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學期,全國義務教育階段的多門學科教材進行了更新,例如道德與法治三年級新增了“愛科學學科學”單元,語文八年級上冊則增添了《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天上有顆“南仁東星”》等反映時代發(fā)展的課文,歷史教材也進一步充實了抗戰(zhàn)歷史的相關內容。面對這些新課本,老師和學生們準備好了嗎?新教材到底新在哪里?課堂和學習方式又會迎來怎樣的改變?今天,我們邀請到山東師范大學附屬小學教務處副主任方迎老師,一起來探討相關的話題。
從知識灌輸到素養(yǎng)導向
談及新舊教材的差異,方迎老師指出,新教材在內容選擇、結構編排、能力目標三大維度均有突出突破,且背后貫穿明確的政策導向與教育理念。
在內容選擇上,新教材強調“貼近生活、聯(lián)系實際”,大量融入當下熱點議題與學生日常經驗。無論是科技發(fā)展成果、環(huán)保議題,還是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新形式,都讓學生直觀感受到“知識能用上”,打破課本與現(xiàn)實的壁壘;
結構編排則轉向“主題式整合”,圍繞一個核心主題串聯(lián)不同領域內容。這種設計不再是零散知識點的堆砌,能引導學生從整體視角理解知識邏輯,培養(yǎng)系統(tǒng)思維;
而在能力目標層面,新教材將“素養(yǎng)提升”置于核心,明確聚焦學生思維能力、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方迎老師強調,這些變化本質是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響應,教材不再僅承擔“教知識”的功能,更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實現(xiàn)從“以知識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尊重學生認知規(guī)律,為其適應未來社會筑牢基礎。
新教材的變革在具體學科教學中落地有聲,山東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的語文與數學課堂,呈現(xiàn)出鮮明的新樣態(tài)。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進尤為貼近低齡學生需求。以一年級上冊為例,課文數量從14篇減至10篇,識字課文從10課減至8課,識字量從300字降至280字,通過“減量”切實減輕低年級學生學習負擔。同時,教材特別關注幼小銜接,放緩學習節(jié)奏,將原有“課文單元”調整為“閱讀單元”,核心目標從學課文轉向培養(yǎng)閱讀習慣與閱讀素養(yǎng)。
選文方面,教材在保留經典童話、兒歌的基礎上,新增一批富有時代氣息與教育意義的篇目;識字與寫字教學則融入漢字演變趣味知識,讓學生不僅認對字,更能感受漢字文化魅力,對筆畫結構的把握也更精準。
小學數學課堂則打破公式符號的刻板印象,轉向生活化、游戲化教學。在一年級數學教師方靜的課堂上,學生用積木認識立體圖形;“蘿卜蹲”游戲讓抽象概念變得可觸可感,課堂上小手高舉、笑語不斷。
課堂場景還延伸到了操場。教師王瑞將“跳房子”“桃花朵朵開”等游戲融入數學教學,學生在釋放體能的同時,完成數數、點數等基礎技能訓練?!百I東西時用加減法算錢”,學生對數學的生活化應用有了直觀認知。學校從一年級學生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通過游戲、故事、豐富學具,構建起看得見、摸得著的數學世界,助力幼小銜接與零基礎教學落地。
三位一體破解教師痛點
新教材初落地時,不少教師面臨備課難、銜接難問題:舊教材知識點如何與新內容銜接?新增板塊該如何設計教學?針對這些痛點,山東師范大學附屬小學構建了多維度支持體系。
學校以教研組為基礎單位,開展新教材專題教研,重點攻克新舊教材銜接難題;針對新增內容,組織教師參與專題培訓,深入解讀內容編排意圖與教學重難點;同時,安排骨干教師展示示范課,為其他教師提供直觀參考。此外,學校還推行每周集體備課制度,教師圍繞新增內容分享教學思路、共商解決方案,形成互助共進的教學氛圍。
對于仍處摸索階段的教師,方迎老師給出實操建議:教材解讀、教學設計、學情把握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閉環(huán)系統(tǒng)”。教材解讀明確“教什么”,教學設計解決“怎么教”,學情把握則確?!盀檎l教”。“無需追求完美,先做到目標準確、活動有層次、關注學生差異,每節(jié)課積累經驗,逐步形成適合自己的教學節(jié)奏即可?!?/p>
從一線觀察來看,學生適應新教材的過程中呈現(xiàn)出鮮明特點:一方面,思維更活躍,不再滿足于單一答案,會主動提出不同想法與疑問;另一方面,實踐參與積極性顯著提升,對調查采訪、動手操作類任務熱情高漲。
如何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探究”?方迎老師認為,教師首先要營造安全、開放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表達觀點,對不同想法給予肯定與引導;其次,需在學生遇到困惑時適時提供指導與支持,逐步培養(yǎng)其探究能力與習慣。
這種引導在其他學科同樣見效。在山東省濟南第一中學的歷史課堂上,教師不再局限于課本講授:講解鴉片戰(zhàn)爭時,布置采訪爺爺奶奶求學之路的課后調查,讓學生對比今昔、拉近歷史與現(xiàn)實的距離;課堂上,組織學生分析史料圖片、開展小組討論,聚焦自主思考、團隊合作與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
家校協(xié)同建立容錯心態(tài)
教材變革的最終目標是提升教育質量,但短期內可能出現(xiàn)教師焦慮、學生適應緩慢等問題。方迎老師強調,學校與家長需共同建立“容錯心態(tài)”,避免因追求短期成績而偏離改革初衷。
學校層面,要給予教師充分的探索空間:認識到新教材改革是長期過程,考核評價不再過分關注短期教學成績,而是重視教師在改革中的努力與創(chuàng)新;對教師出現(xiàn)的教學失誤或效果不佳情況,以指導幫助為主,組織反思研討、共尋改進方法,讓教師無顧慮地投身實踐。
家長層面,則需理解學生適應新教材需要時間,不因短期成績波動而焦慮。方迎老師認為,家長要看到孩子的成長;學校可通過家長會、家長課堂等形式,向家長傳遞新教材理念與優(yōu)勢,推動家校配合,共同助力學生成長。
教學方式革新離不開評價體系升級,只有實現(xiàn)“教學評一致性”,新教材的育人理念才能真正落地。方迎老師介紹,山東師范大學附屬小學一、二年級推行“樂考”,以游戲闖關形式取代傳統(tǒng)紙筆測試,讓低年級學生在輕松氛圍中完成能力檢測;三至六年級則調整考試方式,題目更側重綜合素養(yǎng)考察,新增口語測試、實踐探究報告等內容。
山東省濟南第一中學的歷史學科也構建了多元評價體系:除課堂表現(xiàn)觀察外,布置歷史小論文、思維導圖繪制、歷史視頻制作等多樣化作業(yè),還通過學科活動進行綜合評價。
教材之變,是育人理念與時代脈搏的同頻共振——它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塑造健全人格的藍圖。這場變革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智慧探索,也需要全社會的包容與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