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不愛孩子,只是不懂得如何正確地愛;
不是不想幫助孩子,而是缺乏正確的方法。
孩子不是不想學,而是不知道為了什么學。
孩子的成長,不是避開所有風雨,而是在風雨里學會撐傘。
你給他體驗的機會,比給保護的外殼更重要。
因為,孩子在一次次小嘗試里慢慢找到我能行的信心。
提出學習力的定義:學習力=夢想+目標+自律+積極心態(tài)+人際支持+方法+堅持行動,這是孩子成長的核心能力。
內(nèi)在驅動力是學習力的發(fā)動機,外在施壓只會熄火
學習力的根基是內(nèi)在驅動力,也就是孩子發(fā)自內(nèi)心的我要學,而非父母用獎勵或懲罰逼出來的要我學。
這背后藏著心理學中的 “自我決定理論”:
人只有在滿足 “自主感、勝任感、歸屬感” 時,才會產(chǎn)生持續(xù)的內(nèi)在動力。
而現(xiàn)實中,很多父母的做法恰恰在破壞這三點。
書中有個極具代表性的案例:小學四年級的女孩朵朵,媽媽為了激勵她學習,定了 “考進前 10 名獎漫畫書、考砸了罰抄課文” 的規(guī)則。
起初朵朵確實很努力,但半年后開始 磨洋工—— 寫作業(yè)時頻繁走神,遇到難題直接放棄,甚至故意考差報復媽媽。
后來媽媽按書中方法調(diào)整:不再用物質(zhì)獎勵,而是讓朵朵自己決定每天先學語文還是數(shù)學(自主感);
把期末考進前 10換成每周弄懂 3 個薄弱知識點(勝任感);
遇到難題時不說這么簡單都不會,而是坐下來陪她一起畫思維導圖梳理思路(歸屬感)。
三個月后,朵朵不僅主動制定學習計劃,還會拿著錯題本和媽媽討論,成績反而穩(wěn)步提升。
延伸來看,很多父母用 別人家的孩子施壓、用手機游戲當獎勵,本質(zhì)上是把學習變成了交換品或任務。
一旦獎勵消失、壓力減弱,孩子自然失去動力。
而內(nèi)在驅動力的核心,是讓孩子感受到 “學習是為了自己”—— 解開難題的成就感、掌握知識的充實感、靠自己完成目標的自豪感,這些才是能支撐孩子長期學習的 “燃料”。
學習方法是磨刀石,找對方法比盲目刷題更高效
學習力的核心不是學了多少,而是學會怎么學。
就像砍柴時磨斧頭比硬砍更省力,孩子掌握科學方法后,能實現(xiàn) “少刷題、高效率”,這也是 “學霸” 與 “苦學無效者” 的本質(zhì)區(qū)別。
書中拆解的三類方法,精準對應了孩子學習中的三大痛點。
夢想是孩子學習的內(nèi)在驅動力,要幫助孩子建立可視化的夢想媒介,將大夢想拆解成小目標,讓孩子看到努力的方向和成果
針對 “面對大任務畏難退縮”,書中提出 “目標拆解法”。
比如孩子覺得周末作業(yè)太多寫不完,直接催促只會引發(fā)抵觸,而和他一起拆解任務效果完全不同:
把周末作業(yè)拆成周六上午寫數(shù)學口算 + 語文生字(40 分鐘),周六下午寫作文提綱 + 英語閱讀(1 小時),周日上午檢查訂正 + 整理錯題(30 分鐘),每個小任務后留 15 分鐘休息。
這種方式利用了 “登門檻效應”—— 小目標的完成能積累信心,讓孩子在 “完成 - 獲得成就感 - 再完成” 的循環(huán)中推進學習,自然不會畏難。
針對 “錯題反復錯”,書中給出 “錯題復盤三步法”,比單純抄錯題更有深度。
第一步 “定位錯誤類型”:是知識點沒吃透(比如數(shù)學公式記混)、粗心失誤(比如看錯題號),還是思路偏差(比如作文跑題);
第二步 “針對性解決”:知識點問題回歸課本補基礎,粗心問題練 “讀題劃關鍵詞”,思路問題學 “思維導圖梳理邏輯”;
第三步 “定期復盤”:每周翻看錯題本,把同類錯題歸類,總結易錯雷區(qū)。
書中提到一個案例:五年級男孩用這種方法,一個學期內(nèi)數(shù)學錯題量減少 70%,因為他發(fā)現(xiàn)自己總在 “應用題單位換算” 上出錯,專門練了 20 道同類題后徹底攻克。
贊美孩子的努力而非天賦,鼓勵嘗試而非只求成功,重視過程而非僅僅看重結果,讓孩子在試錯中茁壯成長。
父母的養(yǎng)育姿態(tài),是學習力的天花板
孩子的學習狀態(tài),藏在父母的姿態(tài)里。
很多父母輔導時化身 “監(jiān)工” 或 “裁判”,看似在 “管學習”,實則在摧毀孩子的學習信心;
而好的姿態(tài)是 “成長合伙人”,能幫孩子把壓力變成動力。
書中的兩對父母案例形成鮮明對比。
第一對是 “壓力制造者”:媽媽盯著孩子寫作業(yè),隨時打斷 “這個字歪了”“計算錯了”,爸爸在旁邊附和 “上課肯定沒認真聽”;
孩子求助時直接給答案,錯了就罵 “真笨”。
結果孩子寫作業(yè)時渾身緊繃,遇到難題不敢問,甚至偷偷藏作業(yè)本。
第二對是 “成長合伙人”:孩子寫作業(yè)時,父母在旁邊看書,不主動打擾(給空間);
孩子求助時問 “你再讀一遍題目,看看關鍵詞是什么?”“之前學過類似的知識點嗎?”(引思路);
考差了不說 “怎么又考這么差”,而是一起看試卷:“這次基礎題全對,進步了!閱讀理解扣了 5 分,我們看看是沒讀懂還是答得不全面?”(找亮點、幫解決)。
慢慢的,后者的孩子遇到問題先自己想辦法,實在不會才求助,學習越來越獨立。
父母的姿態(tài)影響的是孩子的學習心態(tài)。
“監(jiān)工式” 養(yǎng)育讓孩子覺得學習是為了應付父母,一旦脫離監(jiān)督就失控;
“裁判式” 養(yǎng)育讓孩子害怕犯錯,因為犯錯意味著 “被批評、被否定”,自然不敢嘗試、不敢提問。
而 “合伙人” 姿態(tài)傳遞的是 “我們和你站在一起”—— 學習是你的事,但遇到困難時,爸媽會幫你找方法、陪你渡難關。
這種安全感,能讓孩子敢于面對挫折、勇于嘗試,學習力的上限自然更高。
你以為的為孩子好,可能是在剪掉他的翅膀。
尊重孩子的選擇,比逼他走所謂選擇正確的路,更能讓他飛得遠。
教育的最好境界,是讓孩子擁有自我驅動的成長力量,讓學習成為他們內(nèi)在的需求和樂趣。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家長要觀察和發(fā)現(xiàn)孩子的天賦特質(zhì),根據(jù)其個性特點設計適合的學習方式。
這本書的核心是幫助家長和教育工作者轉變教育觀念,從傳統(tǒng)的“知識灌輸”“成績導向”“盲目雞娃”等模式中走出來,回歸教育的本質(zhì),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力,讓他們成為身心健康、積極向上的個體。
點個「在看」,與家長們共勉。
和千萬媽媽互動分享,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