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中日之間最大的矛盾就是日本遲遲不肯真心道歉,這話其實說得沒錯,但問題絕不是這么簡單。
真正的問題所在,在于兩國對同一段歷史的記憶方式完全不同,長期對立,對中國來說,南京大屠殺、731部隊這些不是冷冰冰的名詞,而是深刻的民族傷痛,可在日本,這些卻常常被弱化、修飾,甚至被選擇性遺忘。
正因如此,兩國在歷史認知上的拉扯,從來沒停過,那為什么中國人對日本的怨氣,比對其他侵略過的國家更深?
刻進骨頭里的傷口
中國對日本侵略的記憶之所以格外痛苦,是因為日本的目標并不是單純的掠奪,而是徹底的毀滅和同化,別的西方列強在侵華時,更多是為了經(jīng)濟利益。
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是為了向中國傾銷鴉片,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也是為了敲詐更多賠款和市場份額,雖然這些行為極其惡劣,但他們在獲取利益后多少會收手,俄國卻是傳統(tǒng)帝國擴張的方式,主要在邊境地區(qū)蠶食土地。
可日本當年侵略中國的心思,跟別的情況完全不一樣,打甲午戰(zhàn)爭那會兒起,它就藏不住了,不單單是想搶塊地、撈點錢,更想把整個中國變成它的殖民地,讓中國人被它同化,甚至是把中華民族給徹底滅掉。
1894年甲午戰(zhàn)爭打響后,日本軍隊在旅順制造了上萬人的大屠殺,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清政府被迫割讓臺灣和澎湖群島,并賠償兩億兩白銀,日本占領(lǐng)臺灣后推行日語教育,強迫中國人改姓換名,目的就是要抹去中國文化的根基。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東北三省迅速被占領(lǐng),日本建立偽滿洲國,把這里變成軍事和資源基地,這已經(jīng)不只是侵略,而是徹底的殖民化。
1937 年,日本在華北地區(qū)推行“三光政策”,即燒光、殺光、搶光,所到之處尸橫遍野,同年12月南京陷落,在短短六周內(nèi),超過三十萬平民和投降士兵被屠殺,東京審判確認的數(shù)字也在二十萬以上。
在這期間還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系統(tǒng)性的強奸暴行,而且在哈爾濱,日本臭名昭著的731部隊更是對活人進行細菌實驗,把人當成實驗材料,這些罪行觸碰了人類文明的底線。
整整十四年抗戰(zhàn),中國軍民死的死、傷的傷,加起來超過3500萬人,這數(shù)字看著冷冰冰的,背后藏的卻是日本想把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徹底抹掉的狼子野心,也正因為這樣,這段歷史成了中國人心里最難好的疤,一碰就疼。
南京照相館劇照
后來,有個叫張純?nèi)绲拿绹A裔作家,九十年代的時候發(fā)現(xiàn),在英文世界里,幾乎找不到關(guān)于南京大屠殺的詳細資料,這事讓她特別震驚,覺得不能就這么算了。
于是她付出努力寫成了《南京暴行》這本書,1997年書一出版,在國際上立馬炸了鍋,好多人都是第一次知道還有這么一段被忘了的歷史,就連《拉貝日記》這些能證明南京大屠殺的證據(jù),也因為這本書,才被更多人知道。
但她因此遭到日本右翼的猛烈攻擊,長期承受巨大壓力,最終在2004年自盡,她的去世,也成了這段歷史的一個沉重注腳,今天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里依然有她的雕像,提醒人們必須記住這段歷史,不容遺忘。
被掩蓋和美化的歷史
和中國記憶里血跡斑斑的侵略史相比,日本在戰(zhàn)后的敘事完全不同,他們不是遺忘,而是主動美化和淡化,最常見的手段就是玩文字游戲,侵華戰(zhàn)爭在日本官方文件里常被寫成“進出中國”,聽起來像是普通的往來。
1982年,日本文部省甚至打算把教科書中的“侵略”改成“進入”,要不是中國政府當時強烈抗議,這種說法很可能就會被正式寫進教材,通過這種語言清洗,日本試圖把侵略的罪惡屬性去掉,塑造成“普通的戰(zhàn)爭行動”。
