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三米,你身邊一定有一件它的產(chǎn)品。
它不像蘋果、特斯拉那么高調,卻是真正的“隱形冠軍”——3M。
而它最離譜的地方是,別人成功靠專注,它成功靠——什么都做,還樣樣做到頂尖!
到底怎么回事?
故事要從它超級翻車的開局講起……
時間回到1902年,五個年輕人在美國明尼蘇達成立了一家公司,起名“明尼蘇達礦業(yè)與制造公司”——看這名字就知道,想靠挖礦發(fā)財。簡稱3M,簡單粗暴。結果剛開局就翻車:他們本想挖的是剛玉,賣給砂輪和砂紙制造商大賺一筆,結果挖出來的卻是幾乎毫無價值的鈣長石,公司直接瀕臨倒閉。
要是換了別人,這時候大概率拍屁股走人。但3M的創(chuàng)始人們換了個腦回路:既然礦不值錢,那我們跳過挖礦,直接做終端產(chǎn)品行不行?于是,他們轉向購買原材料,自己做砂紙!聽著不起眼,但這一步,卻無意中把3M送上了“材料科學”的快車道。
真正讓3M名聲大噪的,是20世紀20年代的汽車工業(yè)。那時候美國汽車產(chǎn)量井噴,但噴漆車間的工人們卻苦不堪言:兩種顏色很容易混在一起,在噴涂不同區(qū)域時,稍不留神就糊得到處都是了。3M的工程師看著這場面,靈光一閃,搞出了遮蔽膠帶——而我們現(xiàn)在常用的透明膠帶,也出自于此。就是這么一個小發(fā)明,卻瞬間改變了整個行業(yè)的工作方式。那一刻,他們第一次意識到:自己并不是在造“產(chǎn)品”,而是在用材料科學幫別人解決難題。
從那以后,3M干脆把“創(chuàng)新”制度化:公司規(guī)定,新產(chǎn)品必須占到營收的一定比例。換句話說,不創(chuàng)新,企業(yè)就沒法活。
更狠的是,他們放了個大招:允許工程師拿出15%的工作時間,去做自己感興趣的實驗。
在大多數(shù)公司,“摸魚”是不務正業(yè);但在3M,“摸魚”反而成了靈感的溫床。
最經(jīng)典的例子,就是那張黃色的便利貼。
一開始,科學家本來想造出一種“超級強力膠”。結果一實驗,粘力小得離譜,甚至輕輕一碰就掉。換做別的地方,這就是妥妥的廢品。研發(fā)失敗,項目砍掉,收工。
可在3M,沒有什么叫“白干”。幾年后,另一個員工在合唱團練歌時,遇到了個煩惱:書上的小紙條老是掉,唱到一半就找不著位置。于是他靈機一動——要是有一種可以反復粘貼的小便簽,不就解決了?
這時,那種被嫌棄的“失敗膠水”,突然找到了宿命般的用途。
便利貼橫空出世,可一開始沒人當回事,連3M的內部市場團隊都覺得,它太小眾、不值錢,公司里一度沒人愿意為它買單。甚至在試銷階段,免費送出去都沒多少人要。
直到,有人無意間把它貼在文件上,一下子發(fā)現(xiàn)太好用了——能提醒、能分類、能隨手記。于是,便利貼像傳染病一樣,從一個辦公室傳到另一個辦公室,最后徹底爆紅,幾乎成了全球最常用的文具之一。
這就是3M式的魔法:一次看似徹底的失敗,能在另一個場景里化身為顛覆性的爆款。失敗不是終點,而是未來創(chuàng)新的伏筆。
而3M的創(chuàng)新,從來不分領域:它能在你書桌上放一張便利貼,也能在你廚房里做一塊防油防污的抹布;它能在耳機里提供隔音材料,也能在醫(yī)生的手里變成牙科樹脂;能幫戰(zhàn)斗機解決噪音和振動問題,還能幫航天員守住宇航服的密封。
跨度大到離譜,但全都做到了行業(yè)里的“隱形冠軍”??梢哉f,3M就像“世界工廠的工具箱”,你可能平時沒注意到,但它早已默默左右你的生活。因為今天,其擁有的產(chǎn)品數(shù),超過6萬。
有人說,3M的成功秘訣,就是“不設邊界”。它不去死磕某一個賽道,而是不斷在不同領域尋找問題、琢磨問題、解決問題。然后硬是用這些“小問題”,把自己堆成了“巨無霸”。
所以下次當你拿起一個小物件時,或許該想一想:這背后會不會又是3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