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我是學歷史但從不執(zhí)于歷史的花鹿不花。
實在沒想到, 12 小時之內,我連續(xù)兩篇文章出了問題 。
這讓我忽然冷靜下來了,頭腦一下子 也 清醒了很多: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兩周沒刪我文章,我居然又忘記初心了——說好的推一下家里鈞瓷,卻居然對人家武大和楊小姐說三道四。
江湖多風波,舟楫多失墜。
我錯了。
武大,百年名校。
楊小姐,維權達人。
本著尊重平臺判罰的原則,我想,也不該再在這件事上指手畫腳了 。
要說,也要說一些正能量的話題,提一些積極向上,具有建設性的意見。
南宋的時候,史學家姚寬的《西溪叢語》記錄過一件事:
“嘗有道人善棋,凡對局,率饒人一先,后死于褒信,托后事于一村叟,數年后,叟為改葬,但空棺衣衾而已。道人有詩云:‘爛柯真訣妙通神,一局曾經幾度春。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strong>
說某地曾經有個道士擅長下棋。
每逢與別人對弈,他總會讓對方先走一步。
后來這個道士死在褒信縣,后事就隨便托付給了一個村叟。
結果,這個老叟幾年后遵照道士的囑托為他改葬,但打開墳墓見到的只是空空的棺材和衣服罷了。
這時候人們才知道那道人原來是個神仙。
他還留給世人一首詩:
“爛柯真訣妙通神,一局曾經幾度春。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strong>
我想,楊小姐作為名校武大袞袞諸公升堂入室的高足,那自然不僅是錦繡文章做得好,辭條律令也用得極好。
現在楊小姐辭別母校畢業(yè)了,如神龍入海,神仙出洞,想必將來也是馳騁風云,再無敵手的。
金鱗終非池中物,一入社會便化龍。
希望有關方面大人不記小人過,“得饒人處且饒人?!?/p>
我還是老老實實推一下家鄉(xiāng)的鈞瓷吧。
跟很多瓷器相比,鈞瓷這種瓷器自身有一個很大的特點:
追求“天成”。
什么是“天成”?
就是“順其自然”,老天讓成什么樣就成什么樣。一般情況下燒窯的匠人是無法控制她的釉色變化的。
比如這個鈞瓷杯子。
你永遠無法找到兩個一模一樣釉色的杯子。
就算同一個匠人,同一窯燒的,同樣的釉料,也不可能一樣。
所以,鈞瓷的廢品率很高,才有了“鈞窯十窯九不成”的說法。
就算你再精心,技術再好,但開窯的時候你放眼望去各種大大小小的瑕疵也會讓你無話可說。
如果一個鈞瓷成了,那某種意義上就得說大部分是因為機緣巧合的“天意”了。
所以,好鈞瓷可遇不可求。
客觀說,鈞瓷只是千百種瓷器中的一種。
我也見過很多好瓷器,各種各樣的,只是這些瓷器大多都追求“人成”。
那什么是“人成”呢?
就是人的作用在一個精美的瓷器里體現得淋漓盡致。
比如,上面的釉色呈現,畫工,還有一些巧妙的構思。
在這里沒有比較“天成”和“人成”哪個更好的意思,只能說各有千秋,各有所長。
如果把瓷器比喻成人,那燒窯的歷練其實就可以比喻成“教育”。
鈞瓷通常要燒兩遍,第二遍上釉后,窯溫還要升至 1300 攝氏度,要讓礦石釉色在高溫下自然氧化還原呈現出不同顏色。
這個過程中,就算你給她涂脂抹粉,答疑解惑,然后,教授天文歷史地理化學物理。
但日后開窯你會發(fā)現:
她該是什么還依舊會是什么。
人格底色是很難改變的。
好了,就說這么多吧。
先擺正態(tài)度認個錯,另一篇文章回頭再發(fā)吧。
我們明天見嘍~~~
釉表山水 杯中乾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