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前言
聯(lián)合國總部內,一場關于巴勒斯坦代表參會的投票讓所有人屏息。9月19日那天,145個國家舉手贊成,美國和四個跟班的反對票顯得孤零零的。
更讓華盛頓尷尬的是,中方代表耿爽隨后的七字評價,直接把美方的真實處境挑明了。
什么原因導致如此懸殊?耿爽說了哪7個字?
編輯:0919
投票現(xiàn)場一片嘩然,美國罕見陷入四面楚歌
數(shù)字會說話,這次它們在怒吼。
145票贊成,5票反對,6票棄權,這不是投票,這是一面倒的表態(tài)。
投票機上的數(shù)字跳動讓現(xiàn)場所有人都意識到,歷史正在被書寫。當主席敲下那一槌,決議正式生效的那一刻,美國代表席上的表情變得極為復雜。
這場投票的核心議題看似簡單,就是讓巴勒斯坦總統(tǒng)阿巴斯能夠通過視頻方式參加聯(lián)大。
但誰都清楚,這遠不止技術問題那么簡單。
美國國務院早在8月底就放話,拒絕給阿巴斯和他的團隊發(fā)放簽證,涉及約80名巴勒斯坦官員。
官方理由是"國家安全考慮",但明眼人都看得出,這是沖著巴勒斯坦在聯(lián)大要發(fā)聲去的。巴勒斯坦代表團本來計劃9月10日啟程,連行李都收拾好了,結果一個電話,全隊只能原地待命。
聯(lián)大總部協(xié)議白紙黑字寫著,美國作為東道國得保障各國代表正常入境。
可這次美國玩起了單方面卡脖子,等于自己先壞了規(guī)矩。
阿拉伯集團立馬行動,推動決議草案,強調這是維護巴勒斯坦參與權的底線。草案一遞交,各國代表的態(tài)度就已經(jīng)很明確了。
當投票結果出爐,145個國家的選擇讓美國的孤立程度一目了然。反對票那五個國家,基本都是美國的鐵桿跟班,以色列自不必說,其他幾個小國也靠美國援助過日子。
這種懸殊的對比,在聯(lián)合國歷史上都不多見。
拒發(fā)簽證玩套路,東道國權力被濫用
說起來,美國這次玩的套路并不新鮮。
拒簽這招,華盛頓過去也用過。1988年美國拒絕向阿拉法特發(fā)放簽證,當時聯(lián)合國大會直接把會議搬到日內瓦去開。
但這次的背景更復雜,時機也更敏感。特朗普重新上臺后,對以色列的支持力度回到了"無底線"模式。
2025年初,美國向以色列額外提供30億美元軍事援助,用于"精確打擊武器采購"。
這些裝備在加沙地帶的使用,引發(fā)了大量平民傷亡報道。
聯(lián)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多次提出關切,但華盛頓方面始終選擇回避,被國際社會視為"選擇性失聰"。
在這種背景下,阿巴斯如果到現(xiàn)場發(fā)言,勢必會直指以色列在加沙的軍事行動。
而美方正是這些行動背后的主要軍援提供方,防止批評聲傳入聯(lián)合國會場,成了美國拒簽的真實動機。
國際法專家、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指出,美國作為聯(lián)合國總部東道國,根據(jù)1947年總部協(xié)定有義務為所有成員國代表提供便利。
這種做法明顯違反了國際義務。
牛津大學國際關系學者安妮·瑪麗·斯勞特認為,這次投票顯示美國在國際體系中的"軟實力赤字"正在擴大。
問題是,美國這么做除了暴露自己為包庇以色列已經(jīng)到了毫無底線的地步外,什么意義都沒有。
各國只能通過聯(lián)大表決的方式讓阿巴斯以視頻方式參會,美方的陰謀徹底破產(chǎn)。
更要命的是,這次投票還將美國的小動作揭示得一清二楚,各國恐怕都在心底里對這種做法不齒。
昔日盟友紛紛變臉,美式外交遭遇信任危機
最讓華盛頓頭疼的是,連老朋友都開始變臉了。
