求助心態(tài)的時候,一般都是覺得遇到了天大的難以解決的問題;
但這些事在大人眼里可能根本就不值一提,是他們完全可以幫助我們善后的事。
如果一個孩子在童年時期,總是經(jīng)歷自己的問題不被父母放在心上、甚至被父母嗤之以鼻的體驗;
那么ta就會形成低自我價值感,內(nèi)心深處認為“不麻煩別人”、“自己的事永遠自己做”才是最正確的。
這樣的特質(zhì)固然減少了麻煩別人的風險,但也讓自己長期陷入“需求壓抑”的困境之中;
導致情緒內(nèi)耗、抑郁風險上升,并且阻礙深層次人際關系的建立。
除此之外,伴隨著低自我價值感的還有“完美主義”和“控制欲”,他們常常將求助等同于“無能”或者“失敗”,是非常典型的認知失調(diào)。
如果不能理解這樣的心態(tài),那就想象假如自己是一個學霸,某天老師出了一道有點難度的題目;
全班同學都沒有思路,只有你和另一個名次差不多的同學可以解出來。
而當你還在一籌莫展的時候,那個同學卻突然找到了新思路,不僅解開了題目還收獲了老師的表揚。
這個時候,對方得意洋洋對你說:“要不要我教教你???”
你肯定也會拒絕,鉚足一股勁自己將題目解出來,要不然這口氣就順不下去。
這些“不愿麻煩別人的人”也是一樣,正因為他們無法從生活中的各個小事里獲得價值感和掌控感;
所以才要一意孤行,在認為自己可以做到的時候,堅持單打獨斗,就是為了“證明給別人看”。
即使外部支持是合理的,他們也會拒絕幫助,認為問題是出在自己身上,只有靠自己解決,才是“值得尊重/敬佩”的。
被抑制的“社交驅(qū)動力”
了解過了“考拉型人格”產(chǎn)生的具體源頭,我們再回看一段健康的人際關系。
毫無疑問,當我們需要與他人建立一段健康的人際關系,就需要緊密、相互付出與相互理解。
可當我們遇上“考拉型人格”,在相處過程中,我們可能會感覺到“被排斥”、“被懷疑”:明明我是好心,你為什么不領情?
這些人看似表面獨立,其實內(nèi)心的需求長期未被滿足,肯定會感覺到空虛、孤獨,在外表現(xiàn)出來,就是自傲、清高。
都說:“自卑的盡頭是自傲,自傲的盡頭是自卑?!彼裕麄兛偸菚谏缃粓龊现羞^度自閉、拘謹、甚至是自我監(jiān)控;
別人每說一句話、每開一個玩笑,都覺得是在暗中嘲諷自己、背地里貶低自己。
其實,不愿意打擾別人,就是對于負面評價的過度敏感,屬于社交焦慮的表現(xiàn)。
心理學中的大五人格模型認為,個體的人格特質(zhì)被分為以下五種:
開放性: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好奇心等等;
盡責性:有條理、有責任感、誠實可靠;
外傾性:樂觀自信、熱情開朗;
宜人性:信任他人、性格直率、利他等等;
神經(jīng)質(zhì):容易感覺到焦慮、敵對、壓抑、自我意識過強等等。
“考拉型人格”毫無疑問,對應著高神經(jīng)質(zhì)和低外向性,屬于“內(nèi)向+焦慮”的組合;
說不定哪一句話說的不合適,就會被他們記在心上,而后陷入精神內(nèi)耗之中,這樣的人在人際關系中還是要盡量遠離才好。
不參與他人選擇
都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p>
心理學中的“生態(tài)位選擇原理”告訴我們:個體會主動選擇與自己人格特質(zhì)相匹配的環(huán)境,以維持其心理結(jié)構(gòu)的穩(wěn)定性。
也就是說,當一個熱情開朗的人交朋友,那ta必然不會選擇內(nèi)向、焦慮、理智的那些人;
一個“考拉型人格”選擇生存環(huán)境,也必然會選擇低互動、低依賴的生活和社交環(huán)境(獨居、可獨立完成的工作、獨自創(chuàng)業(yè)、遠程社交等等)。
他們同樣也會控制他人對自己的期待(不表達情緒情感、不求助他人等等);
從而使周圍的人不再提供情感支持,從而構(gòu)建一個“不需要回應他人需求”的生態(tài)位。
如果我們強硬地插入“考拉型人格”者的生活環(huán)境和交際環(huán)境,使得他們強行面對本不愿意面對的社交體驗;
那這不僅是對他人的一種不尊重、更是為自己牽扯上不必要的麻煩。
人際關系本就是雙向選擇,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要走的人生道路,如果路線不能交匯,那我們也沒有必要專注盯著別人道路上的風景。
只要我們和我們的朋友們,能夠成為愿意“打擾彼此”、“麻煩彼此”的關系,這就足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