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險家、外交家張騫通西域的故事,在《史記·大宛列傳》中可以讀到。
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認為,在漢代,“西域”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西域是指玉門關(guān)、陽關(guān)以西的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狹義的西域指天山以南、昆侖山以北,蔥嶺以東的“西域三十六國”。
沿著張騫開通的西行之路放眼望去,除諸多奇人異事之外,還有一串串獨特的國名或地名,背后藏著一整個等待探索的神奇世界。
今天一起來挑戰(zhàn)一下,看看這些地名,你能念對幾個——
01 月氏
正確讀法:ròu zhī
這個名稱,堪稱西域地名里的“頭號陷阱”。兩個字拆開單看,都是常見字,但合在一起,就不念yuèshì了,而是ròuzhī。
月氏是古族名,最初活動在今甘肅武威、張掖、敦煌一帶,南倚祁連山。漢文帝前元三至四年時,遭匈奴攻擊,西遷塞種故地(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及其迤西一帶)。西遷的月氏人稱大月氏,少數(shù)沒有西遷的人入南山(今祁連山),與羌人雜居,稱小月氏。
02 安息
正確讀音:ān xī
大月氏的西面約幾千里處,是安息古國,即帕提亞帝國。
原為波斯帝國屬地,其地約在今伊朗東北部。公元前四世紀,曾被馬其頓亞歷山大占領(lǐng),后屬塞琉西王國。國都番兜域(今伊朗達姆甘),后都阿蠻(今哈馬丹)和斯賓(即達斯羅),為古代“絲綢之路”必經(jīng)之地。
這個古國的讀音,一般大家都不會錯,但它的含義,卻不是死亡的婉辭。它來自安息王室阿爾沙克(Arsak)之對音。
03 奄蔡
正確讀法:yǎn cài
第一個字不讀一聲,而是讀第三聲。
這個古國,在安息以北。一作闔蘇、阿蘭聊,皆為希臘、羅馬文音譯。約分布在今咸海、里海北部草原,從事游牧。東漢時屬康居,后因匈奴西遷,奄蔡亦逐漸西遷,部分去歐洲,在今伏爾加河和頓河下游之間,部分則滯留在高加索以北。
04 大宛
正確讀:dà yuān
《史記·大宛列傳》對于這一古國的記載,寥寥數(shù)筆,便非常令人神往: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漢正西,去漢可萬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麥。有蒲陶酒。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
大宛古國北通康居,南面和西南面與大月氏接,王治貴山城(今烏茲別克斯坦卡散賽),領(lǐng)地在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
當?shù)鼐用駨氖罗r(nóng)牧業(yè)。出葡萄、苜蓿。商業(yè)也較發(fā)達。自張騫通西域后,與漢往來逐漸頻繁。漢武帝太初三年(前102)服屬漢朝。
但最著名、最富有傳奇色彩的,當屬“汗血寶馬”——它不但見于史書,還是武俠小說中的神奇動物。
“汗血”,通常是說這種馬出汗呈血紅色;“其先天馬子”,據(jù)說是大宛國有高山,上有天馬,威猛神駿而不可近,當?shù)厝苏襾砀鞣N品種的母馬引誘天馬下山,這些母馬后來生產(chǎn)的小馬駒,就是汗血寶馬的祖先了。
05 貳師
正確讀法:èr shī
這汗血寶馬,同樣吸引了漢武帝的注意。
漢武帝聽說大宛的貳師城里有好馬,于是派使者帶重禮前往交換,但大宛人不肯,還將漢使截殺,搶走了財物。漢武帝大怒,任命李廣利為貳師將軍,調(diào)兵前去討伐大宛。
為什么李廣利的稱號是“貳師”?因為這次出征的目的,是到貳師城去奪取好馬。
以行動目的地為將軍稱號,還有其他例子,比如漢將趙破奴,就被封為“匈河將軍”“?;鼘④姟?,匈河、浚稽,分別為匈奴境內(nèi)水名、山名。
