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shù)貢r間9月25日,紐約街頭出現(xiàn)了不同尋常的一幕:韓國總統(tǒng)李在明被當?shù)鼐綌r下,只為給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的車隊讓道。這已是短短四天內第三位遭遇此類待遇的外國元首。
事件的脈絡清晰得像劇本編排。9月22日,馬克龍剛從酒店出發(fā)前往聯(lián)合國總部,就被突然攔下。這位以浪漫幽默著稱的總統(tǒng)沒當場發(fā)作,反而掏出手機直接打給特朗普吐槽:“你猜怎么著?我正站在大街上等你車隊過呢”。第二天,埃爾多安的車隊在去外交活動的路上遭遇同樣待遇,保鏢迅速圍成人墻護著他,鏡頭里的土耳其總統(tǒng)雙手插兜、眉頭緊鎖,滿臉寫著不悅,足足等了三分鐘才重新上車。到了24日,李在明的遭遇更顯窘迫:從聯(lián)合國總部出來被攔后,工作人員多次交涉無果,最終只能放棄乘車,在隨行人員陪同下步行離開。
三位總統(tǒng)的反應堪稱“外交情緒圖鑒”,藏著各自與美國的關系密碼。馬克龍的電話吐槽帶著法式迂回,既表達了不滿又沒撕破臉——畢竟法美雖在巴勒斯坦建國等問題上有分歧,卻還得維持盟友體面。埃爾多安的“黑臉”則符合他強硬的風格,土耳其與美國在敘利亞問題上早有博弈,這種公開場合的怠慢自然難以忍受。最顯被動的是李在明,韓國在國防、經(jīng)濟上對美國依賴極深,即便遭遇尷尬也只能“禮貌等候”,步行離場更像是一種無奈的妥協(xié)。
這接連發(fā)生的攔截絕非“安保意外”,而是美國交通管控中“美國優(yōu)先”原則的直白體現(xiàn)。按照外交慣例,外國元首訪美行程會提前協(xié)調,可特朗普的車隊硬是打破了默契——這支能封鎖紐約一半道路的龐大車隊,享有絕對通行特權。美國警方給出的“正常安保流程”說辭站不住腳,畢竟三天內精準攔截三位外國元首,更像是刻意彰顯優(yōu)先級的表演。
更深層的原因藏在國際政治的權力邏輯里。聯(lián)合國大會本是各國平等對話的舞臺,但紐約街頭的“讓路鏈”卻劃出了清晰的等級:特朗普車隊優(yōu)先于所有外國領導人,主權國家元首又優(yōu)先于國際組織負責人——北約秘書長呂特隨后也被埃爾多安的車隊攔下,甚至只能在等待時吃東西緩解尷尬。這種街頭等級制,本質上是美國霸權心態(tài)的延伸:在自家地盤上,必須凸顯“我說了算”的權威。
更耐人尋味的是時機巧合。馬克龍被攔前,剛帶頭承認巴勒斯坦國,與特朗普偏袒以色列的立場針鋒相對;而李在明正面臨美國強索3500億美元投資的壓力。此時用交通特權“敲打”,難免讓人聯(lián)想是施壓手段。
紐約街頭的空蕩馬路,比聯(lián)合國的演講更能說明問題。當一國的交通管控淪為彰顯特權的工具,當外交禮儀讓位于“美國優(yōu)先”的執(zhí)念,所謂的盟友關系不過是需要時拿來用、不順時踩一腳的存在。三位總統(tǒng)的無奈等候,早已把答案寫在了街頭的風里:霸權之下,何來平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