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喜歡就點 -誰最中國
文字&圖片丨『誰最中國』
中國│一點心意,幾味清歡。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不時不食”,就像古人做糕點一樣,尊重食材本身,尊重自然本身,這是中國人“敬天惜物”最自然的流露。
春餅,夏糕,秋酥,冬糖,四時八節(jié),應(yīng)季而點,這是古人對時令的尊崇和敬畏,先人以一雙巧手,讓隨時更迭的食物和日子,盈滿古早味和人間溫情。
糕點雖小,心意卻大,是人們對生活的認(rèn)真,更是對精致閑雅的追求,一點心意,幾味清歡。
“點心”傳說源自東晉,一將軍為了犒賞士兵,特制美味糕點,送往前線,以表示“點點心意”,唐宋時,“點心”已經(jīng)頗為流行。
有頃,雞鳴,諸客欲發(fā),三娘子先起點燈,置新作燒餅於食牀上,與諸客點心。
唐·孫頠《幻異志·板橋三娘子》
上覺微餒,孫見之,即出懷中蒸餅云:‘可以點心’。
宋·莊季?!峨u肋編》
到了明清兩代的文人,用他們傳世的文筆,為我們描寫了最楚楚動人的點心,那些味道猶如透過累世的深情,撲面而來,我們無法招架,如張岱、袁枚,都是大名鼎鼎的美食家,中國的點心在他們筆下,成了最深情的表達(dá)。
在老木桌上,配上一盞好茶,細(xì)嚼慢咽,在唇齒之間,飽覽谷物的滋味,香糯酥軟,可口宜心,吃一口便如兒時的滿足。
在小院之中,品味人間的清歡,一啜一呷,津津怡然,咬一塊就是奢侈的幸福,樸雅閑適,別離笙簫。
不畏秋光,不著秋涼,享受味蕾綻放的歡賜,雖是一點心意,已是十分滿意。
藏在那些花香里,傳統(tǒng)糕點是有花香的,古人以花入點心,就像中國人“敬天惜物”一樣,用四個季節(jié)的花信,捎入那些精致的點心之中,它們像上了妝的女子,依偎在長安的河畔。
沉靜在開封的汴水旁,從唐宋走到明清,還將一直延續(xù)下去,這是中國飲食文化里,另一種動人可口的精致,它們可解饞,亦可解鄉(xiāng)愁,咬一口,仿佛是千年的芬芳。
藏在那些名字里,包、餃、糕、團(tuán)、卷、餅、酥,都是它們的名字,光念著,都會讓人滿口生津,蟹黃湯包,湯汁飛迸肉鮮美,水晶蝦餃,玲瓏蘸醬不膩味,各種酥餅,焦香疊疊,沙沙松脆。
古代的點心,更像是一位位旖旎的麗人,蓮葉羹、梅花香餅、香薷飲、玫瑰酥、七巧點心……
它們從后廚登上大雅之堂,成為人們的盤中珍,桌上寶,名如其物,光是讓人看著名字,便會讓人浮想垂涎,忍不住要咽口水。
中國傳統(tǒng)的點心,是時光里的一抹風(fēng)雅,它們是活色生香的美人,無論是名字,還是樣子,都有著楚楚動人的芳華。
在它們安靜的眉目之下,暗藏著對生活美好的寄寓,嘗一口家鄉(xiāng)的點心,解幾味人間的清歡。
文字&圖片 | 誰最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