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智賢這波,真的把中國市場放冷板凳上了。9月27日,《暴風圈》已經(jīng)播到第6集了,人家不僅沒道歉,還繼續(xù)宣傳。你說她損失嗎?當然有,據(jù)說損失超過2億人民幣,但全智賢寧愿不掙這錢,也不松口,這到底是為什么?
她的ins上,動態(tài)還停留在宣傳《暴風圈》,硬是一點反思的跡象都沒有。國內(nèi)觀眾集體抵制,她的一些代言物料被品牌下架,但合作合同呢?大部分品牌壓根就沒撕,還是那個意思——先裝個樣子,下架宣傳,實際完全沒斷絕關(guān)系。你品,你細品,這就說明這些品牌打的是臨時公關(guān)牌,坐等風頭過去。
韓國媒體更離譜了,直接集體跳出來替全智賢辯護。23家媒體啊,幾乎眾口一詞。他們說什么辱華情節(jié)是虛構(gòu)的,中國觀眾“玻璃心”,過于敏感;還說我們國內(nèi)沒版權(quán),是偷偷看的,反倒把鍋甩回觀眾身上。這種邏輯,我真是無語了:所以借著他們的說法,只要通過非官方渠道看了,他們覺得我們連評價的資格都沒有?這是不是太雙標了一點?
還有人問,全智賢怎么就不道歉呢?明擺著,大概率和韓國國內(nèi)環(huán)境有關(guān)。現(xiàn)在韓國反華情緒高漲,民族主義這股子勁兒在那拱著,而全智賢的生活重心和基本盤全在韓國。如果她站出來道歉,那等于哪邊都討不好,韓國國內(nèi)一定罵得更狠。她選了保住本地市場,犧牲國際市場一些份額。你說心疼嗎?這兩億人民幣損失,肯定心疼,但這種強硬態(tài)度背后,路數(shù)也很清晰。
至于那些國際大品牌,為什么就是不撕合同?原因也挺扎心。中國市場固然重要,可你想想它們更大的盤子——全球市場。撕了合同就等于得罪海外消費者,這賬它們早就算好了呀。而且有品牌方還發(fā)現(xiàn),抵制全智賢的大多數(shù)人,并不是自己的主力消費群體。換句話說,頂奢品牌覺得這群人不是自己的買家,嘴上喊喊抵制,很快大伙就忘了這事。所以在它們眼里,熬過去就行,沒必要破壞長遠利益。
而韓國媒體這波集體反擊,更像是背后有資本力量推著走。撕裂輿論,轉(zhuǎn)移責任,穩(wěn)定輿情,這一套流程,它們玩得門清。但說到底,誰更吃虧?當然是中國市場的粉絲和消費者。你說氣不氣!
這種情況,真該讓咱們多長點志氣,從中國市場直接再見掉全智賢。但說真的,不光是她,還有合作的品牌也值得提防。有些品牌擺出的態(tài)度,說白了就是,吃中國的飯但心里看不起中國人。既然他們覺得我們不會長期記仇,那我們就別入他們的手續(xù)費,把機會留給更尊重中國市場的品牌吧。
有人說這次抵制沒啥用,我覺得可不是。雖然暫時沒看到全智賢或者迪士尼有所緩和,但對于以后類似事件是一種警鐘吧。全球影視公司和藝人只要牽扯到中國問題,得掂量掂量別學吃飯砸鍋那套。我們沒那么容易讓步,用個俗話講,這次雖說只贏了局部,但能積累耐力。不理會規(guī)矩的人,終究會邊緣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