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這是一個歷史學(xué)者用星占數(shù)術(shù)破除迷信的小系列。
昆侖山為“天柱”之說,淵源于戰(zhàn)國秦漢之際的天文觀測和在此基礎(chǔ)之上的宇宙模型構(gòu)建成果,與“天中”“地中”等中國古代天文學(xué)概念密切相關(guān),(關(guān)增建《中國天文學(xué)史上的地中概念》)也是蓋天說宇宙模型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充分認識戰(zhàn)國秦漢之際的昆侖山天柱說,當有助于評估秦始皇遣使采藥昆侖之可能性。
“昆侖山,天中柱也”
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列傳》之末論曰:“《禹本紀》言‘河出昆侖。昆侖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隱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瑤池’。今自張騫使大夏之后也,窮河源,惡睹《本紀》所謂昆侖者乎?”雖然太史公明言因為張騫出使西域后得到的地理新知,已證偽了《禹本紀》中對昆侖山的描述,故“不敢言”《禹本紀》《山海經(jīng)》中的“怪物”,但這也恰恰反映了漢武帝之前某派學(xué)說對于昆侖山的認識。多數(shù)學(xué)者關(guān)注其中高度數(shù)字,以為是親至測量之結(jié)果,其實“日月所相避、隱為光明”背后之含義可能更為重要。
對于上引司馬遷之言,梁玉繩(1745-1819)《史記志疑》有評論:“案《困學(xué)紀聞》十云:‘《三禮義宗》引《禹受地記》、王逸注《離騷》引《禹大傳》,豈即太史公所謂《禹本紀》者歟?’余因考郭璞《山海經(jīng)注》,亦引《禹大傳》……疑皆一書而異其篇目耳。古言昆侖非一處,《禹本紀》所言是《山海經(jīng)》海外之昆侖,非河源所出?!赵孪啾堋㈦[為光明’類釋氏須彌山之說,未免誕妄……”
從梁氏的考證可得出以下四點結(jié)論:1、司馬遷所引《禹本紀》很可能是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秦漢之際而今已佚失的古書,因為至?xí)x代郭璞仍有不少學(xué)者引用它為同時代的文獻作注;2、《禹本紀》與《山海經(jīng)》類似,對海內(nèi)外事物的描述甚為荒誕;3、其所謂之昆侖并不是指后世“河源所出”之昆侖;4、該昆侖有與佛教須彌山相似之性質(zhì)。第4點是梁氏重要的洞見,因為他揭示出《禹本紀》之昆侖山與佛教的須彌山一樣,是日月圍繞運行的宇宙中心,而且能遮擋日月之光以解釋晝夜交替現(xiàn)象(原文“相”字之所指),而這正是后來《周髀算經(jīng)》蓋天宇宙模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昆侖為天中或地中,亦即宇宙中心,《禹本紀》雖未明言,但也有不少資料記載。如西漢初《淮南子地形訓(xùn)》說:“昆侖虛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萬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晉張華《博物志》卷一引《河圖括地象》曰:“地南北三億三萬五千五百里。地祇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侖山,廣萬里,高萬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氣、五色流水,其白水南流入中國,名曰河也。其山中應(yīng)于天,最居中?!碧茪W陽詢《藝文類聚》卷七“昆侖山條”引《龍魚河圖》曰:“昆侖山,天中柱也?!