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的北京,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首次訪華,突然提出一個意外請求,想要見“鐵人”王進喜。
毛主席聞言,神色瞬間黯然下來,輕輕搖了搖頭,緩緩說道:“你來晚了。”
尼克松為要見王進喜?王進喜到底做了什么事,可毛主席為何嘆息說來晚了,這到底為什么?
如果您想知道的,歡迎先點個關注。
1923年,王進喜出生在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可命運似乎對他格外嚴苛。
六歲時,父親王金堂被地主弄瞎雙眼,緊接著大饑荒席卷而來,王進喜牽著父親的手,只能在街頭乞討。
可即便生活如此艱難,王進喜的眼中始終閃爍著堅毅的光芒,他在心底暗暗發(fā)誓,一定要改變這一切。
十五歲那年,王進喜為了生計,來到了玉門油礦當童工,可監(jiān)工沒有絲毫憐憫,安排王進喜干和大人的重活,稍有差池便是皮鞭伺候。
有一次,王進喜給地主脫土坯,地主故意刁難,說脫得不行,要全部作廢,還以此克扣了他一個月的工錢。
看著自己辛苦勞作的成果被如此踐踏,想到家中瞎眼的父親,王進喜憤怒地拿起一塊土坯,朝地主臉上拍去。
這一反抗,換來的是更加殘酷的毒打,但也讓王進喜心中反抗壓迫的種子,深深地扎下了根。
在油礦的日子,王進喜吃盡苦頭,直到新中國成立,玉門迎來解放,他的生活發(fā)生了新變化。
1950年,憑借著多年在油礦積累的經驗,王進喜順利通過考試,成為了新中國第一代鉆井工人。
他深知石油對國家的重要性,那是現(xiàn)代工業(yè)的血液,必須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當時,中國被外國人扣上了貧油國的帽子,國內石油產量極低,遠遠無法滿足需求。
就連首都北京的公交車,都因為缺乏石油燃料,只能背著煤氣行駛在街頭。
這一幕深深刺痛了王進喜的心,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為祖國石油事業(yè)拼盡全力。
1959年,一則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我國石油工業(yè)部在松遼平原發(fā)現(xiàn)了大慶油田。
這一發(fā)現(xiàn),讓王進喜看到了希望,也點燃他心中的斗志,想要貢獻自己的力量。
當石油工業(yè)部決定,在松遼地區(qū)開展石油大會戰(zhàn)時,王進喜毫不猶豫,帶領隊里的同志,從玉門出發(fā),奔赴大慶。
到達大慶后,王進喜才真正體會到,這里條件艱苦,大慶馬家窯,荒原空無一人,只有白毛風卷著雪粒子打人臉。
而且更重要的是,吊車、拖拉機嚴重不足,幾十噸重的鉆機,就像一座座大山,橫亙在他們面前。
怎么將鉆機從火車上運下來,再移動到相隔十幾里遠的井場,成了擺在他們面前的難題。
但王進喜沒有絲毫退縮,他看著眼前的鉆機,心中涌起一股信念,決定沒有條件,那就創(chuàng)造條件。
于是他帶領隊友,用最原始的方法,通過人拉和肩扛,喊著號子將鉆機挪向井場。
繩子深深地勒進他們的肩膀,磨破皮膚,鮮血滲出來,但他們沒有一個人喊疼,沒有一個人放棄。
三十多人把鉆機拆成八大件,用了三天兩夜的時間,硬是把龐然大物拖上井位。
1960年4月,一聲汽笛響起,鉆機怒吼咆哮,進尺像箭一樣往下竄,目標直指石油。
五天零四小時后,一口一千二百米中深井勝利完鉆,創(chuàng)下當時最高紀錄。
在井架旁,工人把凍裂的手舉過頭頂,喊啞了嗓子,卻不知用什么詞來贊美這勝景。
可還沒等他們喘口氣,新的問題又出現(xiàn)了,井架的管線還沒安好,現(xiàn)場連水都沒有,而沒有水鉆機根本無法開鉆。
王進喜心急如焚,四處尋找水源,終于發(fā)現(xiàn)了附近的水泡子。
當時正值冬季,水泡子的水面結了厚厚的冰,王進喜二話不說,拿起鋤頭就砸向冰面。
在他的帶領下,工人和附近的農民紛紛加入,有的人用臉盆,有的人用水桶,一趟又一趟地往井場運水。
他們像螞蟻搬家般,端回了五十個鉆頭,然后沒做絲毫休整,立刻發(fā)動鉆機,投入到緊張的開采工作中。
在開采過程中,危險無處不在。1960年5月,王進喜在指揮隊友搬運鉆機開新井時,意外發(fā)生了。
幾百斤重的鉆桿突然掉落,砸中了他的右腿,劇烈的疼痛讓他當場昏迷過去。
隊友驚慌失措,趕忙圍了過來,想要送他去醫(yī)院,可王進喜蘇醒后,看著大家停下手中的工作,頓時焦急了。
他強忍著疼痛,站起身來,堅持指揮大家完成工作,直到工作結束,他才去醫(yī)院接受治療。
然而更大的挑戰(zhàn)還在后面,在開采第二口井時,井場突然出現(xiàn)了井噴現(xiàn)象,這意味著井毀人亡,鉆機和設備也將毀于一旦,這可如何是好呢?
