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攝影師艾瑞克·拉夫羅格曾在2008至2012年間六次踏入朝鮮。
帶著鏡頭記錄了這個封閉國度的日常。
他拍過平壤街頭整齊劃一的學生隊伍,也拍過鄉(xiāng)間漁民在寒風中拉網(wǎng)的身影。
原本以為這些影像能為外界打開一扇真實的窗,結果卻被一紙禁令徹底封殺。
朝鮮官方給出的理由是:作品對朝鮮不夠友好,存在讓人曲解的內(nèi)容。
從此,他被永久禁止入境。
這也導致在外人看來,朝鮮足夠奇葩。
可對于朝鮮的政治者而言。
攝影從來不只是技術或藝術行為,而是一種高度政治化的表達工具。
01
游客可以拍照,但前提是必須服務于國家形象的塑造。
幾乎所有前往朝鮮的旅行團都會收到一份看似普通的提醒:
不要在車上拍攝,不要對著軍人拍照,不要拍攝出入境檢查過程。
這些規(guī)定聽起來和其他國家的邊境管理并無二致,甚至顯得合情合理。
可真正關鍵的那一條,往往不會寫在紙上。
而是由導游在行程中反復強調(diào):不能拍攝會讓人誤解的照片。
參考資料:中國新聞攝影網(wǎng)2008-12-8朝鮮不準外國游客攝影五條有規(guī)定
這句話看似模糊,實則精準。
它不定義什么能拍,只劃定什么不能出現(xiàn)。
任何可能暗示貧困、落后、資源匱乏或社會緊張的畫面,都在清除之列。
于是,推著沉重的公共汽車上坡,哪怕只是偶然瞬間,也會被視為“不體面”的證據(jù)。
一位婦女在路邊拔草,哪怕只是日常勞作,也可能被解讀為“食物短缺”的象征。
哪怕畫面本身沒有惡意,只要它不符合“幸福繁榮”的敘事主線,就會被判定為危險。
審查的標準不是技術瑕疵,而是政治效果。
哪怕是一張空蕩的街道,如果背景里沒有車流與人流,就可能被認為是在暗示城市缺乏活力。
哪怕是一張軍裝士兵扛木頭的照片,只要狀態(tài)顯得疲憊,就會被認為損害了軍隊神圣的形象。
更微妙的是,那些看似正常的生活細節(jié),也可能觸碰紅線。
比如使用米老鼠圖案的扇子或相框。
這種來自西方的文化符號出現(xiàn)在朝鮮青少年或軍人手中,會被視為價值觀混亂的信號。
哪怕只是個人喜好,也會被上升到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高度。
這種審查機制的核心,不是防止軍事泄密,而是維護一種精心構建的集體幻象。
在這個幻象里,朝鮮人民生活富足,精神昂揚,領袖英明偉大,社會和諧穩(wěn)定。
任何與此不符的影像,哪怕真實存在,也被視為對國家尊嚴的冒犯。
02
2018年9月2日深夜,兩江道金亨稷郡發(fā)生了一起被稱為“一號事故”的停電事件。
當?shù)匾惶幗鹑粘膳c金正日的馬賽克壁畫照明系統(tǒng)突然熄滅。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四條主要供電線路被人用鉗子故意剪斷。
這在朝鮮語境下,是極其嚴重的褻瀆行為。
按理說,這種人為破壞應被嚴厲追責并公開通報。
但最終,官方對外宣稱停電是因暴雨引發(fā)線路故障所致。
真正的處理方式是內(nèi)部緊急動員:
連夜召開擴大會議,加強夜間警戒,對相關區(qū)域的思想狀況進行全面排查。
甚至要求工廠、企業(yè)、公共場所無條件雇傭額外人員,徹夜守護“一號作品”。
這個事件暴露了一個深層現(xiàn)實:在朝鮮,象征秩序比物理事實更重要。
領袖形象的完整性,必須通過不間斷的光照來維持,哪怕是在無人注視的深夜。
一旦這種象征出現(xiàn)裂痕,哪怕只是幾小時的黑暗,也會觸發(fā)系統(tǒng)性的危機反應。
這正是攝影審查的政治隱喻—不允許任何“斷電”式的畫面存在。
一張顯示民眾排隊擠電車的照片,就像那晚熄滅的燈光,會讓人懷疑整個系統(tǒng)的供電能力。
一張展示居民使用壓水井取水的場景,也會讓人聯(lián)想到基礎設施的缺失。
它們共同構成了一種“視覺風險”,可能動搖外界對朝鮮體制穩(wěn)定性的認知。
因此,審查的本質(zhì)不是怕外界看到貧窮,而是怕外界因此產(chǎn)生“原來他們并不幸福”的聯(lián)想。
這種聯(lián)想一旦形成,就會削弱國家敘事的權威性。
拉夫羅格的遭遇,正是因為他無意中打破了這種視覺禁忌。
拍下了婦女拔草的瞬間,拍下了士兵衣衫不合體的模樣。
這些照片本身沒有惡意,甚至帶著人文關懷的視角。
但在朝鮮管理者看來,它們動搖了“人民幸?!钡幕?。
哪怕他同時也拍了微笑的孩子、整潔的校園、現(xiàn)代化的建筑。
只要有一張“不和諧”的畫面流出,整個宣傳鏈條就會被打斷。
哪怕只有一處斷裂,整幅壁畫的光輝也會黯淡。
參考資料:海報新聞2015-9-17冷知識丨朝鮮,你為何如此任性!
