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熱天還要提著箱子在太陽下走很久,為什么不能從地鐵出口直接進站呢?”近日,有市民向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民聲直通車”反映,地鐵1號線上海南站站出口進火車站要“繞大圈”,從地鐵到商場再到地面,乘坐列車十分不便。
檢索社交媒體平臺,記者發(fā)現(xiàn),上海南站的進站動線引來不少旅客吐槽,甚至有旅客稱之為“難站”?!袄@圈”究竟怎么繞?記者前往現(xiàn)場調(diào)查。
按指引需繞至地面進站
日前下午,記者乘坐地鐵1號線到達上海南站站點。一下地鐵,就能看到站臺柱子上張貼著醒目的指引:“鐵路上海南站、金山鐵路請從6號口或商業(yè)廣場出站?!倍鴵?jù)投訴市民介紹,指引所導(dǎo)向的“6號口”可謂是上海南站進站的“最繞路線”。
上海南站地鐵各出口位置。
上海南站地鐵站臺指引。
下午1時24分,記者沿著指引從6號口一路向南站進站口走,經(jīng)過出站閘機后到達地下小廣場區(qū)域,沿途始終張貼有醒目的標識,指引旅客進入上海南站地下商業(yè)廣場。地下商業(yè)廣場也是一樣,每隔幾米就有燈箱指示牌和方向指示標識,按照指示,在商業(yè)廣場繞了一小圈之后,記者和一批旅客一同到達了通往地面的扶梯處。
從此處開始,前往鐵路上海南站的旅客需要進入無遮擋的露天區(qū)域。走上電梯后再次掉頭,這才能看到火車站的標志牌,步行距離約200米到達上海南站北進站口。而從電梯到南站北進站口的路上,陸陸續(xù)續(xù)能聽到不少旅客抱怨的聲音:“怎么折騰這么久還沒到?”“上上下下的也太麻煩了!”這樣“漫長”的路程也容易造成誤時,不少旅客就從記者身邊拖著箱子一路小跑向進站口。同時也有不熟悉南站規(guī)劃的旅客向記者問路:“進站要怎么走?”
市民旅客到達地面區(qū)域。
下午1時31分,記者到達北進站口,在沒有任何行李的情況下正常步速共耗時7分鐘,可以想象,如果長途出行攜帶行李,的確需要10分鐘以上才能從地鐵1號線走到北進站口,加之近日高溫及大雨天氣頻繁,社交媒體上的抱怨并非空穴來風(fēng)。經(jīng)常出差的市民馮女士就深有感觸:“這段路又曬又要繞遠,走了兩次之后就會盡量選擇虹橋站出發(fā)的列車?!?/p>
管理方需補充路線指引
是否有能避開地面烈日的路線?在地鐵出站時,記者目睹有市民向地鐵工作人員問詢,工作人員表示需從6號口沿指引到達地面方可進入火車站,然而實際上,不少網(wǎng)友在社交媒體上貼出了“進站攻略”,表示“全程地下無暴曬不淋雨”。
網(wǎng)友提供的其中一條路線是從南廣場進站,乘坐1號線的市民旅客需要通過換乘通道至3號線,從3號線2號口出站可以直達南進站口附近。記者親測從1號線下地鐵到達進站口也需要7分鐘左右,從1號線換去3號線占據(jù)了大部分時間,但全程走在地下,相較張貼的進站指引路線而言,確實更便利市民旅客夏季出行。但全程并無指示,一般只有熟悉1、3號線換乘的市民會選擇從這里進站。
另一條路線則更“野生”,從地鐵6號口出站后經(jīng)過商業(yè)街,可以到達地鐵1號線5號口進站口,再經(jīng)過一次安檢后右轉(zhuǎn)上電梯,就能看到北進站口,這條線路讓進站時間大大縮短,也不必走上地面。但從5號口再度安檢時可以看到,旁邊與車站廣場相連的通道標識“只出不進”,多位旅客由此走出,安檢后也要沿著圍欄隔出的小路走向電梯,沒有指引且與出站旅客存在路線沖突,客流高峰期并不適合由此進入車站。
兩條線路示意圖。
記者測試時也留意到,走這兩條路線前往車站的旅客并不多,詢問多位曾在上海南站乘車的市民,得到的答案無一例外,“還有這樣的路線?不知道。”“每次從南站乘車都要做好暴曬或者淋雨的準備,確實不方便?!?/p>
為什么官方規(guī)劃的線路一定要讓進站旅客繞大圈?
官方資料顯示,2024年4月4日起,上海南站實施鐵路到達旅客一體化安檢方案,后續(xù)為優(yōu)化客流走向,將地鐵4號口、5號口調(diào)整為只進不出。在前進過程中記者注意到,地鐵6號口出站后,地下通道內(nèi)有多處通向鐵路南廣場的路口,都有燈箱標識“只出不進”,在停車庫指向標附近有一公告,提示出于分流目的,地下通道從去年12月28日起封閉。此處的多個標識導(dǎo)向上海南站南北廣場的連接通道,在去年年末地鐵3號口擴容升級后,為了便捷地鐵換乘,3號口開始實行“只進不出”,通道出于安全考慮關(guān)閉。
地下通道封閉告示
根據(jù)目前的官方規(guī)劃,地鐵3、4、5號口實行“只進不出”,由乘坐1號線和15號線的乘客需從6號口出站繞行進入北廣場,從三號線出站的乘客則從2號口出站進入南廣場。所謂“繞大圈”實則出于分流和安全考慮,地鐵3、4號口與車站到達層連通,如若雙向通行勢必出現(xiàn)進出站客流對沖,影響旅客的出行安全。
地鐵進出站客流動線示意圖。
地鐵出入口示意圖。
站在北進站口眺望,不少市民旅客從地面通道朝車站走來,有的拖著行李大包小包,還有的推著嬰兒車撐著傘,此時正值一天中最熱的時間,到達進站口時,大多數(shù)人都氣喘吁吁擦著汗,十分狼狽。即便出于分流目的,車站的動線設(shè)計和指引也應(yīng)當考慮到市民旅客的乘車體驗,就目前的情況而言,車站和地鐵管理方可以增設(shè)告示牌和指引,為乘客提供地面及地下“規(guī)范”線路的通行指引,同時應(yīng)考慮在地面區(qū)域加裝頂棚等,莫讓烈日暴雨為趕車人的狼狽“雪上加霜”。
來源 | 解放日報
作者 | 師夢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