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覺得這標題看著就不對勁?“鍛煉的人心梗風險更高”?開什么玩笑?不是天天說多運動活得久,少動早上天嗎?
可問題來了,最近好幾份心血管流行病學的研究報告擺在我面前,我眼珠子都瞪圓了:竟然發(fā)現
某些“天天鍛煉、身體倍兒棒”的人,心梗說來就來,走得比老老實實窩在沙發(fā)上看電視的還快。這到底是怎么回事?難不成運動反而變成了“催命符”?
先等等,別急著扔跑步鞋,咱們得把這事掰扯清楚。
你以為的鍛煉,是“健康靈丹”,可它真不是對所有人都平等的。關鍵在于怎么練、練多久、練之前你身體是什么底子。這可不是一句“適度運動有益健康”能糊弄過去的事。
先說說“心梗”這玩意兒,它全名叫急性心肌梗死,簡單說就是心臟供血的動脈突然被堵了,心肌憋死了,整顆心就像電池短路一樣,啪一下停了。
這個“啪”的瞬間很要命,不是比喻,是字面意思。很多猝死就是這么來的。那問題又來了,鍛煉不是增強心肺功能的嗎?為啥反而容易中招?
這里咱得講點干貨。運動誘發(fā)性心梗確實存在,而且不是稀罕事。特別是在中老年人群中,尤其那些原本有點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
動脈里已經有點堵了,本來日常生活還能湊合,一上來猛地跑個五公里,或者擼鐵擼得跟打仗一樣,那就容易出事。運動的時候,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血流速度飆升
本來那些動脈斑塊就像是墻皮,突然一股勁兒沖過去,啪一下崩了,然后血栓形成,心臟就“熄火”了。
你以為這是個例?錯。心臟驟停在運動中發(fā)生的案例,比你想象多得多。特別是那種“隔三差五運動型”,平時不動,突然上頭一頓猛練的,風險直接飆升
醫(yī)學上有個詞專門形容這種現象,叫“周末戰(zhàn)士綜合征”——平時坐辦公室動都不動,周末來了猛地騎車50公里,回來人沒了。
這類人群最容易被“鍛煉”誤導。他們覺得自己年輕、精力還行、稍微胖點無所謂,體檢也沒說不能運動,于是就開始“自我感動型健身”了。
但他們往往忽略了一點:動脈粥樣硬化這事不是你有沒有感覺,而是它已經靜悄悄地發(fā)展了好多年。有些人40歲動脈就堵了50%,但沒癥狀。一運動,直接堵死。
還有一類人也得提防,就是那種“鍛煉成癮”的。每天跑步十公里,不跑就焦慮,吃飯都得看心率監(jiān)測表,這種人你別看身體線條漂亮,其實不少人背地里血脂高得一批。
長期過度訓練,會導致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心率長期上升,心臟一直處于高壓工作狀態(tài),久而久之反而增加心律失常的風險,說不定哪天就“電路短路”了。
說到這里你可能開始冒冷汗了:那我到底還練不練了?咱們說的是“錯誤的鍛煉方式”才是元兇。先明確一點,適當運動能降低心梗風險這事但重點在“適當”二字。
而這個“適當”不是你自個兒感覺吃得消就叫適當,而是要結合你的基礎代謝能力、血壓、血脂、心臟結構、甚至有沒有家族史來看。
舉個例子,有些人有高血壓,平時吃藥控制得還行,一運動立馬血壓飆到180,跳繩兩分鐘就像被雷劈了一樣,但他自己感覺“出點汗挺好”,殊不知已經距離心梗一步之遙。
還有些人本身有心肌肥厚,看起來壯得像牛,但其實心臟里面已經“長歪了”,運動越多越容易出問題。
那怎么才能知道自己適不適合運動?別靠感覺,得靠檢查。尤其是40歲以后,建議做個心電圖、心臟彩超,甚至必要時做個運動平板試驗,看看你運動時心臟的反應,再決定怎么練。
而不是跟著短視頻博主瞎練,什么“10分鐘燃脂操”“7天馬甲線”……你以為你練的是腹肌,其實練的是命運的硬幣。
還有個容易被忽視的點,是很多人鍛煉的時間點選錯了。比如早上剛起床,血液還黏稠著呢,血壓也高,心率還沒穩(wěn),就一頓晨跑,結果心梗發(fā)作率反而高。
醫(yī)學研究發(fā)現,清晨是心梗高發(fā)時段,尤其是6點到10點這段,別硬凹“自律人設”早起跑步,先把命保住了再談打卡。運動最好選在下午或傍晚,心血管更穩(wěn)定,風險相對低。
還有飲食配合也很關鍵。有些人運動前吃得太少,血糖低了,運動中交感神經激活,心率飆升、血管收縮,容易誘發(fā)心律失常;
有些人運動后大吃一頓,血脂一下子上天,血液黏稠得像豆花,心臟剛運動完就被塞住了。
那到底該怎么練?說到底,關鍵是循序漸進。別一上來就挑戰(zhàn)極限,先從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做起,比如快走、騎車、游泳,每次30分鐘左右,一周3到5次。
過程中保持能說話但不能唱歌的狀態(tài),心率別超過你最大心率的70%。啥是最大心率?用220減去你的年齡,大概就是你心臟能承受的極限。
還有一點,別迷信“無癥狀就沒事”。很多冠心病前期就是沒感覺,等你覺得“胸口悶、喘不上氣”時,基本已經堵得七七八八了。尤其是有糖尿病、高血脂、有家族病史的,哪怕你天天鍛煉
也別覺得高枕無憂。鍛煉不是免死金牌,它只是工具,用對了是救命,用錯了是催命。
人啊,就怕“自以為懂”,尤其是身體這事。很多人跟我說:“醫(yī)生,我都鍛煉十年了,怎么還會得心梗?”我說:“你十年都在拿命試錯,你還驕傲上了?”
身體不是鋼筋水泥,它是有彈性、有極限的。運動過度,超過心臟承受能力,本身就是一種慢性損傷。
當你看到“鍛煉的人心梗風險高得多”這句話時,別急著喊陰謀論,也別一口咬定是科普亂說。你得對號入座,看自己是不是那種“運動姿勢不對”的人。
天天擼鐵不如天天擼體檢單,看清自己是什么體質,別瞎練,把自己練沒了。
說到底,運動不是萬能藥,它是處方藥。得看人、看量、看方法,不然就是亂吃藥。
你有沒有過運動中突然心跳很快、胸口發(fā)緊的經歷?你鍛煉前有沒有做過心臟檢查?你覺得現在的運動方式適合你的身體狀態(tài)嗎?歡迎留言聊聊你的看法。別讓鍛煉成了健康的反面教材。
參考文獻: 1.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阜外醫(yī)院,《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3》 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2023中國急性心肌梗死診治指南》 聲明: 本文內容基于權威醫(yī)學資料及臨床常識,同時結合作者個人理解與觀點撰寫,部分情節(jié)為虛構或情境模擬,旨在幫助讀者更好理解相關健康科普知識。文中內容僅供參考,不能替代專業(yè)醫(yī)療診斷與治療,如有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y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