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癲癇的根源:痰、風、虛在 “打架”
中醫(yī)常說 “無痰不作癇”。吃進去的東西靠脾胃消化,脾胃弱了,肉、甜食消化不了就成 “痰濁”。這是藏在身體里的 “隱形痰”,往上走堵腦子,人就容易犯病。
再說說 “風”。肝屬木,主疏泄,像自然界的風,得順順當當??偵鷼?、熬夜,肝容易 “上火”,燒成 “肝風”。肝風一 “動”,人就控制不住手腳,嘴歪眼斜,這就是癲癇發(fā)作的樣子。
最后是 “虛”。腎是 “先天之本”,藏精氣;脾是 “后天之本”,管吸收。倆臟腑虛了,好比家里沒存糧,身體扛不住。腎虛,腦子得不到滋養(yǎng);脾虛,痰濁難排出,癲癇就反反復復。
所以治癲癇不能光想 “止抽”,得從化痰、息風、補脾胃腎下手。下面兩個小動作,就順著這思路來。
二、第一個動作:揉腹托天,化痰通竅
這動作像伸懶腰,實則給脾胃 “減負”,幫著趕痰濁。
具體做法:
早上起床,平躺在床上,雙腿伸直,雙手掌心搓熱。
右手在下、左手在上,疊放肚臍上,順時針揉 50 圈,力度輕,像摸棉花,別使勁按。
揉完后,雙手順肚子往上推到胸口,慢慢舉過頭頂,同時深吸氣,感覺身子拉開。
舉到頭頂稍停,呼氣,雙手慢慢放下,重復 10 次。
中醫(yī)道理:
肚臍周圍是 “丹田”,也是脾經(jīng)、胃經(jīng)必經(jīng)之路。順時針揉腹,帶動脾胃氣機,像給停滯的水流攪一攪,讓它重新動起來。脾胃動了,運化能力強,痰濁就生不出來,這叫 “治痰先治脾”。
往上推時,推著胃經(jīng)的 “關元”“氣海”,能把濁氣往上帶,通過呼吸排出。舉過頭頂,拉伸任脈和督脈,任督二脈通了,腦子清亮,不易被痰濁堵著。
三、第二個動作:踏地顛足,固腎息風
這動作跟平時跺腳不同,重點在 “顛”,能提腎氣,壓亂竄的肝風。
具體做法:
站地上,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自然下垂,眼睛平視前方。
腳跟慢慢抬起,腳尖著地,身體稍前傾,然后腳跟猛地踩地,嘴里輕 “嘿” 一聲,感覺力氣從腳底傳到頭頂。
踩時膝蓋稍彎,別繃直,每次踩 10 下,每天做 3 組。
中醫(yī)道理:
腳底板有 “涌泉穴”,是腎經(jīng)起點,像腎的 “大門”。腳跟踩地,刺激這穴位,調動腎氣。腎氣得足,能 “固攝” 肝風,像用石頭壓晃動的火苗,風就小了。
“嘿” 一聲是 “發(fā)聲導氣”,能理順肝氣。肝風亂多因肝氣瘀,發(fā)聲讓氣機順下去,風就不易 “往上沖”。
四、日常調理:跟著中醫(yī) “避坑”
光做動作不夠,得知道哪些習慣在 “幫倒忙”:
別貪涼:冰飲、涼菜傷脾胃,脾胃弱痰濁易生。夏天盡量喝溫熱水,吃熱乎飯。
少熬夜:晚上 11 點到凌晨 3 點是肝 “排毒” 時間,不睡肝易 “上火”,肝風難控。盡量 10 點半上床,睡不著就閉目養(yǎng)神。
忌 “重口味”:過咸、過甜、過油食物讓身體 “濕氣” 重,濕氣和痰濁是 “同伙”,讓癲癇更難好。多吃山藥、小米、南瓜等養(yǎng)脾胃的食物,清淡養(yǎng)人。
別憋著氣:生氣、憋屈時肝氣易 “堵”。平時多到公園走,或找朋友聊天,順順氣。肝氣順了,風就不易 “作亂”。
五、寫在最后:癲癇不可怕,找對方法是關鍵
癲癇磨人,但不是 “沒救”。老祖宗傳下來的法子,常藏在簡單動作里。揉腹托天、踏地顛足,不花錢,不用打針吃藥,每天加起來十分鐘,誰都能做。
身體像棵大樹,偶爾生蟲子(對應發(fā)?。┎豢膳?,好好澆水、施肥(對應調理),總能長出新枝芽。別慌別亂,跟著這兩個小動作,一步一步來,身體總會給你驚喜。
本篇文章摘自公眾號癇癥指南匯總,未經(jīng)允許不得擅自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