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噸甘蔗才賣五百多塊,估計誰看著都感覺太便宜?這價格,連拉一趟地頭糧食的運費都不夠。可你在廣西隨便走一圈,山坳里、田埂上、村邊道旁,全是綠油油的甘蔗林,一眼望不到頭。
這不是窮折騰,也不是圖熱鬧,而是這片土地和甘蔗,早就像兩口子一樣綁在了一起,分不開。你說它不賺錢?可廣西每年產糖超六百萬噸,占全國總量六成以上,真真正正扛起了中國糖業(yè)的半壁江山,可以說廣西是中國的“糖罐子”。
種甘蔗不是圖眼前這一錘子買賣,而是背后有一整套“從地里到碗里”的鏈條在撐腰。今天咱就講講為啥這“甜產業(yè)”能在低價中活得風生水起,又為啥廣西能穩(wěn)坐“中國糖罐子”的寶座幾十年不動搖。
根據國家糖業(yè)質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農業(yè)農村廳發(fā)布的年度報告,2023年廣西甘蔗種植面積穩(wěn)定在1100萬畝左右,年產原料蔗約5300萬噸,產糖量600萬噸以上,連續(xù)多年占全國食糖總產量的60%上下。
這個比例是什么概念?全國每吃三斤糖,就有差不多兩斤是從廣西的甘蔗地里榨出來的。你早上喝的豆?jié){里那一勺白糖,中午炒菜放的那一小撮,甚至下午奶茶里的甜味擔當,背后很可能都站著一位廣西蔗農彎腰收割的身影。
這么大的產量,價格卻提不上去,確實讓人納悶。但你要知道,甘蔗不是按噸賣錢的,真正值錢的是它變成白砂糖之后的身價。一噸甘蔗大概能榨出110到120公斤糖,而目前白砂糖的市場價每噸在7000元以上。
算筆賬你就明白了,500元一噸的甘蔗,經過加工廠轉化后,產出的價值超過8000元。雖然農戶只拿到原料的錢,但整個產業(yè)鏈的利潤空間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而且別忘了,廣西的氣候條件在全國獨一份,北回歸線穿境而過,光照足、雨熱同季、無霜期長,特別適合甘蔗這種喜溫喜濕的作物。
一年一收,不像水稻那樣要天天盯著水層,也不像果樹那樣三年才掛果。但種甘蔗確實累,種下去,平時打藥、施肥,等到年底還得砍了才能賣,但對普通農戶來說,這是最穩(wěn)妥的旱澇保收的“回頭錢”。
廣西種甘蔗,早就不是一家一戶單打獨斗了,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當地政府就推動“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糖廠直接跟村子簽長期合同,保底收購,價格隨行就市。哪怕市場糖價跌了,糖廠也得按約定的最低價收蔗,這就給農民吃了定心丸。
比如崇左、來賓、南寧這些主產區(qū),幾乎每個鄉(xiāng)鎮(zhèn)都有自己的合作糖廠,農民不用愁銷路,也不用擔心被中間商壓價。每年到了榨季,也就是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整個廣西南部就像過年一樣熱鬧。
大貨車排隊進村拉蔗,糖廠煙囪冒著白煙,機器晝夜不停。據統(tǒng)計,廣西現(xiàn)有制糖企業(yè)近百家,日處理甘蔗能力超過50萬噸,光是這個產業(yè)就直接或間接養(yǎng)活了超過2000萬人,包括種植戶、運輸司機、工廠工人、技術人員和銷售隊伍。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甘蔗砍收現(xiàn)在大部分還是靠人工,機械化程度不到30%。為什么?因為廣西很多地塊在丘陵地帶,坡陡田小,大型機械施展不開。
這就意味著,每到榨季,周邊村民、外省務工人員都會涌入地頭打工,一天干下來能掙兩三百塊,一個月下來就是一筆可觀收入。這種季節(jié)性就業(yè)機會,在農村地區(qū)極為珍貴。所以你看,甘蔗雖便宜,但它帶動的是整個區(qū)域經濟的循環(huán)。
