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俄羅斯終于放下戒心,愿意向中國提供最新研制的PD-26大涵道比渦扇發(fā)動機時,卻發(fā)現(xiàn)——為時已晚。
據(jù)俄RT電視臺報道,俄第一副總理曼圖羅夫透露,俄羅斯已準備為中國C-929寬體客機供應包括復合材料主翼、尾翼乃至PD-26發(fā)動機在內(nèi)的核心部件。
此舉系普京親自推動,甚至親臨聯(lián)合發(fā)動機公司視察,足見俄方急迫之情。然而,這一“壓箱底”的技術讓步,更像是困局下的無奈之舉,而非戰(zhàn)略遠見。
回望過去,中俄CR-929項目長達11年的合作堪稱“馬拉松式拉鋸”。俄方始終對關鍵技術“留一手”,堅持使用落后的本國航電與發(fā)動機系統(tǒng),強行要求中方接受“俄標版”設計,導致項目被迫分裂為“國際版”與“專用版”,進度嚴重滯后。
更關鍵的是,俄烏沖突爆發(fā)后,西方全面封鎖使俄航空產(chǎn)業(yè)鏈斷裂,MC-21等機型自身難保,PD-35發(fā)動機研發(fā)停滯,俄已無力承擔國際合作投入。
而此時的中國,并未坐等外援。面對技術封鎖,中國堅定走自主道路,加速推進國產(chǎn)“長江”系列大涵道比渦扇發(fā)動機研發(fā),型號研制進展順利,逐步填補從窄體到寬體客機的動力空白。CJ-1000A已進入試飛驗證階段,未來C-929將大概率搭載完全自主的“中國心”。
俄羅斯曾以技術優(yōu)勢自居,卻因狹隘保護主義錯失深度合作良機;如今迫于生存危機才愿開放核心技術,但中國市場早已不再依賴外方施舍。不是中國需要俄羅斯,而是俄羅斯需要中國市場。
事實證明,核心技術買不來、求不來。中國用十年磨一劍的定力,換來了今天的主動權。
當俄羅斯終于拿出“寶貝”時,迎接它的不再是渴求的眼神,而是基于自主可控之上的冷靜評估——合作可以,但必須以我為主。
歷史沒有如果。俄羅斯的“醒悟”,來得太遲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