一般情況下,這時要用重晶石粉來壓制,但當時井場里,根本沒有重晶石粉,眼看所有都要毀于一旦。
危急時刻,王進喜顧不上還未痊愈的傷腿,將雙拐扔到一邊,毫不猶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動水泥。
他的這一舉動,讓在場的所有人都驚呆了,這簡直就是拿命去拼啊。
在他的感染下,數(shù)名年輕力壯的小伙子站出來,紛紛跳入了泥漿池。
大家齊心協(xié)力,經過三個多小時的奮力拼搏,終于成功消弭了井噴危機,拯救了油田。
當王進喜被人從泥漿池里扶出來時,他的手上、身上布滿了大水泡。
但他卻毫不在意,說出了那句震撼人心的話,寧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拼命拿下大油田!
王進喜的英雄事跡,很快在全國范圍內傳開了,而他的“鐵人”稱號,也迅速傳開來。
他成了那個時代的先鋒人物,全國人民都在學習他的“鐵人精神”。
1964年,王進喜收到了一份特殊請柬,邀請他參加國慶招待會,邀請人竟然是毛主席等多位國家領導人。
能夠受到如此高規(guī)格的邀請,王進喜的激動之情溢于言表,開心得幾天都睡不著覺。
更讓他驚喜的是,不久之后,他又接到了周總理的邀請,參加毛主席的生日宴。
在宴會上,毛主席當面夸贊,王進喜是工業(yè)的領頭人,大慶經驗好,要工業(yè)學大慶。
雖然和毛主席交談不多,但能和毛主席一起吃飯,王進喜已經感到無比滿足了。
1966年9月3日,王進喜作為大慶油田報捷團代表,再次來到了北京,此時的他已經名震全國,每當現(xiàn)身街頭,總被群眾團團圍住索要簽名。
在北京參加會議時,有人認出他,遞上一本《毛主席語錄》請求題字,而王進喜沉吟片刻,揮筆寫下內心感受。
講進步不要忘了黨;講本領不要忘了群眾;講成績不要忘了大多數(shù);講缺點不要忘了自己;講現(xiàn)在不要割斷歷史。
此后王進喜繼續(xù)奮斗,在石油開采的最前線,然而長期高強度工作和艱苦環(huán)境,讓他的身體逐漸不堪重負。
1970年4月,在玉門出席石油會議期間,王進喜突然感覺胃部疼痛難忍,不得不提前休會趕回北京接受檢查。
檢查結果猶如晴天霹靂,他被確診為賁門癌晚期,這在當時是很難治的病。
周總理得知此事后,專門安排自己的保健醫(yī)生和專家前往,與醫(yī)院的醫(yī)生共同商量治療方案。
盡管做了胃部切除手術,王進喜的病情有所好轉,但他心里始終放不下大慶油田。
在病房里,他依然堅持工作,時刻關心著油田的情況,拖著病體參加了1970年的國慶活動。
他最后一次瞻仰毛主席的高大身姿,看得無比專注,似乎想要將這一幕永遠印刻在腦海中。
自那之后,王進喜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終究還是在1970年11月15日晚,永遠地離開了,享年四十七歲。
周總理得知噩耗后,親自趕往醫(yī)院,灑淚告別,而當時參與祭祀送別的人不計其數(shù)。
時光來到1972年,尼克松訪華期間,在參觀中國各地時,他發(fā)現(xiàn)很多地方,都張貼著學習王進喜精神的海報。
他一次次看見同一張宣傳畫:風雪井架下,一個頭戴狗皮帽、身穿破軍棉襖的工人高舉管鉗,目光如炬。
翻譯告訴他,這是鐵人,是中國工人階級的象征,這讓總統(tǒng)興趣陡增,一路追問細節(jié)。
經過一番了解,王進喜的事跡深深打動了尼克松,他對這位中國的“鐵人”充滿了敬佩和好奇。
所以他在會面結束后,向毛主席提出了想見王進喜的請求,可是他不知道王進喜已經去世。
而毛主席聽到這個請求后,想起了王進喜的貢獻,以及他英年早逝的遺憾,不禁神色黯然,說出了那句“你來晚了”。
那一瞬間,兩人之間的沉默,橫跨了生與死,也橫跨了太平洋的波濤。
尼克松離開時,在飛機望向窗外,中國大地白雪皚皚,像鋪了一層沒有盡頭的油砂,那一瞬間他突然明白了。
毛主席神色黯然的背后,不僅是對一位工人的哀悼,更是對一段民族苦難與奮爭的深情回望。
那個曾經跪著求生的孩子,用四十七年短暫生命,為中國贏得了站著說話的底氣。
鐵人走了,卻把鐵的意志,澆鑄在祖國的地基里;鐵人倒下了,卻讓更多鐵人站成森林,撐起東方大國崛起的脊梁。
王進喜,這位被風雪雕刻、被水泥灼燒、被癌痛撕裂的普通人,以命為筆,在荒原上寫下兩個滾燙的大字——中國。
聽到這兒,您有何感想,歡迎關注留言評論。
參考資料:
【1】學習強國.《王進喜:新中國石油戰(zhàn)線的鐵人》.2005-04-29
【2】大慶網.《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zhàn)士——鐵人王進喜》.2019-11-14
【3】中國日報網.《鐵人精神: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2023-09-21
【4】中國甘肅網.《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zhàn)士——“鐵人”王進喜》.2018-10-0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