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蟹腳癢,品蟹正當時。然而,過量食用螃蟹可能會給健康帶來意想不到的傷害。橫店醫(yī)院急診科主任虞振委提醒,螃蟹性寒涼,高嘌呤、高膽固醇且易致過敏,孕婦、哺乳期婦女、經(jīng)期女性、兒童、老年人及患有胃腸疾病、痛風、高膽固醇等疾病的人群需謹慎或避免食用。
哪些人要慎吃?
1、寒性體質(zhì)人群:表現(xiàn)為平時怕冷、手腳冰涼、吃生冷食物后易腹瀉、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螃蟹性寒,會加重體內(nèi)寒氣,可能導致腹痛、腹瀉、畏寒等不適,這類人群應盡量不吃;
2、脾胃虛弱人群:表現(xiàn)為消化能力弱(如吃油膩食物后腹脹、噯氣)、容易疲勞、食欲不振。螃蟹蛋白質(zhì)含量高,脾胃虛弱者難以消化,易加重脾胃負擔,引發(fā)腹脹、腹瀉等不適,宜不吃或少吃;
3、過敏體質(zhì)人群:螃蟹屬于“發(fā)物”,易誘發(fā)過敏反應,如皮膚瘙癢、紅疹、蕁麻疹,嚴重時可能出現(xiàn)呼吸困難、腹痛嘔吐。曾對海鮮、螃蟹過敏的人群,需絕對禁食。
4、有基礎疾病人群:
(1)痛風患者:螃蟹嘌呤含量較高,會升高尿酸,可能誘發(fā)痛風急性發(fā)作;
(2)慢性腎病患者:螃蟹蛋白質(zhì)和膽固醇含量高,會加重腎臟代謝負擔,需嚴格控制或遵醫(yī)囑;
(3)風寒感冒/腹瀉期間人群:此時身體正氣較弱,螃蟹的寒性會“助邪”,導致感冒遷延、腹瀉加重;除螃蟹性寒刺激腸胃外,因螃蟹不新鮮、烹煮未徹底導致細菌(如副溶血性弧菌)感染也可引起腹瀉,從而導致惡性循環(huán)。
健康吃蟹
虞醫(yī)生建議,成人每次食用螃蟹建議不超過2只。食用螃蟹時,忌與柿子同食。
1、控制食用量,不貪多:螃蟹性寒且蛋白質(zhì)密集,過量食用易傷脾胃。建議健康成年人每次吃1-2只(中等大小),每周不超過2次;老人、兒童消化能力弱,每次吃半只到1只即可。
2、搭配溫性食材,中和寒性:吃螃蟹時可搭配生姜、紫蘇葉、黃酒等溫性食物,既能中和螃蟹的寒性,又能去腥、助消化。
例如:蒸螃蟹時放幾片生姜、一把紫蘇葉;吃蟹時蘸少量“姜醋汁”(生姜末+陳醋);配合少量黃酒(不宜過量,尤其是開車、服藥人群需避免)。
3、選擇新鮮螃蟹,徹底煮熟:不新鮮的螃蟹易滋生細菌、產(chǎn)生組胺,可能引發(fā)食物中毒;未煮熟的螃蟹可能攜帶寄生蟲(如肺吸蟲)。建議選擇鮮活、外殼有光澤的螃蟹,蒸制時確保水開后再蒸15-20分鐘,直至蟹殼變紅、蟹肉熟透。
4、避開“蟹的寒性部位”:螃蟹的蟹心、蟹腸、蟹腮、蟹胃這4個部位寒性更強,且可能殘留泥沙、細菌,建議食用時去除:
蟹心:位于蟹腹中央,呈白色六角形,是“寒中之寒”;
蟹腸:位于蟹腹末端,連接蟹臍,內(nèi)有糞便;
蟹腮:位于蟹殼兩側(cè),呈眉毛狀,是螃蟹的呼吸器官,易藏雜質(zhì);
蟹胃:位于蟹殼前端,呈三角形,內(nèi)有未消化的食物。
吃蟹后引發(fā)不適的應對小妙招
1.喝杯生姜水
生姜溫胃,趁熱喝,能緩解寒涼引起的腹痛;
2. 用熱水袋敷肚子
溫敷肚臍周圍,能幫脾胃“回暖”,減輕腹瀉;
3.暫時吃點清淡的
比如白粥、面條,別吃油膩、生冷,讓脾胃“休息”1-2天。
螃蟹不僅肉質(zhì)細嫩,味道鮮美,而且富含優(yōu)質(zhì)蛋白質(zhì)、礦物質(zhì)(鈣、磷、鐵)、維生素A、B族等營養(yǎng)成分。這些成分對于促進生長發(fā)育、增強免疫力、維護皮膚健康等具有重要作用。但任何食物的營養(yǎng)價值都應在適量攝入的前提下才能發(fā)揮最佳效益。
東陽市融媒體中心 通訊員 鄭妮
綜合來源:甬派APP
編輯:劉海杰
二審:董之震
終審:郭好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