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nèi)容取材于網(wǎng)絡(luò)
當年的《少年包青天》,絕對是現(xiàn)象級爆劇,周杰也終于甩掉了 “爾康” 的標簽,有了第二個深入人心的代表角色。
可眼看能再火一把,他卻鬧出 “毀約風波”,死活不演第二部、第三部,這事被罵了好多年。
直到最近,周杰才首度開口說內(nèi)情,坦言 “毀約是真的,但我一點不后悔”。
簽了三部,為劇本硬剛老板
演《少年包青天》那會兒,周杰已經(jīng)靠《還珠格格》里的爾康火遍全國了。
對愛惜羽毛的演員來說,紅了之后更得挑好劇本,周杰也不例外。
2000年,《少年包青天》劇組找到他,一聽說讓他演包拯,周杰直打退堂鼓 —— 金超群的 “黑面包公” 太經(jīng)典,他怕自己演砸了。
直到翻完劇本才松了口氣:這次是 “少年包青天”,人設(shè)新鮮,劇情更是扎實出彩。
沖著這好本子,周杰干脆利落地簽了三部合約。
事實證明他眼光真毒,第一部一播就爆了,豆瓣評分至今還穩(wěn)在8.7分,成了公認的懸疑劇經(jīng)典。
劇火了,投資方老板立馬想趁熱打鐵,催著趕緊拍后兩部。
可周杰一看第二部的劇本,當場就皺了眉:寫得太潦草,完全跟不上第一部的水準。
他直接跟老板提要求:“這劇本得精修,不然我沒法演?!?/strong>
要知道,當初簽合同的時候,白紙黑字寫著 “后續(xù)劇本需經(jīng)演員認可”,老板當時拍著胸脯答應(yīng)得痛快,周杰才敢一口氣接下三部。
按規(guī)矩,他提改劇本的要求合情合理,畢竟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 “少包” 這個 IP 負責。
他沒說不演,只希望劇本保持第一部的水平,對他和“少包系列”都好。
沒想到老板當場翻臉,拍著桌子罵他:“第一部已經(jīng)火了,現(xiàn)在誰演誰火!”
意思就是周杰愛演不演,不配合的話,他立馬換人。
可周杰是沖好劇本才來的,骨子里有自己的原則,加上當時手上不缺資源,有底氣不低頭。
“是他先毀約的,我憑啥讓步?” 就這么硬氣地拒演了后兩部。
可后來這事卻被傳成 “周杰耍大牌、擅自改劇本”,讓他被罵了好多年。
但每次被問起,他都直說 “不后悔”。而后續(xù)的劇情,也確實印證了他的判斷。
下滑的評分,觀眾選出的經(jīng)典
周杰不演,老板轉(zhuǎn)頭就找了陸毅接棒。
論條件,陸毅是真合適:長相周正,自帶正義氣場,演技也過關(guān),2000 年還靠《永不瞑目》爆火,妥妥的當紅小生。
按說當紅流量接檔爆款劇,沒理由不火。
可觀眾心里的 “包拯”,始終只有周杰那一個。
好多追過第一部的人,甚至壓根不知道有續(xù)集。
第二部的豆瓣評分直接跌到 7.6 分,劇評數(shù)量更是少得可憐。
為啥不招人待見?核心還是劇本拉胯。
觀眾說得實在:“第一部是能反復刷的經(jīng)典,第二部就是狗尾續(xù)貂。”
第一部的細節(jié)被扒得底朝天,連周杰衣領(lǐng)上沾了粉底液都有人發(fā)現(xiàn)。
可第二部別說經(jīng)典案件了,能讓人記住的劇情都沒幾個,更沒人愿意費心思找細節(jié)。
到最后,陸毅這主演的人氣,居然還沒任泉演的 “公孫策” 高,戲份沒立住的問題不言而喻。
除了陸毅的表演太 “端著”,少了周杰那種 “古靈精怪” 的勁兒,最關(guān)鍵的還是案件設(shè)計平庸,包拯這個核心角色完全沒了記憶點。
更離譜的是第三部,陸毅也不演了,主演換成了鄧超。
這一部更慘,看過的人比第二部還少,原班人馬只剩釋小龍一個 “展昭” 撐場面。
劇情倒是玩起了新花樣,讓包拯失憶變傻子,按理說鄧超的喜劇功底能 hold 住,可新穎的設(shè)定救不了拉胯的劇情,評分再跌到 7.2 分。
翻遍兩部續(xù)集的評論區(qū),清一色都是 “不如第一部”。論經(jīng)典程度,周杰版的 “少包” 至今沒人能超越。
演技配劇本,才是真經(jīng)典
三版包拯對比下來,續(xù)集輸?shù)牟恢皇莿”?,更是?“少年包拯” 的理解。
有網(wǎng)友總結(jié)得特到位:“周杰版的包拯,正經(jīng)時能鎮(zhèn)住場子,瘋起來全沒偶像包袱?!?/strong>
本來 “少年包青天” 的人設(shè)就該有少年氣,不用像中年包拯那樣一臉嚴肅。
第一部里,周杰是真敢豁出去:穿女裝扮丑、做鬼臉搞怪、甚至故意裝猥瑣,丑圖一截一大把。
可切換到推理戲份,立馬又變得睿智可靠,眼神里全是戲,把 “搞笑” 和 “嚴肅” 捏合得恰到好處處。
既不是死板的書呆子,也不是沒邊的瘋子,剛好是那個年紀該有的樣子。
再看陸毅版,顏值是高,可表演太中規(guī)中矩,全程端著,少了點煙火氣和靈動感。
鄧超則走了另一個極端,演失憶傻子時太跳脫,瘋瘋癲癲的,觀眾壓根沒法把他和 “包拯” 聯(lián)系到一起。
演員配置上,第一部更是神仙打架:李冰冰的 “凌楚楚”、劉怡君的 “龐飛燕” 美得各有特色。
還有八賢王、賽中原這些配角個個鮮活,就連出場沒幾分鐘的小宮女、皇后,都能讓人記住。
說白了,是 “不落俗套的案件 + 全員用心的表演”,才湊出了第一部的經(jīng)典。
就像吃過細糠的人,哪還愿意啃糠咽菜?
第一部把觀眾的胃口養(yǎng)刁了,續(xù)集卻為了趕熱度敷衍了事,劇本沒打磨就倉促上馬,觀眾不買賬太正常了。
周杰當年一眼看穿了問題,可老板眼里只有 “趁熱打鐵”,最后只能不歡而散。
現(xiàn)在回頭看,“少包系列” 一路下滑的評分,早給影視圈提了醒:劇情才是一部劇的根,再火的 IP,沒好本子撐著也得垮。
這些年,多少大成本劇砸了錢卻撲得無聲無息,反而有些精心打磨的小成本劇成了黑馬,不就是這個道理?
真不知道當年罵周杰 “耍大牌” 的老板,如今看著這個被 “爛尾” 的系列,會不會后悔沒聽他一句勸。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