有趣的是,并非所有攝影師都選擇對抗。
有些人學會了在規(guī)則內(nèi)“高級黑”,比如美國攝影師大衛(wèi)·古滕菲爾德。
他拍攝的平壤夜景中,新建的體育館燈火通明,而整座城市卻籠罩在黑暗之中。
這張照片被審查通過,或許是因為它看起來像是在贊美“偉大領袖的光芒照亮黑暗”。
但實際上,它恰恰揭示了資源分配的極端不均。
這種“合規(guī)的諷刺”,反而成了最尖銳的批評。
也說明朝鮮的審查機制并非無懈可擊,但它依賴的是執(zhí)行者的認知局限和信息封閉。
在一個長期被單一敘事塑造的環(huán)境中,某些“危險”的畫面反而能因“看起來正面”而蒙混過關。
對于大多數(shù)游客而言,他們既沒有挑戰(zhàn)規(guī)則的意圖,也沒有繞過審查的能力。
他們只是想留下旅行的記憶。
可即便如此,他們的鏡頭也會被嚴格引導。
導游會主動提醒哪些角度不能拍,哪些人物不能入鏡。
有時甚至會在拍攝后要求查看存儲卡內(nèi)容。
這種日?;谋O(jiān)控,讓攝影變成了一種自我審查的練習。
人們開始下意識地避開空蕩的街道、穿著舊衣的行人、簡陋的設施。
久而久之,拍出來的照片越來越像宣傳畫冊的翻版。
這不是因為朝鮮沒有貧窮,而是因為貧窮被系統(tǒng)性地從視覺領域清除。
這種對影像的控制,反映的是一種深層的不安全感。
它不害怕貧窮本身,而是害怕貧窮被看見。
它不害怕外國人拍照,而是害怕照片講述出另一個故事。
在這個故事里,人民并非總是歡笑,城市并非永遠整潔,軍隊也并非人人精神抖擻。
而一旦這個故事流傳出去,那個精心維護的“人間天堂”形象就會出現(xiàn)裂痕。
參考資料:澎湃新聞網(wǎng)2014-12-22一位普通美國人鏡頭下的朝鮮:每次舉起相機導游都很緊張
03
拉夫羅格被禁入境,不是因為他拍了什么驚天動地的秘密。
而是因為他讓一些本該“不存在”的畫面進入了公共視野。
他的罪名是“讓人曲解”,但真正的罪名,是打破了那個不容置疑的視覺神話。
如今,在網(wǎng)上流傳的“凌晨三點的朝鮮”系列照片,常被配上煽情文案,感嘆其黑暗中的孤光。
這些照片往往來自外國攝影師的鏡頭。
它們之所以能引發(fā)共鳴,正是因為它們呈現(xiàn)了官方敘事之外的可能性。
它們提醒人們,一個國家的形象,不該只由最亮的部分定義。
可對于朝鮮來說,哪怕只有一處陰影,也是不能容忍的。
因為那可能意味著,光照不到的地方,藏著他們不愿承認的真相。
于是,攝影成了權力的延伸,鏡頭成了意識形態(tài)的守門人。
每一次快門的開合,都在參與一場關于現(xiàn)實的爭奪。
拍什么,不拍什么,怎么拍,都不再是個人選擇,而是政治判斷。
在這個系統(tǒng)里,真實本身成了最危險的素材。
因為它無法被完全控制,也無法被徹底消滅。
它總會在某個不經(jīng)意的瞬間,從審查的縫隙中漏出一點光,或者留下一點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