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記得把尹哥設(shè)為星標(biāo)?? 哦~
你有沒有過因失去摯愛而悲痛欲絕、魂不守舍的經(jīng)歷?你會不會因愛寵的離世而食不下咽、以淚洗面?
豐富的情感和表達(dá)方式一直是我們?nèi)祟愐詾榘恋摹疤刭|(zhì)”,也常被用作區(qū)分人類和其它動物的評判標(biāo)準(zhǔn)之一。
而“哀思”或者說“哀悼行為”更被認(rèn)為是一種不易被掌握的人類專屬情感模式,因?yàn)樗某霈F(xiàn)往往需要建立在個體對“死亡”的理解基礎(chǔ)之上。
“什么是死亡?死亡意味著什么?”這個即使是自詡“萬物之靈”的人類都尚未參透的問題,其它動物又怎么會懂呢?但事實(shí)真的如此嗎?
△ 上個月有攝影師拍到,在斯里蘭卡考杜拉國家公園,一頭母象拖著死去的小象尸體同行數(shù)日
01
非人類哀悼行為,古已有之?
這里所謂的非人類哀悼行為,指的是由現(xiàn)代人類(Homo sapiens sapiens)以外的其它物種所開展的悼念同伴的行為。
在考古圈中,就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案例,即“尼安德特人的花葬”。
1960年,考古學(xué)家在位于伊拉克的沙尼達(dá)爾洞穴中發(fā)現(xiàn),其中一個尼安德特人的遺骸周圍存在許多花粉的痕跡,這可能說明當(dāng)時尼安德特人下葬時也會像我們現(xiàn)代人一樣,在墳?zāi)怪車派衔孱伭孽r花,以表示對逝者的哀思。
△ 尼安德特人的花葬(來源:lexplorersweb)
盡管后來有證據(jù)表明這些花粉也極有可能是由其它傳粉動物帶入洞穴的,但尼安德特人花葬的故事依然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原來對于逝者的哀悼行為可能并非現(xiàn)代智人所獨(dú)創(chuàng)。
2013年,考古學(xué)家又在位于南非的升星洞穴遺跡帶(Rising Star Cave System)中,發(fā)現(xiàn)了一種距今約20萬-30萬年前的原始人類,納勒迪人(Homo naledi)。
令人驚奇的是,這種腦容量并不大的原始人竟然已經(jīng)有了為同伴下葬,建造墓穴的習(xí)俗。這也成為了我們目前已知最早的非人類哀悼行為之一。
△ 納勒迪人(來源:abc7news)
既然這類哀悼行為可能在人屬(Homo)中廣泛存在,那和人類關(guān)系較近的靈長類中,會不會也有類似的情況呢?
02
哀悼同伴,真的因?yàn)樗鼈兡芾斫馑劳觯?/strong>
著名的英國動物行為學(xué)家和人類學(xué)家珍·古道爾在上世紀(jì)60年代的野外工作中就曾觀察并記錄了黑猩猩對死去同伴的哀悼行為。
有的母猩猩會揣著死去的孩子長達(dá)數(shù)日甚至數(shù)周之久,不肯撒手;有的黑猩猩則會安靜地坐在逝去的同伴身邊,陷入了久久的沉默之中。
△ 贊比亞黑猩猩為死去的孩子清潔牙齒(來源:YouTube)
最極端的一起案例來自于1972年的一筆記錄,當(dāng)時一只叫Flo的母猩猩意外去世,它的孩子Flint從那刻開始便脫離群體,不吃不喝,最終因免疫系統(tǒng)崩潰,在它母親逝去后的一個月內(nèi)也過世了。這是不是像極了我們?nèi)祟愒谕词е劣H時的表現(xiàn)。
也正是珍·古道爾的這些記錄,讓人們意識到,原來在動物界中也存在著哀思這種情感表現(xiàn),原來動物們的情感比我們原來所認(rèn)為的要復(fù)雜且豐富得多。
△ 荷蘭一只59歲的黑猩猩感受到自己將要去世前不吃不喝,直到她的第一個人類朋友霍夫教授來看她她才起身道別
相信許多人還記得BBC紀(jì)錄片《荒野間諜》第一集中,一群長尾葉猴圍著“摔死”的機(jī)器猴間諜,原本吵鬧的猴群噪音戛然而止,猴子們開始互相擁抱,似乎陷入極大的悲痛狀態(tài)。
研究表明,許多靈長類動物在面對分離和同伴逝去時都會有類似的表現(xiàn),但程度因物種而異,有的可能只有數(shù)小時,有的則長達(dá)數(shù)日甚至數(shù)周。有些猴類還會發(fā)出特殊的叫聲,似乎在表達(dá)著自己的哀傷。
△ 塞間諜的導(dǎo)演午夜驚醒:我真該死?。▉碓矗杭o(jì)錄片《荒野間諜》)
而這可能還只是動物界中的冰山一角。
2018年,一頭叫 Tahlequah 的虎鯨牽動了無數(shù)人的心。它在夏天產(chǎn)下了一頭幼崽,但好景不長,僅數(shù)小時后小虎鯨便不幸夭折,而它接下來的舉動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它選擇脫離自己的鯨群,陪伴在已經(jīng)死去的小虎鯨身邊。
在接下來的17天中,它還不停地將小虎鯨頂出水面,防止它沉入海底,就這么帶著死去的孩子游了超過1600公里。
這并非人類第一次記錄到鯨豚類有類似哀悼的攜已逝幼崽行為,但這次的持續(xù)時間之長,是前所未有的,這是否意味著Tahlequah的悲傷較其它個體更為深重,我們不得而知。
甚至它們是否真的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已經(jīng)死亡,也依然是個問號。
△ Tahlequah和幼崽J61(來源:Center for Whale Research)
1999年,一家印度動物園報告,稱園內(nèi)一頭叫Damini的母象在另一頭母象離世后,悲痛欲絕,被目擊留下眼淚,最終絕食致死,郁郁而終。
△ 哀悼同伴的象群(來源:紀(jì)錄片《大象女王》)
還曾有人目睹四只喜鵲先后銜來葉子放在被車撞死的伙伴身邊,在它身邊靜靜待了一會兒后才慢慢離去。
包括筆者自己也曾目睹了兩只從小一起長大的倉鼠,當(dāng)一只意外去世后,另一只絕食而亡的情況。
△ 澳洲渡鴉在奄奄一息的同伴周圍盤旋(來源:YouTube)
但可以肯定的是,類似動物哀悼行為的例子遠(yuǎn)比我們原本認(rèn)為的要多得多。
