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曹婧雯
海邊的逆行者,公益組織里的志愿者,默默伸出援手的普通人……這些細微的善意,如同散落人間的星光,匯聚成一片愛的海洋,讓“大愛青島”成為這座海濱城市最鮮明的底色。從身邊的公益志愿者到海上救援的“生命衛(wèi)士”,從匿名捐款的“微塵”到守護特殊群體的愛心人士,無數(shù)普通人用行動證明,善良是青島最動人的“城市名片”。
凡人善舉不勝枚舉
用堅守與擔當溫暖世界
李居鑫,被網(wǎng)友稱為“最深情的男人”,因為他十二年如一日,作為妻子的“眼睛”守護在失明妻子的身旁。為了給妻子治病,李居鑫開始輾轉(zhuǎn)求醫(yī)之路。從青島到北京,前前后后花了四十多萬元,四處舉債也沒阻止妻子病情惡化。多年來,李居鑫不離不棄地照顧重新點燃妻子生活的希望,二人在生活的黑暗中相互攙扶,重新站起、并肩前行。現(xiàn)如今,李居鑫投身公益事業(yè),將小愛延伸為大愛,靠自己的努力回饋社會的關愛。
眾人與張小龍接力將落水者拉上岸。
2025年2月,范文旭時隔多年向救命恩人孫金剛的一跪感動全網(wǎng)。時間退回到2022年,范文旭和妻子駕車行駛在沈吉高速路上,一聲巨響,車子的后備廂發(fā)生了爆炸,范文旭與妻子被困車內(nèi),濃煙致使二人幾近昏迷。危急關口,退役軍人孫金剛沖向了那輛隨時有可能爆炸的汽車。他英勇無畏,冒著熊熊大火拽出被困司機;他知恩圖報,康復后跨越1400公里跪謝救命恩人……對此,孫金剛說:“我是普通老百姓,也是一位退役軍人,遇到那種危急情況,伸手幫一把,都是分內(nèi)之事?!?/p>
溫暖的故事不斷上演,在青島市膠州市鋪集鎮(zhèn)張家屯村的路邊,有一個不起眼的小飯館名叫“大眾快餐”,里面陳設簡陋。一位老太太獨自經(jīng)營多年。21年前,姜恩蘭的丈夫在企業(yè)倒閉之后積郁成疾不幸去世,留下了百余萬的欠款,姜恩蘭全部認下,21年來,她靠著一間小飯館,省吃儉用,連本帶息還債200余萬元,終于在73歲的高齡卸下重擔。
這些故事的背后,閃耀著幾個共同的品質(zhì):超越困境的擔當和推己及人的善意傳遞。李居鑫成為妻子的光明,孫金剛以本能般的勇敢守護陌生人,姜恩蘭用半輩子書寫誠信的當代寓言。他們從不是聚光燈下的“英雄”,只是選擇了在生活崩塌處堅守、在他人危難時伸手的普通人。
更令人動容的是,他們并未止步于個人,而是將經(jīng)歷的苦難轉(zhuǎn)化為向外傳遞善意的力量。李居鑫在照顧妻子之余投身公益,把對家庭的小愛延伸為社會大愛;孫金剛一句“都是分內(nèi)之事”道出了軍人刻進骨子里的使命感;姜恩蘭在清債后依然守著快餐店,仿佛這一切艱辛不過是人生應行的路程。他們的行動在靜靜訴說著:世界的改變,往往不在于宏大敘事,而在于每一個普通人選擇在磨難中站立、在他人需要時伸手。一點螢火也能照亮一角黑暗,平凡人的堅持與善良,匯聚成了推動社會向善的溫暖潮流。
十八載微光成炬
表彰機制與文化土壤孕育善舉
除了個人光輝,青島的善意還藏在多年來各行各業(yè)的平凡堅守里,跨越社區(qū)、公益、救援、特殊關懷等領域,勾勒出一幅“人人向善、時時可善”的生動圖景。
危急時刻,總有人迎著風浪挺身而出,成為照亮他人生命的“逆行之光”。作為海濱城市,青島的海上救援從未缺位。青島世寶特侯豐攝影五四廣場海岸救援隊“駐守”青島前海一線多年,志愿者們用雙手托舉生命,16年間在驚濤駭浪中搶回80余條生命。海上救援隊一次次與時間賽跑,這樣的“水中逆行”在青島已成常態(tài),諸多英勇救人的善舉成為人們腦海中溫暖的記憶。
“玉米阿姨”劉玉榮救人。
公益的道路,是一場不曾停歇的“微光接力”。2004年“微塵”匿名捐款助人的故事傳開后,“微塵”精神便在青島落地生根。從最初寥寥數(shù)人,到今天上萬的同行者,微塵志愿者已幫扶超過50萬人次的困難學生、患病家庭。在這片公益的熱土上,還有“紅飄帶”“支教島”“小候鳥”驛站等一批公益品牌,他們用持續(xù)的行動,在不同領域默默耕耘,寫下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那些照亮特殊群體的“守護星光”,溫柔而堅定。2014年,殘疾設計師楊萍成立了青島市首家針對智力障礙和孤獨癥群體的公益性社會服務機構(gòu)——同沐陽光殘疾人輔助性就業(yè)中心,為特殊青年提供輔助性就業(yè)指導與培訓。如今,青島已有230多個特殊群體幫扶點,從盲道的防滑設計到公交車的無障礙設施,從手語服務窗口到殘疾人補貼政策,這座城市用細膩的關懷,讓特殊群體感受到“被看見、被尊重”的溫暖。
