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手持大刀、梭鏢、鋤頭,扛著土炮的漢族壯族兒女,正從山坡沖下,革命的旌旗在他們的頭頂迎風(fēng)飄揚。
這幅栩栩如生的“金田起義”浮雕,永遠定格在了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上。
1952年,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決定將“金田起義”作為八幅大型浮雕之一,鐫刻在紀念碑碑身。
這八幅浮雕按歷史順序排列,從“虎門銷煙”開始,到“勝利渡長江”結(jié)束,概括了中國近代以來可歌可泣的革命史實。
位于紀念碑東面的第二幅浮雕,正是描繪1851年太平天國的“金田起義”。
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三年后,南京“太平天國起義百年紀念碑”于1952年1月1日矗立起來,碑文由郭沫若題寫,碑陰刻有羅爾綱撰寫的碑記。
人民英雄紀念碑建于1958年,是新中國首個大型紀念性建筑。碑座上的八幅浮雕展現(xiàn)了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宏大敘事。
從虎門銷煙到金田起義,從武昌起義到五四運動,從五卅運動到南昌起義,從抗日游擊戰(zhàn)爭到勝利渡江。
這些事件串聯(lián)起一部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解放的奮斗史。
碑身背面是毛澤東起草、周恩來題寫的碑文:“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nèi)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這一設(shè)計涵蓋了中國近代以來所有為革命犧牲的英雄,而 太平天國正是這一歷史敘事的起點之一。
太平天國是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農(nóng)民起義。
從1851年金田起義到1864年天京陷落,堅持斗爭14年,勢力擴展到17省。
太平天國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封建統(tǒng)治和外國的侵略,促進了封建社會的崩潰,阻止了中國殖民化的進程。
歷史學(xué)家范文瀾在《中國近代史》中指出,太平天國揭開了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
在政治綱領(lǐng)上,太平天國提出政治、經(jīng)濟、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口號,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試圖實現(xiàn)“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理想。
太平天國時期,婦女參與革命運動也成為歷史先聲。
武漢東湖邊的“九女墩”埋葬著九位無名女兵,她們在武昌爭奪戰(zhàn)中寧死不屈,壯烈犧牲。
董必武在《九女墩記》中寫道:“證明解放了的婦女確已參加了革命運動;同時也證明我國人民解放運動和婦女解放運動是不可分的?!?/p>
1951年1月11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了胡繩執(zhí)筆的社論《紀念太平天國革命百周年》,指出太平天國是舊式農(nóng)民戰(zhàn)爭發(fā)展的最高峰。
社論肯定了太平天國的歷史意義及其體現(xiàn)出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
這種評價框架源于唯物史觀,強調(diào)對歷史事件要進行客觀、科學(xué)的分析,肯定人民群眾在歷史發(fā)展中的積極作用。
在唯物史觀指導(dǎo)下,太平天國研究注重其反帝反封建的進步性質(zhì)。南京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吳瞻指出:
“作為中國農(nóng)民戰(zhàn)爭史的最高峰,太平天國運動留給我們的不只是一個個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和英雄人物,更為后世留下了不怕犧牲、敢于斗爭、忠肝義膽、為國為民的精神財富?!?/p>
正是基于這種歷史觀,太平天國被視為中國近代民族革命進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
沒有太平天國對清王朝的沉重打擊,就沒有后來的辛亥革命。
正如孫中山自稱“洪秀全第二”,太平天國為后來的革命運動開辟了道路。
與歷史上的其他農(nóng)民運動相比,太平天國具有更鮮明的反帝反封建雙重性質(zhì)。
特別是與晚清同時期的義和團運動相比,兩者有著本質(zhì)區(qū)別。
義和團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力圖維護舊政權(quán),而太平天國則以推翻清朝封建統(tǒng)治為目標。
這種本質(zhì)差異決定了兩者在人民英雄紀念碑敘事中的不同地位。
太平天國還提出了較為系統(tǒng)的社會改革方案。
《天朝田畝制度》試圖解決土地問題,實現(xiàn)平均地權(quán)。
雖然這些制度最終未能完全實施,但體現(xiàn)了農(nóng)民階級對理想社會的探索。
在對外關(guān)系上,太平天國堅持民族獨立,拒絕承認不平等條約。
后期更是直接與外國侵略者武裝對抗,展現(xiàn)了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定立場。
太平天國雖然失敗,但其革命精神激勵著后來的革命者。
南京的太平天國起義百年紀念碑建于1952年,正是新中國對這段歷史的正式肯定。
紀念碑碑陰的文字闡明:“太平天國是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它提出政治、經(jīng)濟、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口號,嚴重地動搖了滿清皇朝封建統(tǒng)治的基礎(chǔ)。”
如今,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作為中國唯一一座太平天國史專題博物館,年參觀人數(shù)已突破60萬。
它不僅是文物收藏和研究中心,更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博物館與文教單位、駐寧部隊、居民社區(qū)建立共建關(guān)系,通過“送課上門”、“送展下鄉(xiāng)”等活動,宣講太平天國和中國近代史。
這些活動讓歷史走出象牙塔,走進公眾視野。
當人們駐足天安門廣場,瞻仰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金田起義”浮雕時,能看到起義者手中的大刀、梭鏢和迎風(fēng)飄揚的革命旌旗。
這些形象講述著太平天國英雄們的故事。
在南京總統(tǒng)府遺址,太平天國起義百年紀念碑靜靜矗立。
碑文上“太平天國”四字中,“天”字的兩橫上長下短,“國”作“囯”,沿用了太平天國時期的特殊寫法。
這種細節(jié)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革命的敬仰。
跨越百年的記憶,太平天國的精神早已融入中國近代革命的歷史長卷。
正如紀念碑文所宣告:“我們英勇的祖先的鮮血沒有空流,偉大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