子非魚,安知魚之哀,目前的科學(xué)技術(shù)尚不足以讓我們深入窺探這些動物的真實(shí)內(nèi)心,我們能做的也只是通過行為表象去揣測一二。
所謂“哀悼行為”究竟能給活著的個體或族群帶來什么影響呢?
2015,華盛頓大學(xué)的研究團(tuán)隊(duì)嘗試通過實(shí)驗(yàn)去了解動物面對死亡的反應(yīng)及其行為背后的動機(jī)。
她們以短嘴鴉為研究對象,分別讓它們見到死去的同類、松鼠和鴿子,然后觀察它們的反應(yīng)。
結(jié)果她們發(fā)現(xiàn),相比其它尸體,短嘴鴉很少會去啄死去的同類,而且通常會伴隨著吵鬧的警報聲,并聚成小群,似乎是在提醒大家警惕危險,團(tuán)結(jié)迎敵。
△ 看到研究人員手里的“烏鴉尸體”哀號的烏鴉群(來源:YouTube)
除了現(xiàn)代人類以外,動物界中是否真的存在哀悼行為,至今仍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
盡管我們已經(jīng)記錄了許多疑似動物哀思的案例,但卻仍無法回答問題的核心,它們是不是真的和我們?nèi)祟愐粯?,也能理解“死亡”?/p>
一方面我們應(yīng)擯棄對其它生物過分非人化的預(yù)設(shè),另一方面也應(yīng)避免對研究對象進(jìn)行過度擬人化的解讀,也許只有某天我們真的能翻譯它們的所思所想時,這場無休止的爭論才會最終畫上句號吧。
△ 紀(jì)錄片《王朝》里,非洲野犬首領(lǐng)的一只幼崽被斑鬣狗殺死后,群體里的其他成員都會低頭垂尾,也許是在哀悼
本文經(jīng)授權(quán)轉(zhuǎn)載自:博物(ID:bowuzazhi)
撰文:葛致遠(yuǎn)|微信編輯:趙之遇
參考資料:
[1] Bekoff, Marc. "Animal emotions, wild justice and why they matter: Grieving magpies, a pissy baboon, and empathic elephants." Emotion, Space and Society 2, no. 2 (2009): 82-85.
[2] Shedd, Taylor, Allison Northey, and Shawn Larson. "Epimeletic behaviour in a southern resident killer whale (Orcinus orca)." The Canadian Field-Naturalist 134, no. 4 (2020): 316-320.
[3] LOSS, PHASES OF REACTION TO. "Monkeys' Responses to Separation and Loss."
[4] Green, Steven. "Dialects in Japanese monkeys: vocal learning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of locale‐specific vocal behavior?." Zeitschrift für Tierpsychologie 38, no. 3 (1975): 304-314.
[5] Gon?alves, André, and Susana Carvalho. "Death among primates: a critical review of non‐human primate interactions towards their dead and dying." Biological Reviews 94, no. 4 (2019): 1502-1529.
[6] Hunt, Chris O., Emma Pomeroy, Tim Reynolds, Emily Tilby, and Graeme Barker. "Shanidar et ses fleurs? Reflections on the palynology of the Neanderthal ‘Flower Burial’hypothesis."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159 (2023): 105822.
[7] Berger, Lee R., Tebogo Makhubela, Keneiloe Molopyane, Ashley Krüger, Patrick Randolph-Quinney, Marina Elliott, Becca Peixotto et al. "Evidence for deliberate burial of the dead by Homo naledi." bioRxiv (2023): 2023-06.
[8] Randolph-Quinney, Patrick. "Evidence for deliberate burial of the dead by Homo naledi." (2025).
[9] Swift, Kaeli, and John M. Marzluff. "Occurrence and variability of tactile interactions between wild American crows and dead conspecific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373, no. 1754 (2018): 20170259.
[10] Anderson, James R., Dora Biro, and Paul Pettitt. "Evolutionary thanatology."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373, no. 1754 (2018): 20170262.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