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中國稀土之父徐光憲與夫人高小霞
在上海交大的歷史足跡與精神傳承
2025年9月21日
葉建華
學府千秋映日星
榮光浩氣貫丹青
霞輝漫灑滋蘭蕙
翠嶂蔥蘢接紫冥
2025年9月20日,梧桐葉影婆娑,映照于上海交通大學校史館的青磚黛瓦之間。在化工化學學院梁晶老師與館方講解員的陪同下,徐光憲先生的女兒徐放緩步走入館內。她的指尖輕撫過泛黃的檔案紙頁,目光流轉于一張張黑白照片,仿佛在無聲地追尋父母曾經留下的印記。
校史館中彌漫著歷史的厚重氣息。從南洋公學的初創(chuàng)章程,到交通大學的數(shù)度更名與體制變遷,每一段文字都銘刻著這所百年學府與家國同行的鏗鏘足跡。清末民初的辦學文獻、抗戰(zhàn)西遷時的校旗、新中國成立后的院系調整文檔……這些珍貴史料,串聯(lián)起交大“敢為天下先”的百年歷程。
講解員娓娓道來,介紹交大在近代教育史上的諸多開創(chuàng)——率先設立電機、航海等新興學科,培育出中國最早一批工程技術人才。徐放駐足靜聽,眼中充滿對這片父母曾經耕耘之地的敬意。
在“人才輩出”展墻前,徐光憲與高小霞夫婦的照片尤為醒目。作為交大校友中的杰出代表,徐光憲院士在稀土化學領域的奠基性貢獻,與高小霞院士在分析化學方面的卓越成就,早已成為無數(shù)學子的精神楷模。徐放凝視父母年輕時的身影,憶起他們曾經講述的求學往事——實驗室不滅的燈火、圖書館翻書的輕響——此刻與展品交織,令她倍感親切與自豪。
展廳深處的“勇創(chuàng)雙一流”展區(qū),呈現(xiàn)著新一代交大人的時代擔當。從“蛟龍”號深潛器的核心技術,到南海島礁建設的關鍵支撐,一件件模型與影像,無聲訴說著交大人“與祖國同行”的赤子之心。徐放仿佛從中看見父母那一代“科教報國”精神的當代延續(xù)。
離館之時,陽光透過窗欞灑在“飲水思源”碑上。徐放明白,父母留下的足跡早已融入這所學府的百年血脈。而她此行,不僅是對往昔的追憶,更是一次精神的接續(xù)——這份“為國擔當、勇攀高峰”的初心,將在一代代交大人腳下延展至更遠的未來。
上海交大歷來重視精神傳承。繼《錢學森》等話劇成功上演后,學校又將目光投向徐光憲、高小霞夫婦,全力創(chuàng)排話劇《霞光頌》。作為130周年校慶重點項目,該劇歷時三年、九易其稿,凝聚著對前輩學者的深切敬意。
為更準確、豐滿地呈現(xiàn)劇情,化工化學學院與劇組特邀徐放女士來校審稿。上海話劇院導演王海鷹、校文明辦主任周琳琰、化工學院黨委書記吳映強、副書記王華博及梁晶老師等共同參與討論。徐放對交大與化工學院表達深切感謝,充分肯定劇本創(chuàng)作方向,并依據(jù)父母生平提出具體建議。座談會上,她動情分享二人在科研、生活、愛情與育人方面的點滴往事。諸多鮮活細節(jié)為劇本注入深厚情感,贏得一致共鳴。
筆者有幸參與審稿,并就主題深化提出建議:應突出稀土作為“大國重器”在今日當下的戰(zhàn)略意義,著重刻畫徐光憲院士兩次上書國務院的擔當。此舉意在強化先輩學者與國家命運之間的深刻聯(lián)結。
據(jù)悉,“霞光精神”已成為化工學院的一張文化名片。學院不僅通過話劇《霞光頌》弘揚精神,更將其融入新生教育、就業(yè)引導等環(huán)節(jié),廣受學生認同。
此次徐放到訪,學院特別安排了獻花、合影等紀念環(huán)節(jié),并陪同參觀霞光樓、光憲路等冠名場所,使精神傳承具象于時空之中。
活動期間,優(yōu)秀學生代表與徐放女士展開深入交流。她以父母故事激勵后學,并坦言,交大與化工學院為傳承其父母精神所做的一切,令她深感感動,也見證著前輩理想的新生。
上海行程結束后,筆者陪同徐放女士飛抵贛州,受到江西理工大學領導的熱情接待。此次交流為《霞光頌創(chuàng)作注入新靈感,更使“霞光精神”跨越地域、學府界限,持續(xù)傳揚。
我心懷感動與敬意,將開啟又一段“追星”征程——追尋的,是為國奉獻的學術巨星;傳承的,是永不褪色的科學精神與家國情懷。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化工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兼報告文學委員會主任,《信息早報》社原黨委書記、總編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