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交媒體上流傳的一組照片清晰展現(xiàn)了中國沈陽飛機工業(yè)集團研發(fā)的“殲-50”(非正式名稱)戰(zhàn)斗機全貌。這是一款第六代重型隱身戰(zhàn)斗機,采用無尾布局、推力矢量發(fā)動機,并擁有極為流暢的外形?!皻?50”還具備一些獨特設計,尤其是能夠旋轉的翼尖控制面。
本文是美國《戰(zhàn)區(qū)》網(wǎng)站的一篇專欄文章,作者是Tyler Rogoway,由本人翻譯、編輯并分享給大家。由于本文作者為美國人,所以部分認知與實際情況不太符合,請大家理性看待,翻譯此文章只是為了轉述外國人員表達的一些看法,并非本人觀點,希望大家能夠理解。
雖然這些照片很可能是偽造的,但與我們之前見過的較為模糊的版本高度吻合。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我們不得不將這些照片視為未經證實的圖像,但也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這些照片是不真實的。新舊照片唯一的差異在于:此前的照片顯示機鼻上裝有空速管,而這次的新照片中卻沒有。但對比近期的低質量圖像后發(fā)現(xiàn),空速管可能已被移除。
這也可能是第二架進入試飛階段的“殲-50”原型機,未配備空速管在戰(zhàn)斗機早期研發(fā)階段實屬常見。同樣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們仍不清楚這究竟是技術驗證機,還是更接近量產型號的設計。考慮到中國空戰(zhàn)系統(tǒng)研發(fā)的速度,如果是后者,也并不令人意外。
在此之前,我們看到的大多是“殲-50”的腹部或輪廓視圖。而“殲-36”自 2024 年 12 月與“殲-50”同期現(xiàn)身以來,已經被拍到更清晰的照片了。其中有一張非常類似這次的照片,是從生產和試飛基地的空側直接拍攝的。
如果屬實,這些新照片讓我們得以觀察“殲-50”側面的全新細節(jié)。非常清晰的特征包括:類似F-22的二維推力矢量噴口,噴口周圍帶有細密鋸齒狀邊緣,這是隱身戰(zhàn)斗機的常見設計之一。
修長的菱形機頭與座艙蓋深度融合,這一點在照片中也十分明顯。進氣道的細節(jié)也清晰可見,呈梯形,并采用了無附面層隔道超音速進氣道(DSI)布局。
從這些照片來看,可以確認“殲-50”采用單座駕駛,這一直是存疑點。機鼻下方還能看到光電瞄準系統(tǒng)(EOTS)的整流罩;而機身兩側的小型艙口狀結構依然成謎,因尺寸過小,目前用途不明。在座艙后的機背上,還能看到一些小隆起,從外觀上看像是敞開的輔助進氣門。如果這些是固定凸起,那么更可能是分布式孔徑系統(tǒng)(DAS)或其他傳感器和通信設備的安裝口。
當然,“殲-50”最具標志性的翼尖偏轉裝置本次呈現(xiàn)下折狀態(tài),這種設計對于維持無尾布局戰(zhàn)斗機在低速飛行及大過載機動時的航向穩(wěn)定性至關重要。
總的來說,這些照片令人驚嘆,讓我們首次在良好光照下,從側面較為全面地看清了這款中國第六代戰(zhàn)斗機的真實面貌。未來還需觀察這些照片是否真正展現(xiàn)了“殲-50”的實際形態(tài),但就目前而言,無疑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觀察窗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