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買菜,付完錢轉(zhuǎn)身就忘了拿剛買的雞蛋;出門旅行,檢查三遍還是漏帶了充電器……這種“丟三落四”的經(jīng)歷,幾乎每個人都遇到過。
作為形容人做事馬虎、粗心健忘的常用詞,“丟三落四”早已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但你有沒有好奇過,為什么是“丟三”又“落四”?
是古人真有個“遺忘清單”,還是隨口一說?今天我們就來考古這個詞的祖宗十八代,看看它到底丟的是哪三樣,落的是哪四樣。
要解開“三”和“四”的謎題,得先從這個詞的起源說起。“丟三落四”最早可不是用來罵人的,而是古人對日常生活瑣事的一種“具象化吐槽”。
古人的生活離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開門七件事”——這七樣?xùn)|西是維持基本生存的必需品,少了任何一樣,日子都過不順暢。
而“丟三落四”里的“三”和“四”,正是從這“七件事”里拆分出來的:“三”指的是“生存剛需三件套”,“四”指的是“生活調(diào)味四件套”。
具體來說,“丟三落四”里的“三”,指的是柴、米、油這三樣“硬核剛需”——
柴:古代沒有天然氣、電磁爐,燒火做飯全靠柴。忘了劈柴或者出門沒帶夠柴火,別說做飯,冬天取暖都成問題,堪稱“生存第一要務(wù)”。
米:民以食為天,米是主食的代表。家里沒米下鍋,就得餓肚子,這是最直接的“生存危機(jī)”。
油:不僅是炒菜的必需品,古代還用來點燈(如菜籽油)。沒有油的話,既沒口福,夜晚也只能摸黑,生活直接“斷電斷味”。
而“丟三落四”里的“四”,則對應(yīng)的是鹽、醬、醋、茶這四樣“調(diào)味+養(yǎng)生神器”——
鹽:“百味之祖”,沒有鹽,飯菜寡淡無味,長期缺鹽還會導(dǎo)致身體乏力,是維持生命的重要電解質(zhì)。
醬:古代沒有冰箱,醬是保存肉類、蔬菜的重要方式(如肉醬、豆瓣醬),也是調(diào)味的關(guān)鍵,相當(dāng)于“古代版調(diào)味品綜合包”。
醋:既能去腥增香,又能軟化食材,還能起到一定的殺菌作用,是廚房“多功能助手”。
茶:不僅是解渴的飲品,古人還認(rèn)為茶能消食解膩、提神醒腦,是日常養(yǎng)生和待客的必備品。
古人把“柴米油”和“鹽醬醋茶”拆成“三”和“四”,并非隨意劃分,而是暗含著“主次分明”的生活邏輯。
因為,“三”是“活下去”的基礎(chǔ),“四”是“活得好”的點綴。連這些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都能遺漏,足以說明一個人做事有多馬虎。
隨著時代發(fā)展,我們的“生活清單”早已從“柴米油鹽”變成了“手機(jī)、鑰匙、充電器”……但“丟三落四”這個詞依然鮮活,時時出現(xiàn)在生活中。
如今,“丟三落四”已不再像古代一樣,用于指代具體的物品,而是形容一種生活狀態(tài),畢竟,都處于繁忙的工作、生活中,牛馬奔波太匆忙。
有趣的是,心理學(xué)研究發(fā)現(xiàn),“丟三落四”并非完全壞習(xí)慣,有時可能是大腦在過濾不重要信息,為更重要的事情騰出空間。真的嗎?不一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