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國家都經歷過學歷通脹,通脹之后,社會會回歸能力導向,不再迷信文憑。
日本和美國早已經把職業(yè)教育與高等教育視為同等重要,這兩年國內職業(yè)本科崛起,也是往這個趨勢走。
成績普通的孩子,真的別再卷普高、普本了,走職業(yè)教育道路,更順暢。
凌晨兩點的書桌前,中國學生還在刷高考真題,心里默念 “再提 20 分就能上本科”;而大洋彼岸的美國學生,卻在糾結 “選社區(qū)學院的汽修班,還是去企業(yè)當學徒拿工資”。
這兩年,這種反差越來越明顯 —— 當我們還把 “上本科” 當成升學的唯一目標時,美國學生已經用 15 年的選擇,走出了另一條路:不追名校文憑,優(yōu)先學能賺錢的真技能。
一、美國學生 “不考本科” 不是突發(fā),是 15 年的清醒趨勢
很多人以為美國學生 “棄本科選職?!?是 AI 火了之后的新潮流,其實早在 15 年前,這個趨勢就開始了。
2010 年美國本科在讀人數(shù)達到 1810 萬的高峰,之后連年下降,現(xiàn)在只剩 1530 萬(還包含留學生)。
如果只看美國本土 18-22 歲的年輕人,選擇上大學的比例從 41% 降到了 39%,看似降得不多,但背后是 “越來越多人覺得本科不值” 的集體清醒。
反倒是職業(yè)教育這邊,熱度一年比一年高。
2024 年本科以下的技能證書項目,報名人數(shù)比 2020 年多了 20%;公立兩年制社區(qū)學院(類似中國的職校)的學生,連續(xù) 3 年增長超 19%;最火的是 “注冊學徒制”——2024 年比前一年報名人數(shù)翻了一倍還多。
這種學徒制不是我們印象里 “跟著師傅打雜”,而是企業(yè)和學校聯(lián)手:比如某車企要招電工,會委托社區(qū)學院開課,學生從第一天起就是企業(yè) “準員工”,拿學徒工資(第一年能拿正式工 50%,第三年能拿 80%),學的全是企業(yè)需要的真技術,畢業(yè)直接上崗,證書還能在全國通用。
有數(shù)據(jù)說,完成學徒制的美國學生,90% 能留在簽約企業(yè),起薪平均 7.9 萬美元,比同年本科畢業(yè)生的 6.4 萬美元還高。算
下來,學徒 3 年不僅不用交學費(企業(yè)補貼一部分),還能賺十幾萬,反觀本科生,4 年學費加生活費要花幾十萬,畢業(yè)還得從零開始找工作 —— 這種 “一邊賺錢一邊學技能” 和 “花錢花時間換文憑” 的對比,難怪美國學生越來越傾向前者。
二、美國大學學費沒漲,可大家還是覺得 “不值”:學的 90% 用不上
很多人會說 “美國學生不讀本科,是因為學費太貴”,但數(shù)據(jù)卻打了臉:過去 12 年,美國公立大學的平均學費不僅沒漲,還從 1.2 萬美元降到了 1.16 萬美元;就算是私立大學,學費漲幅也只有 4%,遠低于 20% 的通脹率。
更關鍵的是 “凈學費”—— 扣除獎學金后,公立大學學生實際花的錢從 4230 美元降到了 2480 美元,少了 41%,貸款余額也降了 17%。
那為什么還有 2/3 的美國人覺得 “上大學不值”?核心問題出在 “學的用不上”。
美國很多本科生畢業(yè)去企業(yè),發(fā)現(xiàn)四年學的知識,90% 在工作里用不到:學工程的要從初級助理做起,學管理的還得重新學公司流程,甚至不如高中畢業(yè)的學生 —— 后者參加 1-2 年技能培訓,就能直接上手干活。
更重要的是,互聯(lián)網時代后,知識不再 “鎖在大學里”:想學生編程,網上有免費的課程;想了解行業(yè)動態(tài),看行業(yè)報告比聽大學講座更有用;連谷歌、亞馬遜這些巨頭招人,也不盯著文憑了 —— 招程序員時,看的是 GitHub 上代碼項目的 “星星數(shù)”(代表認可度),有 200 顆星的 “自學黨”,比普通計算機碩士還搶手。
這和中國學生的處境形成了鮮明對比:我們的學生刷題刷到深夜,只為考上本科,可很多專業(yè)讀完才發(fā)現(xiàn) “畢業(yè)即失業(yè)”—— 學漢語言的不知道能做什么,學工商管理的只能去當銷售,反而不如學汽修、護理的職校生,畢業(yè)就能拿到穩(wěn)定工作。
