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經(jīng)
呂耿哲
曾經(jīng),千里迢迢奔赴那個神圣的地方,
把十八歲的青春,擲進雪域的風里。
一腔熱血的誓言別在槍膛,
缺氧的陽光,曬黑了臉龐,曬硬了肩膀。
高炮的炮管指過鷹群掠過的軌跡,
連長的口令在凍土上砸出聲響。
霜花在眉毛上凝結(jié),
軍徽在陣地上閃爍。
目光咬住目標,咬住云端的遐想。
動作整齊,步調(diào)一致,
就像一個人一樣,
嚴陣以待,壁壘森嚴,
只為讓祖國的天空永遠晴朗。
后來在機關(guān)的燈光下,研磨文字,
把訓練場的硝煙,
軍營里的故事,
釀成新聞報道里的標點,
釀成報紙電臺的文章。
鋼筆尖劃過紙張的沙沙聲,
不亞于高炮打靶時的震響。
那些感人的人和事,
都在字里行間站成了隊列。
而我也是這個隊列中的一員,
并在那里立了功,入了黨。
再后來,大學里的櫻花,
鋪滿校園的道路,鋪滿筆記本,
報告廳里經(jīng)常響起老師智慧的聲響。
我在哲人和歷史的典籍中,
翻找著被風雪擦亮的意志和信仰。
與此同時,雪域,軍營,戰(zhàn)友,首長,
始終像星光在記憶的褶皺里,發(fā)亮。
城市的霓虹燈再亮,
也照不進那段刻骨銘心的時光,
于是,在畢業(yè)典禮的掌聲中,
愿做邊疆高原的守護者,
義無反顧,擲地有聲,不曾彷徨。
曾幾何時,
當改革開放的浪潮漫過腳踝,
和平與發(fā)展成為世界的主題,
百萬大裁軍的號角掠過營盤,
把軍裝疊進箱底,
立功證章仍在發(fā)燙。
我踩著時代的鼓點,
回到熟悉的家鄉(xiāng),
公務成了另一種堅守的陣地。
民情日記寫滿柴米油鹽的牽掛,
發(fā)展軌跡記著城鄉(xiāng)變遷的步伐。
關(guān)注群眾急難愁盼之事,
手中的筆仍似昔日的鋼槍。
虛度年華不是退役軍人的性格,
骨子里早就刻上了四個字:
使命擔當。
內(nèi)地的天,也飄著相似的白與藍,
街巷的風,吹不散記憶的霜。
而西藏的云始終在心中盤旋。
曾經(jīng)踏過的冰雪已經(jīng)化作涓涓細流,
那些久違的誓言仍在耳畔回響。
經(jīng)幡把歲月轉(zhuǎn)成了念想,
格?;ò殉兄Z開成了高原的守望。
曾經(jīng)的青春啊,
忠誠如雪山,
站成了永恒的模樣。
即便歲月無情,染白了雙鬢,
一腔滾燙的熱血,
仍在老兵的胸膛里,
奔涌如江!
(注:本文插圖均來自網(wǎng)絡)
作者簡介:
呂耿哲:1972年12月入伍,服役于空軍高炮獨立第一團、拉薩場站、空軍拉薩指揮所政治部,武漢大學哲學系本科畢業(yè),曾榮立三等功一次。1985年從拉指政治部宣傳科副科長崗位轉(zhuǎn)業(yè)到家鄉(xiāng)地方黨委部門工作,曾任縣委宣傳部部長、黨校副校長兼紀委書記,高級政工師職稱,曾被陜西省委授予全省宣傳思想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筆耕數(shù)十年,在軍隊和地方各類報紙、刊物和網(wǎng)絡平臺發(fā)表新聞、通訊、理論、散文、詩歌、格律詩等作品計兩千余篇。
作者:呂耿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