另一種做法是制造“象征性失憶”,靖國神社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這里供奉著東條英機等甲級戰(zhàn)犯,卻被政客們當作“參拜圣地”,中曾根康弘、橋本龍?zhí)伞⑿∪円焕?,都曾?jīng)高調(diào)前往參拜。
2013年,安倍晉三甚至在國際輿論的反對聲中依然悍然參拜,這些行為不僅沒有反思意味,反而成了對中國、韓國等受害國的挑釁。
同時,日本學(xué)界和政界里也有人配合,一些學(xué)者出版書籍,否認南京大屠殺的事實,比如東中野修道,還有國會議員公然聲稱大屠殺是“捏造”,甚至NHK等公共媒體,也會在紀錄片中有意淡化侵華戰(zhàn)爭的罪行。
最終的效果,就是把已經(jīng)鐵證如山的歷史罪行,包裝成一個“可以討論的觀點”,讓真相被不斷稀釋。
日本這態(tài)度,跟德國比起來簡直是天差地別,德國當年總理勃蘭特直接在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跪下道歉,這份認錯的誠意擺著呢,而且德國還專門立了法,誰要是敢說納粹大屠殺是假的、想否認,那就是違法,得受刑事處罰。
而在日本,這樣的徹底反思幾乎看不到,諷刺的是,戰(zhàn)犯嫌疑人岸信介戰(zhàn)后不但沒被清算,還成了首相,日本的戰(zhàn)后政治和戰(zhàn)爭罪行之間,從未真正切割,那段歷史在他們眼里,不是必須反省的負擔(dān),而是可以利用的工具。
正因如此,中日之間的歷史矛盾一直難以真正緩解,對中國人來說,戰(zhàn)爭帶來的傷口從未愈合,而日本的選擇性遺忘和不斷挑釁,就像一遍又一遍地往舊傷口上撒鹽。
舊傷未愈,新仇又添
歷史問題在中日之間一直是敏感點,它之所以不斷發(fā)酵,是因為它并不是單獨存在的,現(xiàn)實中的政治摩擦和軍事舉動,總會和歷史創(chuàng)傷聯(lián)動。
以釣魚島為例,2012年,日本宣布“國有化”,這一舉動立刻點燃中國民眾的憤怒,很多人第一時間就聯(lián)想到甲午戰(zhàn)爭后,日本從清政府手里割走臺灣的歷史,對于被侵占領(lǐng)土的記憶,就這樣被瞬間喚醒。
安全領(lǐng)域的動作更是讓中國警惕,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曾公開宣稱“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這句話在中國人耳朵里聽起來無異于警報,立刻讓人聯(lián)想到戰(zhàn)爭陰影。
日本作為美國在亞太的重要盟友,近些年還與菲律賓在南海舉行聯(lián)合軍演,這些行為與歷史上日本擴張、包圍的印象重疊在一起,自然會讓人產(chǎn)生強烈的警覺和反感。
一些看似細小的外交姿態(tài),也可能引發(fā)巨大情緒反彈,比如日本勸說別的國家不要參加中國的抗戰(zhàn)勝利紀念活動,明顯是在否定中國的歷史記憶。
南京玄奘寺曾出現(xiàn)供奉日本戰(zhàn)犯的牌位事件,更讓中國社會感到憤怒和屈辱,這樣的事件,在中國人眼里就是對舊傷口的再次刺激。
結(jié)果是,中日兩國民間好感度長期低迷,調(diào)查顯示,超過九成的日本人對中國沒有好感,而中國人對日本的好感度也只有兩成左右。
原因也很清楚:雙方的歷史記憶完全對立,一邊是中國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傷口,一邊是日本不斷修飾甚至否認的敘事,只要日本堅持這種選擇性的記憶,中國的傷痛就無法愈合。
而且現(xiàn)實中的小摩擦,往往會迅速被放大,變成歷史仇恨的再一次爆發(fā),張純?nèi)缬蒙涗浵履暇┐笸罋⒌恼嫦?,提醒世人不要忘記這段歷史,她留下的啟示不僅是回顧過去,更是警告未來。
要是沒有實實在在的反思,也沒有打心底里的尊重,中日之間根本不可能和解,那些說“該放下了”“該忘了”的話,從來都不是能逼著受害者接受的要求。
真正的和解,唯一的前提是加害者放下狡辯,承認歷史,并且真心懺悔,只有這樣,才可能在裂痕和創(chuàng)傷之間,架起理解與和解的橋梁,而這也是為什么中國恨日本人的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