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則言不順”—— 兩千多年前的孔夫子大概沒料到,這句古話會成為當代巴勒斯坦人最痛的心聲。2025 年 9 月 21 日,聯(lián)合國大會的聚光燈下,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和葡萄牙外長蘭熱爾相繼宣布承認巴勒斯坦國,給持續(xù)兩年的巴以戰(zhàn)火投下一枚 “外交炸彈”。此時加沙地帶的死亡人數已突破 6.5 萬,平均每 8 分鐘就有一名兒童喪生;而在巴黎郊區(qū),穆斯林與猶太社區(qū)的對立情緒正隨著政策轉向悄然升溫。全球已有 139 個國家承認巴勒斯坦國,可這個 “遲到的名分” 為何偏偏選在聯(lián)大期間密集官宣?當馬克龍的鋼筆簽下承認文件時,加沙廢墟里等待救援的孩子能等來真正的和平嗎?
一、大國算盤里的 “一石二鳥”
巴黎十一區(qū)的面包店老板莫薩最近很頭疼:阿拉伯顧客嫌他 “法國國旗掛得太高”,猶太老主顧又抱怨他 “不該賣巴勒斯坦橄欖醬”。這個細節(jié)恰是馬克龍政府的縮影 —— 作為歐洲穆斯林和猶太人口最多的國家,法國社會在巴以問題上早已撕裂。去年穆斯林群體發(fā)起的 “周五靜坐” 曾席卷 12 個城市,左翼政黨趁機施壓,讓馬克龍不得不從 “挺以” 轉向 “平衡術”。
這種轉變在外交舞臺上打得響亮。馬克龍 7 月就放話要在聯(lián)大承認巴勒斯坦國,緊接著英國、加拿大紛紛跟進,15 國聯(lián)合聲明更像是給美國主導的中東政策 “拆臺”。法國駐聯(lián)合國大使在閉門會議上直言:“不能再讓美國壟斷中東話語權?!?這步棋確實高明:對內安撫了占人口 8% 的穆斯林群體,對外彰顯了歐洲戰(zhàn)略自主,順便給搖擺的選民展示了 “大國擔當”。
但里斯本的表態(tài)更耐人尋味。葡萄牙選擇在 9 月 21 日正式承認,既呼應了歐盟伙伴,又避開了法國的鋒芒。里斯本大學教授席爾瓦調侃:“就像學生跟著班長舉手,既安全又顯得有態(tài)度?!?可這種 “順水推舟” 的承認,真能改變巴勒斯坦人的命運嗎?加沙記者穆罕默德在社交平臺苦笑:“法國的承認函不能當面包吃,我們需要的是?;?,不是郵票。”
二、紙上和平與現實的 “冰火兩重天”
以色列駐法大使哈斯克爾的怒火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這是送給哈馬斯的禮物!” 他的話戳中了爭議核心 —— 當法國宣布承認時,加沙北部仍在遭受空襲,而巴勒斯坦武裝組織的火箭彈也未停歇。這種 “單邊承認” 究竟是促和還是添亂?
拉姆安拉的巴勒斯坦律師薩拉有本特殊的護照:封面印著 “巴勒斯坦國”,卻在 80% 的國家無法直接入境?!?39 個國家承認又怎樣?我去開羅開會還得用約旦通行證?!?她的無奈道出殘酷現實:巴勒斯坦國雖獲多數承認,卻沒有實際控制的邊境、軍隊和完整主權,就像 “有身份證卻沒家門鑰匙”。法國承諾的 “經濟援助” 也暗藏貓膩 ——5 億歐元中 3 億指定用于 “反恐合作”,真正能到難民手里的不足兩成。
更尷尬的是歐盟內部的 “同床異夢”。德國仍堅持 “承認需等談判結果”,匈牙利直接炮轟法葡 “破壞中東穩(wěn)定”。布魯塞爾的外交官私下抱怨:“馬克龍光顧著自己出風頭,連歐盟共同立場都不顧了?!?這種分歧讓巴勒斯坦人看得透徹:里斯本的承認儀式上,巴勒斯坦駐葡大使沒有笑容:“我們要的不是錦上添花的掌聲,而是能阻止推土機拆房子的力量?!?/p>
三、民間的微光與政治的重量
在加沙城的廢墟里,38 歲的教師法蒂瑪用法國援助的衛(wèi)星終端給學生上網課。當屏幕那頭出現巴黎中學生寄來的和平畫作時,防空洞里響起了久違的笑聲?!榜R克龍的承認或許是政治作秀,但這些畫筆是真的?!?法蒂瑪不知道的是,促成援助的是法國穆斯林組織和猶太社團的秘密合作 —— 他們繞過政府,直接把醫(yī)療物資送進加沙。
這種民間暖流與政治博弈形成奇妙反差。葡萄牙小鎮(zhèn)奧比多斯與巴勒斯坦伯利恒結為友好城市后,葡萄農自發(fā)組織 “橄欖樹眾籌”,幫巴勒斯坦農民重建果園;巴黎的阿拉伯餐館每周舉辦 “共享餐桌”,讓猶太人和穆斯林一起包餃子。正如奧比多斯市長所說:“政客們在聯(lián)大吵架時,老百姓早就在用筷子和叉子搭建和平橋了?!?/p>
但現實仍很骨感。法蒂瑪的學生穆薩最近總問:“老師,法國承認我們了,為什么明天的數學課還在防空洞上?” 這個問題難住了所有人。聯(lián)合國數據顯示,即便在 “承認潮” 下,加沙的人道主義援助缺口仍達 92%,60 萬兒童失學。就像巴勒斯坦詩人達維什寫的:“我們需要的不是國家的名分,而是清晨醒來不必擔心轟炸的權利?!?/p>
說到底,承認巴勒斯坦國更像場 “政治成年禮”—— 儀式感滿滿,卻難改實質困境。馬克龍的鋼筆能簽下外交文件,卻簽不了?;饏f(xié)議;里斯本的表決器能顯示 “贊成”,卻擋不住推土機的履帶。當聯(lián)大的掌聲散去,真正的考驗才剛開始:能否把 “承認” 轉化為實際行動,讓巴勒斯坦母親不必再用身體給孩子擋炮彈,讓以色列兒童不再在防空洞里過生日。
或許我們該問的不是 “該不該承認”,而是 “為什么承認用了 75 年”?就像法蒂瑪在網課結束時對學生說的:“和平不是總統(tǒng)們簽出來的,是每個拒絕仇恨的普通人活出來的?!?當 139 個國家的承認函堆滿巴勒斯坦外交部時,加沙的孩子只想知道:明天能吃到熱面包嗎?這個最簡單的愿望,還要等多少場聯(lián)大演講才能實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