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教育發(fā)展的長河,每一代教師都曾被質疑是“叛逆者”,也終將成為被超越的“傳統(tǒng)派”。教育的進步不在于一代人“戰(zhàn)勝”另一代人,而在于不同教育世代如何在保留核心教育價值的同時協力應對時代挑戰(zhàn)。
教育的未來不屬于特定的年齡群體,而屬于那些能夠在傳統(tǒng)與現代間架設橋梁的人。當我們放下對彼此的固有偏見,重點思考如何促進代際對話與專業(yè)共生時,或許教育會迸發(fā)出更多靈感和希望。
作者 | 馮琛【70后教師】
山東省鄒城市崇義小學
“敢懟校長”“不慣著家長”“拒絕道德綁架”,網絡段子將“00后”教師描繪成反對形式主義、抵制無效加班、拒絕阿諛逢迎的職場“英雄”,同時也構建了一個簡單的二元對立敘事——老一代教師代表僵化體制,“00后”教師則是陳規(guī)陋習打破者。這種帶有娛樂性的簡化敘事遮蔽了教育世代交替的復雜性。教育的傳承從不是簡單的更新換代或非此即彼的對抗,而是不同代際教育者在專業(yè)實踐與價值觀念上的對話。
不可否認,“00后”教師確實呈現出某些鮮明的特征,但他們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活壓力——高房價、職場內卷和社交帶來的焦慮。所以,將“00后”教師簡單歸結為“職場整頓者”或“躺平一代”,都是對教育專業(yè)精神的消極解釋。
教育的本質不在于是否取悅領導或家長,而在于能否真正啟迪心智、傳承文明?!?0后”教師的獨特價值恰恰體現在他們能夠突破傳統(tǒng)的思維藩籬,為教育注入新的可能。在某中學,“00后”教師放棄題海戰(zhàn)術,借助短視頻平臺讓學生創(chuàng)作英語短劇,意外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在某小學,年輕的美術教師將數字繪畫引入課堂,讓農村孩子也能體驗前沿創(chuàng)作方式。這些探索正是教育創(chuàng)新的自然呈現。
“整頓”一詞隱含對抗性和斷裂性,易制造代際的誤解與對立。實際情況更為復雜。一些學校管理者反映,“00后”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教學方法常常能從老教師那里獲得寶貴建議。同樣,老教師關于課堂管理、學生心理把握的經驗之談,也能幫助年輕人少走彎路。教育智慧的傳遞不是單向的,當老教師傳授班級管理經驗時,“00后”教師可能正在教老教師使用最新的教學軟件,這種雙向互動才能構成教育的生命力。
代際差異背后是教育環(huán)境的深層變革。幾十年前,“粉筆+黑板”是教學的標準配置,今天智慧教室已成常態(tài);過去教師權威不容置疑,現在師生關系更趨平等;以往教師是知識的壟斷者,如今則是學習的引導者。這些變化不由某一代人單獨推動,而是社會整體演進的結果。
所以,實現教育代際的共生發(fā)展,需要構建更具包容性的職業(yè)文化。學校管理層可以設立“創(chuàng)新教學基金”,鼓勵年輕教師嘗試新方法,同時組織資深教師擔任導師,形成知識共享機制;在績效評價中增加教學創(chuàng)新的權重,而不僅僅是傳統(tǒng)的分數指標;建立輕松的跨年齡段交流平臺,如教師沙龍、讀書會等,暢通新老教師交流渠道,實現共同成長。
回望教育發(fā)展的長河,每一代教師都曾被質疑是“叛逆者”,也終將成為被超越的“傳統(tǒng)派”。教育的進步不在于一代人“戰(zhàn)勝”另一代人,而在于不同教育世代如何在保留核心教育價值的同時協力應對時代挑戰(zhàn)。教育的未來不屬于特定的年齡群體,而屬于那些能夠在傳統(tǒng)與現代間架設橋梁的人。當我們放下對彼此的固有偏見,重點思考如何促進代際對話與專業(yè)共生時,或許教育會迸發(fā)出更多靈感和希望。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fā)】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皮皮兵不皮
(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