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鳴喬【MQ-SCQ】便攜式校園氣象站,校園氣象活動就能告別 “形式化”,變得豐富多樣、有聲有色。這份 “活動策劃指南”,能讓氣象站的教育價值最大化,讓更多學生愛上氣象科學。
“氣象日記” 活動是基礎入門項,適合低年級學生。讓學生每天記錄氣象數據,搭配天氣現象描述和心情感悟,比如 “今天氣溫 28℃,微風,看到云朵像棉花糖,心情很開心”。堅持一個月后,舉辦 “最佳氣象日記” 評選,不僅鍛煉觀察能力,還能提升寫作水平。某小學的學生在日記中寫道:“今天下雨了,雨量筒顯示 15 毫米,我發(fā)現蝸牛都爬到了草地上,原來它們喜歡潮濕的天氣”,充滿童真與科學趣味。
便攜式校園氣象站
“氣象科普展” 適合全校參與,由氣象社團牽頭,將日常監(jiān)測的數據整理成圖表,制作成 “校園全年氣溫變化圖”“雨季降雨量分析” 等展板,搭配氣象知識問答:“為什么臺風眼是晴天?”“彩虹形成需要哪些氣象條件?”。還可以邀請當地氣象局的專家來校講座,結合氣象站數據講解本地氣候特征,讓科普更接地氣。
“氣象觀測競賽” 能激發(fā)學生的競爭意識,適合中高年級。設置 “數據精準度比拼”,讓學生在 10 分鐘內記錄 10 組氣象數據,與標準數據對比,誤差最小者獲勝;開展 “天氣預判挑戰(zhàn)”,根據當前氣象數據預測未來 2 小時的天氣,結合實際變化評分。去年南京某中學的競賽中,有學生根據 “氣壓驟降、濕度飆升” 的數據,準確預判出 “半小時后有雷陣雨”,贏得滿堂喝彩。
“跨校氣象聯動” 則能拓寬學生視野,聯合周邊學校組建 “校園氣象聯盟”,定期交換氣象數據,開展 “不同區(qū)域小氣候對比” 研究。比如郊區(qū)學校與市區(qū)學校對比,發(fā)現郊區(qū)夏季氣溫比市區(qū)低 3℃,由此探討 “城市熱島效應”。這些豐富的活動,讓便攜式校園氣象站 “活” 了起來,成為校園里最具活力的科普載體。
便攜式校園氣象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