凡人善舉的背后,是青島對“好人”的推崇與守護。2004年至2024年,20年間青島市推出各級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多達2400多名,其中全國道德模范4人,中國好人112人,全省道德模范42人,山東好人626人,“感動青島”道德模范235人,文明市民1410人……在這一連串的數(shù)字背后,是無數(shù)個平凡人的堅守與付出。這種“榜樣引領人從眾”的常態(tài)長效品牌,就像一個巨大的磁場,讓好人在青島相互影響、共同成長。關愛好人、禮遇好人、善待好人,激勵著更多人學習好人、爭當好人。
大愛基因融入血脈
城市溫度鑄就精神坐標
青島的“大愛”,源于開放包容的城市品格,更扎根于“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治理理念中。近年來,青島持續(xù)推進“民生工程”,建設100個“社區(qū)養(yǎng)老服務中心”;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提升城鄉(xiāng)居民醫(yī)保財政補助標準,減輕困難家庭醫(yī)療負擔。這些政策看似與“好人好事”無關,卻在無形中營造了“人人被關懷”的社會環(huán)境。被溫暖的人,會接過接力棒,成為溫暖別人的人。這種“雙向奔赴”的溫暖,讓青島的大愛形成閉環(huán)。
青島最美“人鏈”。
為何青島能成為“好人之城”?
深層原因在于城市文化土壤的培育與善治機制的支撐。首先,“榜樣效應”形成良性循環(huán),青島持續(xù)開展“道德模范”評選活動,通過報紙、電視、短視頻平臺講述好人故事,讓做好事的凡人成為“城市偶像”。其次,“全民參與”的志愿服務體系提供土壤。青島現(xiàn)有注冊志愿者248萬人,約占常住人口的23%,形成“社區(qū)志愿者+青年志愿者+職工志愿者”的多層體系。青島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樹楓認為,助人事件在青島頻發(fā)是青島城市溫度的生動體現(xiàn)?!扒鄭u這座以‘避暑勝地’著稱的旅游城市,這里的人都是熱情似火的?!睆垬錀髡f,作為連續(xù)多年獲評精神文明城市的青島,這正是城市文化、傳統(tǒng)的折射。
“人人可參與、處處能行善”的機制,讓善行從偶然走向必然,不斷壯大“平凡好人”的隊伍,也成為“青島故事”的生動注腳。未來,“青島故事”不僅是青島城市品牌,更是青島精神的文化載體。它將散落在城市角落的溫暖片段,凝聚成有溫度、可感知的城市敘事,不斷強化青島作為“好人之城”的形象認知。讓不同領域的善舉從個案到常態(tài),構(gòu)建“敢?guī)汀⒃笌?、能幫”的社會生態(tài)。
青島的實踐證明,一座城市的溫度,不僅體現(xiàn)在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上,更體現(xiàn)在市民的精神風貌上。如今,漫步青島街頭,“志愿者”的身影活躍在各個角落,這些平凡的微光,正匯聚成照亮城市的光芒,讓青島成為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溫暖之城。未來,這份“大愛”還將繼續(xù)傳承,讓青島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滿溫暖與善意。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