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瑪峰都8848米了,為啥不努努力突破一萬米大關?咱地球又不是蓋不起“高樓”,怎么輪到自然造山運動就卡殼了?
這事兒真不怪山不夠努力,也不是地殼偷懶,而是大自然早就定好了規(guī)矩:山想往上長,得先問問腳底下的巖石答不答應。
別看山長得威風凜凜,其實就是地殼擠出來的“包”,可這個“包”不是想鼓多大就多大。一旦它長得太猛,底下那層石頭就得喊腰疼,扛不住就得塌,就像你背個兩百斤的麻袋還想蹦跶,沒走兩步就得跪。
所以山的高度不是靠拼誰長得快,而是被地球自身的物理法則牢牢鎖死的。這背后的關鍵角色,叫“巖石強度”,聽著挺學術,說白了就是石頭能扛多重而不碎。
地球上的山脈,大多是板塊碰撞造出來的。比如喜馬拉雅山,就是印度板塊一頭撞上歐亞板塊,像兩輛重型卡車對懟,地殼被硬生生懟出一道褶子,慢慢堆高就成了山。
理論上只要板塊一直推,山就能一直長??涩F(xiàn)實是,當山體越來越高,自身的重量也會指數(shù)級增長。每立方米的花崗巖大約有2.7噸重,一座萬米高山,光自重就能達到幾萬億噸。
這么大的重量壓下來,山腳下的巖石就開始變形、斷裂,甚至局部熔化??茖W家通過地質(zhì)建模發(fā)現(xiàn),當山脈超過一定高度,底部巖石就會進入“塑性流動”狀態(tài):也就是說,石頭不再堅硬如鐵,反而像面團一樣慢慢被壓扁、向兩側(cè)擠出去。
這時候,山再往上加料,下面已經(jīng)撐不住,一邊堆一邊塌,最終達到一個動態(tài)平衡,再也長不高了。
這個極限高度,大致就在10000米左右。而目前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瑪峰,距離這個理論極限只差一千多米,已經(jīng)非常接近天花板了。但這還不是唯一限制因素。還有一個看不見的“隱形天花板”:重力。
地球的引力決定了所有物體的重量,也直接約束了地殼能承載的負荷。如果地球的重力小一點,比如火星那樣只有地球的38%,那山就能長得更高。事實上,火星上的奧林匹斯山高達2.1萬米,幾乎是珠峰的兩倍多。
為啥它能這么囂張?就是因為火星重力小,地殼承受的壓力也小,加上火星沒有活躍的板塊運動,火山噴發(fā)集中在同一個點持續(xù)堆積,幾億年不斷加料,才堆出這么個“巨無霸”。
反觀地球不僅重力大,還有板塊不停挪窩,造山帶不會長期固定在一個地方,這就讓山很難持續(xù)增高。
除了巖石強度和重力,氣候和侵蝕也是重要的“拆臺選手”。別以為山只要造出來就能穩(wěn)穩(wěn)站著,風吹雨打、冰川刨削、雪崩滾石,全都在悄悄給山“瘦身”。特別是在高海拔地區(qū),晝夜溫差大,水進到巖石縫里結(jié)冰膨脹,反復折騰就把石頭撐裂了。
這種叫“凍融風化”的過程,簡直是高山的慢性殺手,科學家估算,在喜馬拉雅地區(qū),某些陡峭山坡每年被侵蝕掉好幾毫米,雖然聽起來不多,但幾百萬年積累下來,足以把一座萬米高山削掉幾千米。
更別說冰川,那簡直就是大自然的巨型刨刀,一千年能推出去幾公里,所到之處,山體都被刮得溜光。所以說山不僅要對抗自身的重量,還得天天應付這些“外部打擊”,能活到八九千米,已經(jīng)算是逆天改命了。
還有人問,那地球歷史上有沒有出現(xiàn)過超過一萬米的山?根據(jù)現(xiàn)有的地質(zhì)記錄,并沒有確鑿證據(jù)表明曾經(jīng)存在過這樣的超高山脈。
通過對古老造山帶的研究,比如加拿大的阿巴拉契亞山脈、北歐的加里東山脈,科學家發(fā)現(xiàn)它們在巔峰時期的海拔估計也就三四千米,遠低于今天的喜馬拉雅。
這是因為山脈隆升的同時,侵蝕作用幾乎立刻開始工作,兩者就像拔河,往往還沒等山長到極限,就被削下去一大截。
而且地球的地殼結(jié)構(gòu)本身也有上限。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約35到40公里,青藏高原下面最厚的地方也不過70公里。山越高,地殼就像浮在地幔上的冰山,下面得有更深的“根”來支撐。
珠峰底下就有將近80公里深的地殼根,像個倒掛的錐子扎進地幔。可地殼再厚也有極限,不可能無限加深,一旦失去支撐,整個山體就會失穩(wěn)下沉。
你可能會想,既然這么多條件都卡得死死的,那未來會不會有一天冒出一座破萬米的山?答案基本是否定的。
除非地球物理環(huán)境發(fā)生根本變化,比如重力突然變小,或者板塊運動模式徹底改變,否則自然力量造不出更高的山。
人類倒是能在平原上蓋出八百米高的樓,但那靠的是鋼筋水泥和精密工程,自然界可沒這條件。每一座山都是地球內(nèi)力與外力博弈的結(jié)果,是時間、壓力、溫度和物質(zhì)特性的共同作品。
它們不是靜止的風景,而是活著的地質(zhì)過程。珠穆朗瑪峰現(xiàn)在每年還在長高一兩厘米,可與此同時,它的頂部也在被風雪一點點磨平。這場“生長”與“消亡”的拉鋸戰(zhàn),已經(jīng)持續(xù)了上千萬年。
圖片來自網(wǎng)絡侵聯(lián)必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