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聲明:本網(wǎng)發(fā)布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文章觀點僅供參考,所涉及內(nèi)容不構(gòu)成投資、消費建議。為提高文章流暢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編譯,讀者請自行辯解!如事實如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
來到沙頭角石涌凹,站在抗戰(zhàn)紀念館門外,抬眼就是四人雕塑。左邊小戰(zhàn)士一臉稚氣,中間女戰(zhàn)士低眉捧文件,指揮員冷靜持望遠鏡,右側(cè)的機槍手戴眼鏡蹲守警戒。
這場面,說實在的,氣氛不一樣——紀念館背后那幢青磚黛瓦的小樓,就是外人稱“香港抗日第一家”羅家大屋。80多年前,這里藏著一家11口人的抗戰(zhàn)往事。羅家的故事,和身邊老港人每回憶起香港歷史時似乎總繞不過去,這不是口號,是實打?qū)嵉?strong>“真刀真槍”的選擇。
1930年,羅奕輝從巴拿馬回到沙頭角,花錢蓋了五間連排屋,本來想著家族安穩(wěn)。可到了1938年,他的倆兒子羅雨中和羅汝澄,主動加入抗日救亡運動。他們不是被一時熱血沖昏頭腦,也不是只看著報紙喊口號。栽進抗日,是因為他們早早明白,一旦家國不保,小家的平靜就沒了底氣。這選擇,比很多同齡人要提前許多步。
時間到1941年12月,日軍攻入香港,羅家大屋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羅汝澄率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武工隊進駐,將這里變成抗日根據(jù)地。羅雨中組建“人民聯(lián)防隊”,專門收拾英軍撤退時遺落的槍械彈藥補給前線。
家里本來就地理隱蔽,前臨海后靠山,加上糧油店掩護,明面是做生意,暗地里就成了游擊隊的交通站與補給點。羅家的社會身份能靈活變化,抗戰(zhàn)時完全用出來——既是店主,又是交通員,還組民兵。這類“彈性韌性”,很少書里能講明白,只有真事里才能感受。
到了1944年,羅奕輝的次女羅許月當上交通站站長。情報傳遞、接送干部、物資轉(zhuǎn)運,危險事全包了。還有歐堅這些女性,15歲就敢進內(nèi)地參戰(zhàn),16歲還化名“朱木蘭”潛伏在敵人機關做文書,為游擊隊報信。
這群女人沒被“傳統(tǒng)角色”綁住,反而成了抗戰(zhàn)網(wǎng)絡的紐結(jié),說明女性絕非輔助,只不過那些舊記錄很少專門提到罷了。
真說起來,羅歐鋒的故事也有看頭。1941年,17歲,本有護照準備去巴拿馬接手家業(yè)。日軍殺到,他干脆輟學,進內(nèi)地做游擊隊員,最后干到港九獨立大隊海上中隊中隊長。孤身一人,在海上消滅和打傷過日軍,硬氣得不像話。
那年代的青年,真不是只會在課堂背書。羅家后人回憶,為什么條件那么好偏要抗日,羅汝澄的女兒羅凱嬰說,父親覺得“見過英國人怎么管香港,也見過國民黨的腐化,只有中國共產(chǎn)黨能救中國”。
經(jīng)歷擺在那里,選擇不是只靠情懷,更多是現(xiàn)實考量和信念。想想也對,和那些明朝堡寨、二戰(zhàn)法國地下安全屋一樣,家族宅院成了民間抗爭的資本。這種守土衛(wèi)國的傳統(tǒng),橫跨幾百年,都靠普通人撐起來。
抗戰(zhàn)勝利以后,羅家大屋便安靜下來。直到2017年,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看上了這里,籌建紀念館。羅家后人挺痛快,每年只收1港元,把大屋永久借給紀念館。羅許月的兒子黃俊康,親力親為湊錢修房子,跑展品搞籌資,老宅子日曬雨淋九十年了,全靠他一磚一瓦盯著?;I建到2022年開館,中間挨了五年,大家沒懈氣。
紀念館開放后,到了2025年7月,參觀人數(shù)已經(jīng)突破9.6萬,學生占大頭。有人蹲在展柜前看家族舊照片,文件袋、軍帽和地圖,有時候細讀,仿佛能聞到石涌凹的潮氣。
說實話,這些年輕人,原本不一定會知道什么叫抗戰(zhàn),但一進來就能聽見故事,他們的好奇、沉思、親身感受,全都和一磚一瓦連通。這個場所,不是放老物件,它就是歷史“遞出去”的橋梁。上一代人以身作則,下一代人得以接觸、體驗,那份記憶,真就活生生從過去撈到現(xiàn)在。
從1930至1941,再到1944,再到抗戰(zhàn)后和2017、2022、2025這一串時間,每一環(huán)都有人堅守。羅家11口,和美國獨立戰(zhàn)爭時的那些民宅一樣,家家戶戶全員參戰(zhàn)、共擔風險。明代沿海堡寨,法國抵抗安全屋,羅氏大屋,他們都靠住宅為據(jù)點,民間發(fā)起、自覺選擇,比任何“官方指令”都牢靠。你細品,這抗戰(zhàn)生態(tài)系統(tǒng),不就是典型的港澳地區(qū)“灰色地帶”合力?今天看起來也妥妥的。
其實,我個人感觸最深的是,羅家故事不是過去人的自娛自樂。歷史長河里,家族與社會、制度三層聯(lián)動,才把抗戰(zhàn)精神做成香港特有的公共資源。
不靠國家強推,單憑家庭互助和社會主動,抗戰(zhàn)的意義就能長久流傳。羅家大屋立在那兒,就是一種象征,提醒后來人:記住那些敢站出來的人,記住那些敢于自我選擇和主動擔當?shù)臅r刻。
說句不講技巧的話,這種精神值錢,比房地產(chǎn)值錢多了。我是這么看的——抗戰(zhàn)不是口號,是一代代人用真行動砌出來的路。歷史沒那么遠,只要有人愿意講,也只要后來人愿意聽,精神不會斷線。
在沙頭角石涌凹,羅家大屋還是青磚黛瓦,但你走進去,會發(fā)現(xiàn)房子里住著的不只是一個家族,還有整個城市的骨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