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文錢難倒英雄漢,錢是我們生活中最不能沒有的東西,有錢男子漢,沒錢漢子難。
不過在現(xiàn)代社會中,“手里沒錢”也可以走遍天下,只要“手機里有錢”就行。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錢幣的發(fā)展就代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而銀票的出現(xiàn)又代表著什么?
銀票與交子
最早的銀票出現(xiàn)在北宋初年,當時的它就叫“銀票”,不過此“銀票”非彼“銀票”,在用途上還是有很大不同的。
最早的銀票跟國家其實沒有關系,這只是商人之間的事,銀票也是由商人制作并放出的。
北宋初年,四川成都的富商賺得盆滿缽滿,錢多到把家里都堆滿了。
那時候的“錢”主要是銅錢,類比一下就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鋼镚兒”。
要是把你家的存款都換成硬幣然后堆在家里,那肯定也裝不下。
而且銅錢可比現(xiàn)在的硬幣要大上不少,占的地方更多。
一個兩個的可能看不出來,但要是幾萬個或者幾十萬個可就很明顯了。
總之,如果這些富商把錢都存在自己家里的話,非常不方便。
因此就有一個人突發(fā)奇想,要是他能替這些富商解決這個麻煩,那不就能從他們手中賺到錢了嗎?
他說干就干,很快便開了一家“銀票鋪戶”。
這些富商把錢都運到他這里,讓他給存著。
然后顧客每存進來一貫錢,也就是一千文銅錢,他就拿取30文保管費。
存錢之后,店鋪就會給顧客出具一張“銀票”,上面寫著存款金額以及日期之類的信息,到時候取錢還需要用這張票來取,表面上看起來像是現(xiàn)代的銀行和存折,但經(jīng)營方式有點不一樣。
銀行存錢能賺錢,這里存錢可是還要額外花錢的。
這個時候的“銀票”,真的就只是一張“票”,還沒有成為一種貨幣。
不過中國人的學習能力自古以來就非常強,當人們看到第一個人因為這行當賺錢之后,很快就滿大街全是這種行當了。
隨著銀票鋪戶的增加,富商們做生意時使用銀票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引發(fā)的亂象也越來越多。而且由于每家銀票鋪戶出具的銀票不一樣,實際使用的還是有些麻煩。
于是,成都當?shù)氐脑S多銀票鋪戶聯(lián)合起來,成立了一個大的銀票鋪戶,并且開始發(fā)行統(tǒng)一的“銀票”。
這些零零散散的銀票鋪戶,現(xiàn)在都成了連鎖店,而且每個店使用的“銀票”也都一樣了,這大大方便了商人的交易,得到了商人們的一致好評。
既然各個銀票鋪戶都已經(jīng)聯(lián)合,銀票也已經(jīng)通用,商人為了圖方便,直接開始使用“銀票”進行交易。
正因如此,“銀票”也有了自己新的專屬名字“交子”。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雖然由于材質原因,至今沒能找到一張傳世的“交子”,但是它的樣子已經(jīng)被保存在了書中。
交子的出現(xiàn)大大方便了商人之間的交易,進而促進了商業(yè)的發(fā)展。
不過,交子的廣泛使用也引發(fā)了不少的問題,比如造假之類的事。
但既然是做這個行業(yè)的人,那在當初發(fā)行交子的時候,肯定就能想到這件事。
因此,當初發(fā)行第一版交子的時候,他們就已經(jīng)做了手腳,防止被別人盜版。
交子的規(guī)范
在規(guī)范別人之前,得先規(guī)范自己。由于銀票鋪戶這個行業(yè)突然冒出來了很多,所以這些開店的人也是魚龍混雜,有誠實守信的,就有坑蒙拐騙的。
為了規(guī)范整個行業(yè),當時的益州知府張泳出手了,他親自挑選了十六家值得信任的銀票鋪戶,作為官方認證的銀票鋪戶。
而那些沒有被認證的小作坊,則全都被勒令關門。
至于這里面有什么利益來往,我們不去深究,但是有了官府的管理后,銀票鋪戶行業(yè)確實規(guī)范了許多。
前面我們提到,有些富商聯(lián)合起來發(fā)行了比較統(tǒng)一且規(guī)范的“交子”,他們可不是自愿聯(lián)合的,而是張泳出手撮合的。
最初的交子上,畫著非?!爸v究”的圖案,一般人想仿制也沒有那技術。
就算真找到了有這技術的大師,交子上還寫有一些隱藏的記號。
如果不清楚隱藏記號在哪兒,使用交子時一定會被店里的人發(fā)現(xiàn)的。
還有最關鍵的一點,那就是交子上還會寫上本人的親筆簽名以及畫押。
古人雖然沒有先進的指紋掃描技術,但是畫押也是有用的,至少到真的用到的時候,用肉眼也能看出來哪邊真哪邊假。
而且古人對于自己的筆跡非常重視,也非常熟悉,因此除非是高手,否則很難模仿別人的簽名。
梁山上有個好漢就專精此道,名叫蕭讓,人稱“圣手書生”。
除了基本的防偽措施,交子還有一項更厲害的防偽技術,那就是制作交子用的紙。
造紙術是我國的“四大發(fā)明”之一,自從東漢時期造紙術被改良以來,紙張的質量一直在不斷變好,而且還出現(xiàn)了很多不同的種類。
造交子用的紙叫“楮紙”,而且是特制的“楮紙”。
楮紙,顧名思義,就是用楮樹樹皮制作的紙。
南北朝時期,蜀地的人們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楮樹樹皮可以造紙,而且造出來的紙質量不錯。
不過由于蜀地比較閉塞,而且中原地區(qū)流行蔡侯紙,因此楮紙一直沒有流行起來。
一直到了宋朝,交子的流行不光讓朝廷看到了紙幣的好處,還讓中原地區(qū)的人們發(fā)覺了楮紙的厲害之處。
楮紙不光是好用,造價成本還比較低,之前人們用的麻紙,雖然成本也不高,但是麻紙原料不光能造紙,還能織布,雙方都要搶這種原料。
而造楮紙就沒有這種煩惱,因為只需要楮樹,而且被剝了皮了楮樹,還可以做柴火,一舉兩得。
交子和楮紙的出現(xiàn),引起了朝廷的注意,益州知府張泳很快便被召到了京城介紹經(jīng)驗。
公元1023年,宋朝朝廷派了幾個京官到益州,開始發(fā)行官方的“官交子”,不許銀票鋪戶發(fā)行。
官府發(fā)行的交子,都是由專門的楮紙工廠,統(tǒng)一制作出來。
雖然不知道最初的“造幣廠”是什么樣的,但是我們可以知道后來。
來自成都的元朝學者費著撰寫《楮幣譜》,記錄了宋朝大觀年間“造幣廠”的基本情況。
首先是有一個專門管理這里的官員,這位官員一定是朝廷派來的京官。
然后是干活的工人,有“抄匠六十一人,雜役三十人”。
這些人可不是隨便找來的雜役,這九十一個人都是有國家編制的,算是國企央企的員工。
如果出了事,他們也是要擔責任的。
至于他們造出來的紙有什么特別之處,我們已無從知曉。
不過宋朝官方既然專門設置了這個造幣廠,還對工作人員進行了如此嚴格的管制,就說明這里造出來的紙確實有特殊之處。
雖然銀票確實只是一張紙,但是這一張紙里的學問可大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