庇忠端?jīng)》曰:“昆侖墟在西北,去嵩五萬里,地之中也,其高萬一千里?!庇忠陡鹣晒珎鳌吩唬骸袄?,一曰玄圃、一曰積石瑤房一曰閬風(fēng)臺、一曰華蓋、一曰天柱,皆仙人所居也?!碧评畲撅L(fēng)《乙巳占》引《圖緯降象河圖》云:“天中,極星;下屬地中,昆侖之虛?!边@些大多為東漢以前的資料說明,秦漢間以昆侖山為地中之天柱,上與天之中心相對應(yīng)。古人從昆侖山天地之中的特殊性質(zhì)聯(lián)想引申到該處是圣人、仙人居所,不足為怪;最值得注意的反而是昆侖山的高度寬廣等數(shù)字,言之鑿鑿卻又言人人殊。其實,這是天文家們運用數(shù)學(xué)為構(gòu)建宇宙模型而設(shè)置推算的一個數(shù)字。正如現(xiàn)代的光速常數(shù),是經(jīng)歷一系列實驗和計算才確定其精確值。作為天柱的昆侖山之高度,也須配合其他天文現(xiàn)象或觀測進行調(diào)整,而非當時有人親至昆侖山實測其高。這種數(shù)理假設(shè)推算的傳統(tǒng),也體現(xiàn)在蓋天說經(jīng)典文獻《周髀算經(jīng)》當中。
《周髀算經(jīng)》“北極璇璣”與昆侖天柱
現(xiàn)代中國人都知道勾股定理,這一定理最早便出自《周髀算經(jīng)》(據(jù)錢寶琮先生考證,約成書于公元前100年)。該書開篇即述周公問商高關(guān)于伏羲氏“立周天歷度”的故事,商高便道出須先知曉第一定理——勾股定理。之后則是通過陳子答榮方問,描述出整個蓋天宇宙模型。這個宇宙模型以若干些基本設(shè)定為前提,以立表測影數(shù)據(jù)為重要基礎(chǔ),運用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等數(shù)學(xué)方法推導(dǎo)構(gòu)建而成,被認為是一套自洽的公理化體系。所謂“髀”就是比較原始的用來測影的表,又首篇托名周公,故稱“周髀”。
根據(jù)江曉原先生的研究,《周髀》所述蓋天宇宙模型的基本格局是:“天與地為平行平面,在北極下的大地上矗立著高60000里、底面直徑為23000里的上尖下粗的‘璇璣’?!蔽覀冎灰匆谎勐?lián)合國標志就相當明了,那是一幅以地球北極點為圓心的極投影世界地圖(圖一)?!吨荀隆飞w天說就認為人在那樣一片圓形的平面大地上生活,但“其地高人所居六萬里,滂沲四隤而下”的“極下璇璣”除外;而天則是離地8萬里、與地面平行且相似的圓形平面,但天北極與極下璇璣形似而隆起之處除外。即書中所謂“天象蓋笠,地法覆槃(盤)”(圖二)。日月星辰就在天平面上每天旋轉(zhuǎn)一周,以此解釋晝夜交替現(xiàn)象;同時又構(gòu)建出“七衡圖”(圖三),以解釋一年之內(nèi)日出日落方位現(xiàn)象。
圖一 聯(lián)合國標志
圖二 斗笠
圖三 明萬歷間《秘冊匯函》本《周髀算經(jīng)》中的“七衡圖”。注意“春秋分日出/入”標示錯誤,應(yīng)標在第四圈(即中衡)兩旁;內(nèi)衡兩旁之“春分”“秋分”亦為衍文
“七衡”以北極為圓心,每一衡表示太陽在十二中氣日的運行軌道?!吨荀隆范ㄓ^測點周地(洛陽或后世亦視為“地中”的登封告成“周公測景臺”)是距北極10.3萬里之處,而人眼所能看到的日月星辰的范圍(同時也是這些天體的光照范圍)是16.7萬里。因此在一天之中,當北極—周地—太陽連成一線之時,太陽離周地最近,是周地正午;半天之后,太陽—北極—周地連成一線,太陽離周地最遠,遠超人眼所及,是周地午夜。夏至日時,太陽在半徑11.9萬里的內(nèi)衡(離北極圓心最近的圓)一天繞一周,北極璇璣附近始終在光照范圍之內(nèi),所以全天都能見到太陽,現(xiàn)代科學(xué)稱之為極晝現(xiàn)象。故趙爽注《周髀》“北極之左右,物有朝生暮獲”云:“北極之下,從春分至秋分為晝,從秋分至春分為夜?!?/p>