不是本科沒用,而是我們太執(zhí)著于 “文憑”,卻忽略了 “文憑背后的技能”。
三、美國職業(yè)教育的 “真香” 之處:不花冤枉錢,畢業(yè)就上崗
美國學生愿意選職校,不是因為 “成績差”,而是職業(yè)教育的 “性價比” 實在太高,尤其是解決了 “學什么、怎么就業(yè)” 的核心問題。
首先是 “花錢少”。
美國的技能培訓學院,學費只有大學的 1/5 到 1/3,比如學 IT 運維,社區(qū)學院一年學費只要 2000 美元,比大學一年幾萬的學費便宜太多;而且很多職業(yè)教育項目能申請政府補貼,相當于 “半免費” 學技能。
更關鍵的是 “學的就是能賺錢的本事”。
和中國有些職校 “課程老、脫離市場” 不同,美國的職業(yè)教育全跟著行業(yè)需求走:行業(yè)協(xié)會會列出崗位需要的技能(比如電工要會修新能源汽車電路,護士要會用智能護理設備),學校再按這個標準開課,老師很多是企業(yè)里的資深員工,教的都是 “上班第一天就能用的技術”。
比如學護理的學生,在學校就能實操智能輸液泵、心電監(jiān)護儀,畢業(yè)去醫(yī)院不用再培訓,直接上崗。
最讓人羨慕的還是 “注冊學徒制” 的閉環(huán):學生不用愁 “學完找不到工作”,因為從入學起就和企業(yè)綁定,企業(yè)出錢出資源,學生出時間學技能,畢業(yè)直接轉正。
有個美國學生分享,他學的是機械維修,學徒期間每月能拿 3000 美元,畢業(yè)起薪漲到 5000 美元,比同歲的本科生(起薪 3500 美元)賺得多,還沒負債 —— 這種 “零風險、高回報”,比 “賭四年本科未來” 實在多了。
四、中國學生的 “本科執(zhí)念”:別讓刷題,耗掉孩子的 “技能黃金期”
看著美國學生在職業(yè)教育里 “快速變現(xiàn)”,再看中國學生還在為 “上本科” 死磕刷題,難免讓人著急 —— 不是說本科不好,而是我們把 “上本科” 變成了唯一的路,卻忽略了孩子的興趣和技能培養(yǎng)。
很多中國家長的邏輯是 “小學拼升學、中學拼分數(shù)、高考拼本科”,卻很少問孩子 “你喜歡動手嗎?想不想學一門技術?”。
結果就是,很多學生刷了十幾年題,考上本科卻發(fā)現(xiàn) “專業(yè)不對口”,畢業(yè)后只能轉行;而那些喜歡動手、適合學技能的孩子,因為 “職校沒面子”,被迫走高考這條路,最后既沒拿到文憑優(yōu)勢,也沒學到真本事。
其實現(xiàn)在中國也缺技能人才:新能源汽車維修、智能設備運維、養(yǎng)老護理這些崗位,缺口都很大,職校生畢業(yè)就能拿到不錯的工資;可因為 “社會認可度低”“課程和市場脫節(jié)”,很多家長不愿意送孩子去。
反觀美國,職業(yè)教育有聯(lián)邦認可的證書,有企業(yè)背書,有高薪保障,自然沒人覺得 “讀職校沒面子”。
不是不考大學,而是別被 “文憑綁架”
美國學生選職校,不是 “放棄高等教育”,而是 “選擇更適合自己的路”;中國學生追求本科,也不是錯,錯的是 “把本科當成唯一的目標”,忽略了技能和自驅力的培養(yǎng)。
畢竟,無論是上大學還是讀職校,最終的目的都是 “能安身立命、能實現(xiàn)價值”。
如果孩子有學術天賦,喜歡研究,上大學讀碩士博士很好;如果孩子喜歡動手,擅長解決實際問題,讀職校當學徒也很好。
最怕的是,我們逼孩子刷了十幾年題,考上本科卻一臉迷茫,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 這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消耗。
未來的教育,會越來越 “多元化”,文憑只是敲門磚,技能和自驅力才是一輩子的飯碗。
希望我們的家長能早點清醒:別讓 “本科執(zhí)念”,耽誤了孩子的 “技能黃金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