06 樓蘭
正確讀音:lóu lán
1901年3月,在羅布荒原作測量的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的探險隊,駐足于高達八九米的土堆之下——這個土堆,是一尊印度犍陀羅風格的佛塔,樓蘭古城就此重現(xiàn)于世。
斯文·赫定照片
1902年,赫定回到瑞典,將發(fā)現(xiàn)的文物交給德國的漢學家們,研究結(jié)論一出,舉世為之震驚:在這流沙覆蓋了十幾個世紀的古城找到的木簡和殘紙上,都出現(xiàn)了此地的漢文地名,它就是見于《史記》《漢書》的絲綢之路重鎮(zhèn)——樓蘭。
“樓蘭”,當之無愧地成為20世紀的世紀話題,在新千年仍然是被關(guān)注的熱點。
它在漢代,是一個西域小國,在今新疆羅布淖爾一帶,國雖小,卻處絲綢之路要沖,戰(zhàn)略位置非常重要。
漢武帝初通西域,使者往來均經(jīng)樓蘭。樓蘭曾攻劫漢使。武帝元封三年(前108),趙破奴率兵討伐,俘獲其王。其后樓蘭向漢與匈奴兩面稱臣。
昭帝元鳳四年(前77)漢立尉耆為王,改名鄯善,遷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漢朝遣吏卒屯田于樓蘭故城。
“但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后來,“樓蘭”就泛指西北地區(qū)或侵擾西北邊境的敵人,在詩文作品中頻頻亮相。
07 蘇薤
正確讀音:sū xiè
這個古國在大宛東面,應該就是《漢書·西域傳》所載康居五小王之一“蘇?”。岑仲勉以為蘇?為“粟特”之異譯,即后來之康國,在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一帶。
08 于闐
正確讀法:yú tián
這是西域南道重鎮(zhèn),也寫作“于窴”,在今新疆和田一帶。
據(jù)《漢書·西域傳》所記,這里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宜五谷桑麻,多葡萄,以產(chǎn)玉著稱。
張騫通西域后,屬西域都護統(tǒng)轄。東漢初為莎車所并;至廣德王時攻滅莎車,其勢轉(zhuǎn)強。班超通西域時,曾與之聯(lián)合擊敗焉耆。
09 扜冞
正確讀法:wū mí
也寫作“扜彌”“拘彌”。西漢神爵二年(前60)屬西域都護府。其地一說在今新疆于田克里雅河以東,一說在克里雅以北,一說在今策勒縣。
10 身毒
正確讀法:yuān dú
這個名稱也很容易讀錯——它是古代對印度的稱呼。
《史記·大宛列傳》說:“身毒在大夏東南可數(shù)千里。其俗土著,大與大夏同,而卑濕暑熱云。其人民乘象以戰(zhàn)。其國臨大水焉?!笔钦f此地跟大夏國相似,但地勢低洼,氣候潮濕炎熱。那里的人們騎著大象打仗,國家緊挨著一條大河。據(jù)考證,“大水”,就是印度洋。
《大唐西域記》中,玄奘對“印度”作了一個釋名的工作:
詳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云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印度者,唐言月。
意思是,關(guān)于天竺的稱呼很多,且雜亂,舊時稱為身毒,有人稱為賢豆,現(xiàn)在依從正確的發(fā)音,應該稱為印度。印度的人,根據(jù)居住地來稱呼其國,雖然各地風俗差別很大,但都使用一個總名稱,表述他們所贊美的地方,稱為印度。所謂印度,唐土稱月亮。
也就是說,玄奘認為“印度”是梵文indu(意為“月”)的音譯。
這些古老的西域地名,每一個讀音背后,都連接著一段輝煌的文明與歷史。
下次再遇到這些名字,不妨大聲讀出來,讓這些古老的音節(jié)重新煥發(fā)生命力。
還有哪些地名,您覺得特別有意思、可以跟大家分享的,歡迎留言。
來源:中華書局三全本微信公眾號
新媒體編輯:程可心
如需交流可聯(lián)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