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第七次貨幣起源紀念日暨“賢文化”主題展在上海大船酒店舉辦。奉賢區(qū)作協(xié)、典龍研究院等研究機構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貨幣起源、《山海經(jīng)》新解與茶道文化展開深入研討交流。
典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施云江認為,《山海經(jīng)》并非傳統(tǒng)認知中的 “志怪奇書”,而是 “貿易實錄”?!段宀厣浇?jīng)》記載的447座“山”實為貿易山寨,26條路線是九州貿易網(wǎng)絡,與《大禹謨》《禹貢》共同印證大禹“政商分治”國策——以《禹貢?五服》管理納貢,典龍率隊以沙岡海貝為貨幣,構建“上海沙岡—紹興—三星堆”貿易鏈,三星堆“貝藏”是當時金融中心的實證。經(jīng)考證發(fā)現(xiàn),奉賢方言含20個元音,沿歐亞大陸貿易路線遞減至北歐17個,印證大禹時代貿易推動族群融合與文化傳播。
原上海市社會發(fā)展局黨組書記、局長,原奉賢縣委書記施南昌表示,施云江團隊對中國早期文明的研究意義深遠,其成果有望填補遠古文化研究空白,讓人們看到更多觀點,重視聚焦我國早期文明的多樣性、統(tǒng)一性與連續(xù)性。施云江團隊為求證文明脈絡,足跡遍及全球多地,即將再赴山東、陜西考察,其研究方法兼具實證與邏輯推理的統(tǒng)一。
上海聯(lián)合國研究會會長、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何建華用“無比敬畏、見賢思齊”概括感受。他敬佩施云江10年取得豐碩成果,也對其將中華文明歷史推至1.2萬—2.3萬年前的研究心存敬畏,認為學界雖有爭論,但應支持這種“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探索;同時指出,中華文明顯著特征是 “賢”,施云江正是奉賢土地上的賢人代表。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原副社長、總編輯陳軍回憶,施云江14年來博覽群書、走訪全球博物館與考古遺址,常為學術問題激烈爭論,其跨界研究成果在眾多作者中實屬罕見。奉賢區(qū)作協(xié)主席高明昌則認為施云江研究選材、思路、風格與成果獨具一格。
本次活動還展出典龍研究院“貣業(yè)《山海經(jīng)》補訂”成果,通過175種版本比對與多重證據(jù)法,還原4100年前《五藏山經(jīng)》皮畫本的貿易記錄。施云江表示,此研究為“一帶一路”提供歷史溯源,揭示華夏文明“開放、互通”的貿易基因,助力文化自信。
原標題:《《山海經(jīng)》的另一面:中國最早的貿易地圖》
題圖來源:圖蟲 圖片編輯:徐佳敏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王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