從上可知,《周髀》蓋天模型以北極為天中或地中,并通過光照有限假設(shè)和太陽周年運動(實際上是地球繞日公轉(zhuǎn))的七衡模型,成功解釋了晝夜四季寒暑交替現(xiàn)象。該模型中高6萬里的“北極璇璣”,和昆侖山作為天中之柱的性質(zhì)極為相似。不過,這個“北極璇璣”在整個模型中并不是必需的,因為晝夜交替并不是太陽繞到北極璇璣后面人們看不見了(即前述“日月相避、隱為光明”),而是因為光照有限而太陽距人有遠近之異。而且,北極璇璣雖高6萬里,但離天仍有2萬里的距離,故稱為“天柱”亦名不副實。正如關(guān)增建先生所指出,依據(jù)《周髀》所述蓋天說的理論,“得不出地中處‘其地最高,而滂沲四隤’的結(jié)論,所以,‘其地最高’的說法,有可能是受昆侖山地中說影響的結(jié)果?!辟|(zhì)言之,昆侖山天中柱即《周髀》蓋天模型中北極璇璣之前身。
“天柱折、地維絕”
事實上,將昆侖山天柱說與《周髀》蓋天模型相聯(lián)系的學(xué)者,最早當屬嘉定人錢塘(1735-1790),他少時與乾嘉考據(jù)大師錢大昕(1728-1804)相與共學(xué)切磋,于律呂推步尤有神解。《淮南子天文訓(xùn)》載有這樣一則神話傳說:“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卞X塘的《淮南天文訓(xùn)補注》對此有相當精彩的評論,尤顯卓識:
事見《列子》“湯問”篇,古蓋天之說也。祖暅《天文錄》云:“古人言天地之形者有三,一曰渾天、二曰蓋天、三曰宣夜?!w天之說又有三體:一云天如車蓋,游乎八極之中;一云天形如笠,中央高而四邊下;一云天如欹車蓋,南高北下?!蹦细弑毕?,即東南高、西北下也?!队硭艿卣f書》曰:“昆侖東南方五千里名曰神州,帝王居之?!薄逗訄D括地象》曰:“地部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侖山,其山中應(yīng)于天,居最中,八十一域布繞之,中國東南隅,居其一分?!贝艘嗌w天之說。然則中國地西北高、東南下,蓋天即以天為東南高、西北下,地又西北高東南下,于是以天之西北為傾、地之東南為不足。楊烱《渾天賦》曰:“有為蓋天之說者,曰:‘天則西北既傾而三光北轉(zhuǎn);地則東南不足而萬穴東流?!逼涿髯C也。古言天雖有三家,太初以后始用渾天,其前皆蓋天也。《淮南》亦主蓋天,故特載其說。
錢塘所引南北朝祖暅《天文錄》中的材料十分重要,見于《太平御覽·天部》及明陳文耀《天中記》諸書。簡單來說,錢氏對共工怒觸不周山神話的解釋就是:因地球繞地軸自轉(zhuǎn)而中國位于北半球,故人們面向地軸所指之北極(或北極星),可見日月星辰每日繞北極東升西落,從而產(chǎn)生眾星向西北沉沒的錯覺,是為“天傾西北”;中國大陸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是為“地不滿東南”。造成兩種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共工怒觸不周山,使連接天與地的昆侖天柱折斷,天和地分別向西北和東南兩個方向傾斜。這也是蓋天家其中一派“欹蓋派”的主張,他們認為“天如欹車蓋,南高北下”。
“天形如笠,中央高而四邊下”,無疑是《周髀算經(jīng)》中的描述,可稱為“笠蓋派”。至于還有一派主張“天如車蓋,游乎八極之中”,似乎與前述昆侖天中柱說有相合之處,因為車蓋形如傘與地面平行,昆侖天柱如傘柄一樣在天地中央支撐著圓形的天,地則很可能是與圓天同心的正方形,象車輿以符“天圓地方”之說(圖四),這也正能解釋前揭《藝文類聚》引《葛仙公傳》“昆侖一曰華蓋”這一異名,我現(xiàn)在不妨稱之為“車蓋派”??偠灾X塘最后總結(jié)昆侖山與欹蓋派之間的關(guān)系道:“蓋天家見中國之山唯此最高,用為地中,以應(yīng)辰極,故曰‘天如欹車蓋’”。
圖四 南宋馬和之《詩經(jīng)圖》(《唐風(fēng)·羔裘》局部)所見車蓋
