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里,電動汽車(EV)從“想象”走向“普及”,伴隨而來的是充電技術的快速演進。從家用的“慢充”到路邊的“快充”、再到宣稱能在幾分鐘內補能的“超充/閃充”。這些名詞在媒體與廠商宣傳中頻繁出現(xiàn),但其內涵、邊界以及對動力電池壽命與安全的影響,往往被簡化甚至模糊化。汽車總站網以期把學術定義、行業(yè)實踐與政策導向串聯(lián)起來,解釋這些名詞的來由、梳理權威或半權威的說法、分析爭議點及各自對電池的利弊,并展望未來發(fā)展方向。
名詞由來與“權威”定義:從C-rate到國標接口
在電池領域,衡量充電速度的基礎物理量是C-rate(倍率),即充電/放電電流與電池額定容量的比值:1C表示理論上一小時充滿電,0.2C大約需5小時。用C-rate可以把“快”“慢”放到同一物理標尺上。
但在實際應用層面,廠商與媒體更多使用功率(kW)或營銷化的名稱描述體驗:
慢充:通常指交流充電、車載充電機(OBC)限制下的低功率充電(家庭/停車充電,常見3–7 kW);
快充:多指直流充電(外置DC-DC),在幾十千瓦到百余千瓦范圍內,能在幾十分鐘內補充大量電量;
超充/超快充:業(yè)內通用界定并不統(tǒng)一,有的把≥100 kW或更高功率列為“超充”,一些城市或廠商把480 kW及以上稱為超充;
閃充:在手機領域一般指“低壓大電流”的快速充電策略;在汽車語境下,閃充通常被用來強調“極短時間內大幅補能”的能力(數(shù)分鐘級)。
需要強調的是,國家/國際標準(如GB/T 20234 系列)主要規(guī)定接口、通信與安全要求,而非對“快”“超”“閃”做統(tǒng)一的功率閾值定義。因此,上述分類更多是工程實踐和市場約定,而非嚴格的“權威”標準。
行業(yè)爭議與概念模糊:營銷、技術與監(jiān)管的三角拉鋸
名詞模糊的直接后果是“話語權”落入營銷端。廠商把自家能短時間補能的功能包裝為“閃充/超充”,消費者容易將其誤解為“快而不傷電池”的萬能方案;運營方則根據(jù)站點成本、熱管理能力和電網承載做差異化定價與設備配置。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和行業(yè)組織也開始嘗試給“超充”下定義(如個別城市把單槍≥480 kW定義為超充),但尚無全國性統(tǒng)一閾值。
學界與工程界的爭議集中在“極高功率充電是否會加速電池的不可逆衰退或產生安全風險”。部分研究和專家認為,只要電池材料、結構、熱管理與電池管理系統(tǒng)(BMS)跟上,短時間高功率充電是可控的;但也有充分證據(jù)表明,在不恰當?shù)膮?shù)或溫度條件下,高倍率充電會誘導石墨負極表面鋰金屬析出(析鋰),進而產生局部短路或加快容量衰減。
比如,清華大學的歐陽明高院士長期研究動力電池的安全與快充問題,他在2025年泰達汽車論壇上指出在超級快充場景下,在線檢測析鋰與電芯不一致性是關鍵挑戰(zhàn)。
技術對比:慢充、快充、超充、閃充的優(yōu)劣與對動力電池的影響
慢充(低功率交流)
優(yōu)點:對電池的應力最小,發(fā)熱低,利于均衡與延長壽命;實現(xiàn)簡單,成本低,家庭場景最合適。
缺點:時間長,無法滿足長途快速補能需求。
影響機理:低C-rate下電池內電流密度小,鋰離子遷移與固相界面反應較溫和,促成更穩(wěn)定的SEI(固體電解質界面)形成與維持,從而降低不可逆容量損失。
快充(中高功率直流)