一個村子靠種蔗供糖廠,糖廠盈利后反哺農業(yè)基礎設施,修路、建渠、買農機,形成良性互動。這不是簡單的種地賣錢,而是一條扎根鄉(xiāng)土的民生產業(yè)鏈。
再說說政策這只“看不見的手”,廣西作為我國唯一的邊境自治區(qū),又是少數民族聚居區(qū),國家在農業(yè)扶持上一直給予特殊傾斜。甘蔗種植有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補貼,還有專項的糖業(yè)發(fā)展基金。
為了保障國內食糖供應安全,國家實行食糖進口配額管理制度,每年只允許有限數量的外國低價糖進入國內市場,避免沖擊本土產業(yè)。這個政策看似離農民很遠,實則至關重要。
巴西、泰國這些產糖大國,生產成本低,糖價便宜一半以上,如果沒有進口管制,廣西的糖根本拼不過人家。正是有了這道“防護網”,本地糖業(yè)才能穩(wěn)定發(fā)展。同時近年來廣西也在大力推動糖業(yè)轉型升級。
過去糖廠設備老舊、能耗高、副產品利用率低,現(xiàn)在通過技術改造,不僅提高了出糖率,還把蔗渣做成紙漿、生物質燃料,糖蜜用來釀酒或生產酒精,連濾泥都能當有機肥還田。
一條甘蔗,從頭到尾都被“吃干榨凈”,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據廣西工業(yè)和信息化廳統(tǒng)計,全區(qū)糖業(yè)綜合產值已突破千億元,不再是單純的農業(yè)初級加工,而是向綠色循環(huán)經濟邁進。
挑戰(zhàn)也不是沒有,勞動力成本年年漲,年輕人不愿下地,誰來種蔗成了大問題。再加上氣候變化影響,干旱、臺風、病蟲害頻發(fā),有時候一季收成全泡湯。還有國際市場波動,一旦配額政策調整,或者國際油價大跌導致乙醇需求減少,都會影響糖價。
但廣西人沒坐等觀望,而是主動求變。這幾年推廣良種甘蔗,比如“桂柳05136”“粵糖93159”,這些新品種抗病強、糖分高、產量穩(wěn),一畝地能多榨二三十公斤糖,對農民來說就是實打實的增收。
水利設施建設也在加快,滴灌、噴灌越來越多出現(xiàn)在蔗田里,旱澇保收的底氣更足了。更有意思的是,一些地方開始嘗試“蔗旅融合”,搞甘蔗主題研學、鄉(xiāng)村體驗游,讓城里孩子看看糖是怎么來的,既科普又增收,這種創(chuàng)新思維,正在悄悄改變傳統(tǒng)農業(yè)的面貌。
咱中國人愛吃甜,糖還是戰(zhàn)略物資,但自己產的糖遠遠不夠。全國年消費食糖約1500萬噸,自給率常年在60%左右,剩下的一半要靠進口補缺口。
這意味著,廣西這糖,不僅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必需品,更是國家糧食安全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糖看著不起眼,可一旦供應出問題,影響的是食品、飲料、醫(yī)藥、化工一大堆行業(yè)。所以說廣西種的不只是甘蔗,更是國家糖罐子里的“壓艙石”。
那些在烈日下?lián)]鐮的蔗農,那些在車間里守著鍋爐的技術員,他們守護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你可能會問,既然這么重要,為啥不把價格提上去?道理很簡單,糖是民生商品,太貴了老百姓受不了。國家要控制通脹,穩(wěn)定物價,就得維持合理的糖價水平。所以農民賺得不多,其實是為大局做貢獻。
但他們因為有政策托底、有產業(yè)支撐、有長遠保障。這就像一場漫長的馬拉松,比的不是誰起步快,而是誰能堅持到最后。廣西人用幾十年的堅守證明,有些事不能光算眼前的賬,您說是這個理兒不?
圖片來自網絡侵聯(lián)必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