過去那些在關鍵時刻總是跟美國站隊的盟友,這次不少選擇了棄權,有些甚至直接投了贊成票。
加拿大、澳大利亞這樣的傳統(tǒng)盟友,這次都選擇了與美國保持距離。
投票后48小時內,已有12個國家的外交部發(fā)表聲明支持這一決議,其中包括德國、挪威等美國的北約盟友。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表示,東道國有義務確保所有成員國代表能夠參與聯(lián)合國活動。
這一表態(tài)被視為對美國做法的間接但明確的批評。
更具象征意義的變化,體現(xiàn)在中東地區(qū)。沙特與巴基斯坦在9月17日簽署的戰(zhàn)略互防協(xié)議,規(guī)定任何針對一方的攻擊,就視為對雙方的侵略。
巴基斯坦國防部長還暗示,核能力可以延伸保護沙特。
這個協(xié)議等于把巴基斯坦的核保護傘拉到了中東,沙特公開減少對美國的軍售依賴,轉向東方合作伙伴。
過去美國極力反對巴基斯坦擁核,現(xiàn)在倒好,自己的盟友和巴基斯坦綁在一起,美國在中東的戰(zhàn)略空間被擠壓得死死的。
卡塔爾對以色列的恨意也已經(jīng)公開化。9月9日,以色列戰(zhàn)機直接空襲多哈,目標是哈馬斯辦公室。
爆炸一響,五名哈馬斯成員當場喪生。
卡塔爾外交部馬上召見以色列大使,要求賠償和道歉。民眾上街抗議,阿拉伯世界對以色列的恨意又添一層。
而美國呢?沒有譴責以色列,只重申支持自衛(wèi)權。這種做法讓阿拉伯國家更加失望。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單打獨斗成為過去式
時代在變,但有些人的思維還停在過去。
中國常駐聯(lián)合國副代表耿爽在表決后的解釋性發(fā)言,可以說是點到了要害上。
他先概述了決議的必要性,指出這是為了保障觀察員國的參與權,然后剖析了美國偏袒以色列的后果。
最關鍵的是那七個字:美國在巴勒斯坦問題上"蠻橫無理又孤立"。
這話一出口,等于把美國的處境扒了個精光。蠻橫無理,指的是美國一意孤行,不管國際共識。
孤立呢?看看表決票數(shù),193個成員國里145個站隊巴勒斯坦,美國就拉著四個小弟反對,這不孤立是什么?
國際上承認巴勒斯坦國的浪潮也在加速。9月22日,法國帶頭宣布正式承認巴勒斯坦主權,加入了147個聯(lián)合國成員國的行列。
馬克龍在聯(lián)合國峰會上的表態(tài),被視為里程碑式的轉折。
挪威、愛爾蘭緊隨其后,英國、加拿大也在考慮跟進。這波操作,直接挑戰(zhàn)了美國和以色列的底線。
聯(lián)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的話說得很明白:承認巴勒斯坦是權利,不是施舍。
到2025年9月,巴勒斯坦已獲得153到156國承認,占聯(lián)合國成員的八成。亞洲、非洲、南美基本全覆蓋,西歐也在松動。
美國和少數(shù)盟友還在死扛,但大勢已經(jīng)很明顯了。
這種變化的本質,是國際秩序從單極向多極的歷史性轉換。
美國越是抱著霸權思維不放,就越會發(fā)現(xiàn)自己和世界的距離在拉大。當全世界都在朝一個方向走,而你偏要反著來,結果只能是被孤立。
145票對5票,這個數(shù)字背后反映的,正是時代潮流的力量。潮流滾滾,任何人都阻擋不了。
結語
這次145對5的投票,說到底不是輸贏問題,而是時代選擇題。美國越是抱著霸權思維不放,就越會發(fā)現(xiàn)自己和世界的距離在拉大。
好在歷史的車輪從不為任何人停下,多極化的浪潮已經(jīng)到來,聰明的國家都在調整姿態(tài)。
面對這樣的變化,你覺得各國應該如何在新的國際秩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