優(yōu)點:平衡了速度與安全,當前主流公共充電站(幾十到上百kW)多采用該方式,能在30–60分鐘內充至較高SOC。
缺點:較高充電功率帶來較高熱負荷與電化學梯度,要求更好的熱管理與BMS策略。
影響機理:高電流提高負極表面局部濃差與電位偏移,若溫度低或電芯狀態(tài)不佳,就可能出現(xiàn)可逆或不可逆的鋰沉積。工程上通過限流、分段充電、溫控與電芯分層管理來緩解。
超充 / 閃充(極高功率、短時)
優(yōu)點:能把“加能時間”壓縮到幾分鐘/十幾分鐘,體驗接近加油。對商業(yè)運營和用戶接受度有巨大推動力。
缺點:對電芯材料(電導率、反應動力學)、結構(電極厚度、壓實密度)、熱管理(液冷槍、線纜液冷)和BMS(SOC估算、均衡策略)均提出極高要求;若任何一環(huán)不到位,就容易出現(xiàn)析鋰、局部過熱甚至熱失控的風險。實踐中,廠商通過更高電壓平臺(如800V)、寬溫控窗、液冷充電槍與優(yōu)化的充電曲線來應對。
析鋰(Lithium plating)——所有高倍率充電的“懸而未決”問題
學術研究表明,鋰金屬在負極表面析出是高倍率、低溫或高SOC條件下最常見的失效機制之一,既會降低可用容量,也會帶來安全隱患(局部短路)。最新論文和模型正在努力量化析鋰的觸發(fā)閾值并開發(fā)在線預警與控制策略,但完整可靠的車載實時檢測方法仍是研究難點。
政策、產業(yè)與未來研判:誰來把“閃充”變安全可規(guī)?;?/strong>
政策與基礎設施在決定充電模式走向中起到放大或抑制作用。中國在規(guī)劃大功率充電設施時已提出“適度超前”布局目標,鼓勵到2027年前部署大量大功率站點,但同時也強調科學規(guī)劃以防過投。設備產業(yè)則在液冷槍、模塊化變流器、高電壓平臺(400V→800V)、以及車樁協(xié)同(慢充/快充兼容、智能調度)上發(fā)力。
從技術演進看,有幾條并行路徑值得關注:
電芯材料與結構升級:高導電性負極材料、富鋰或高電壓正極、界面工程減少鋰沉積傾向;
熱管理與充電硬件:液冷槍、線纜液冷、站點散熱設計;
智能充電策略與在線監(jiān)測:基于實時模型的分段充電、脈沖加熱、析鋰預測算法(學界已有相關模型與實驗驗證);
體系協(xié)同:車-網互動(V2G)、與可再生能源(如光伏直充/“光伏閃充”)結合的場景試驗正在興起,歐陽明高院士在2025泰達論壇提出光伏閃充等技術方向并強調閃充對電池技術的高要求??傮w看,閃充/超充若要規(guī)?;?,既要靠電芯與熱管理的硬件進步,也需要BMS和標準的制度保障。
總結
“慢充、快充、超充、閃充”不是截然分開的技術王國,而是一個以充電功率、時間與電池化學/熱管理能力為主軸的光譜。慢充以壽命友好著稱;快充是目前公共網絡的主力;超充/閃充代表體驗的極致,但也把電池材料、結構、熱管理與BMS推到了極限。
學術界對析鋰等高倍率失效機理已有越來越清晰的認識,工程上則在硬件(高壓平臺、液冷)、軟件(在線預測、分段充電)與標準化方面并行推進。
政策與市場也在推動基礎設施與充電模式的合理布局。正如歐陽明高院士所強調的——閃充是可期的技術方向,但必須以電池與系統(tǒng)的技術匹配為前提,否則會把局部析鋰、壽命衰減與安全風險帶到用戶端。
汽車總站網建議,我們若要在新聞與廠商宣傳中判斷“閃充/超充”的含義,請多看功率(kW)/電壓平臺(V)/廠商給出的充電曲線與溫控說明,而不是單一的營銷名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