不過,錢塘也混淆了欹蓋派和車蓋派的主張,誤認為前者也有地中。因為欹蓋派認為天和地兩平面都是傾斜的,不似其他兩派那樣天地平行且同心,所以該派的宇宙模型并沒有所謂天中或地中的概念。
因此,從欹蓋派蓋天說到笠蓋派蓋天說有一個興替代謝的過程,關(guān)增建先生亦謂《周髀》蓋天說的地中概念,“是對先秦昆侖山地中說的揚棄”。綜合上述前人時賢的意見,我試將昆侖山天柱說與蓋天宇宙模型發(fā)展形成的時序整理如下:
1、遲至列子所處的戰(zhàn)國前期,欹蓋派學(xué)說已經(jīng)形成,結(jié)合日月星辰繞北極東(北)升西(北)落和中國大陸西北高東南低兩種自然現(xiàn)象,提出它們都是傳說中共工怒觸不周山使天柱折斷的結(jié)果,其宇宙模型中的天和地都是傾斜且不平行的。
2、大約與欹蓋派學(xué)說形成的同時或稍后,車蓋派蓋天說形成,該說與欹蓋派一樣,將天柱與地理上西北高山昆侖相聯(lián)系等同,但將天和地修正為兩個平行平面,并確定昆侖天柱為地中或天中。基于此,當時的昆侖被賦予了極為神圣的含義,被想象為天帝之居所。由此也出現(xiàn)了與《禹本紀》類似的記載昆侖尺寸數(shù)據(jù)與性質(zhì)的準天文地理著作,當中的一些片斷也藉由緯書的記載流傳至后世。而以此為基礎(chǔ)的西游昆侖仙境為主題的玄想著作也相繼勃興,如《山海經(jīng)》《穆天子傳》《離騷》等等。
3、戰(zhàn)國后期至漢初,隨著天文地理知識的增進,車蓋派的昆侖天柱說被證偽,笠蓋派興起,地中被改置于極下璇璣,取代了之前的昆侖天柱,最終被整理綜合成《周髀算經(jīng)》傳世。然而,這就動搖了昆侖作為天柱地中的神圣根基,《禹本紀》《山海經(jīng)》等建基于上一代昆侖知識的文本被司馬遷和漢儒們視為荒誕不經(jīng)。
基于上述昆侖天柱說在戰(zhàn)國秦漢之際的興衰史,我們不妨假設(shè)秦始皇將欲遣使往昆侖采藥,推測其可能的情況。
眾所周知,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吸收了鄒衍學(xué)派“五德終始”學(xué)說,尚水德證明其合法性。而外號“談天衍”的鄒衍正是“大九州”提出者,他認為中國一地只是大九州里面位于東南隅的一州(亦見于前揭錢塘引《河圖括地象》),名赤縣神州。根據(jù)這一理論可知,大九州的中心位于中國西北,顯然受到昆侖山天柱地中說的影響。因此,秦始皇若要遣使昆侖,最有可能是出于鄒衍學(xué)派學(xué)者的建議。不過,按前述昆侖山天中柱之性質(zhì),其神圣地位固然超過域內(nèi)名山,就連前往求藥的東海三神山恐怕亦難以望其項背。以當時人的思維考慮,前往所謂“昆侖”并非某座現(xiàn)實中的山,而是前往天地之中、天帝之所,能夠前往本身就是始皇受命于天的明證,在該處獲取長生之藥,只是余事而已。以秦始皇之力,連往東海求藥尚有數(shù)千童男童女,遣使前往更加神圣的昆侖則相當于前現(xiàn)代時期探索北極,卻不見有史書記載事前如何討論準備,近于秘而不宣,故人員規(guī)模必定極少。這種行事方式上的巨大反差,不得不使人對秦始皇使五大夫翳“采藥昆侖”的真實性產(chǎn)生極大懷疑。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從秦使者的角度出發(fā),設(shè)想他若到達了他所認為的“昆侖”,就相當于他已到達了天與地之中央,一如現(xiàn)在我們到達北極點或南極點。如果還有機會在該處刻石紀念的話,那么我想他一定會在“天中”“地中”“天中柱”“天柱”等指示昆侖山天中柱性質(zhì)的關(guān)鍵詞中挑選一個或幾個冠于昆侖之上,并且會在表述中難掩自身達成此偉大成就的興奮之情。反觀“采藥昆侖石刻”,行文平淡如水,昆侖山似與一般的山無異。此與當時人視昆侖山為地中天柱之思想極不合,亦為另一大疑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