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池里軍 通訊員 盧美心
9月27日下午,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鄭州市律師協會和中國人民大學河南校友會共同承辦的“陜公大學堂”2025年河南第三期公益講座在鄭州市圖書館一樓多功能廳舉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證據學教研室主任,中國人民大學物證技術鑒定中心主任李學軍教授主講,中國人民大學河南校友和來自法律界的專業(yè)人士參加活動。講座由中國人民大學河南校友會執(zhí)行會長、鄭州市律師協會會長趙虎林主持。
中國人民大學河南校友會榮譽會長王群
為李學軍教授頒發(fā)“主講人”證書
陜公大學堂 · 河南場
李學軍教授從多維度系統(tǒng)解析了鑒定意見的專家依賴問題。在鑒定啟動環(huán)節(jié),她深入闡述了“專門性問題由具有專門知識的人來解決”這一基本原則的法理基礎,指出這是由“術業(yè)專攻”的客觀規(guī)律所決定的。在鑒定意見生成過程中,她詳細分析了主體資質、操作方法、程序規(guī)范等關鍵要素的影響,強調“鑒定意見即專家意見,永遠不可能唯一化”的本質特征。在審查判斷階段,她重點論述了要注重鑒定意見的可靠性,避免僅進行形式審查的重要性。
講座還圍繞律師實務中的重點難點展開深入討論。李學軍教授通過念斌案等典型案例,生動闡釋了質證參與范圍的界定、檢驗鑒定記錄的出示規(guī)則、鑒定方法的公開要求,以及非標準方法在鑒定中的應用等實務問題。她特別指出,在司法實踐中存在著“隔行如隔山”的現實情況,認證主體往往面臨著“不可承受之重”。
在互動環(huán)節(jié),聽眾就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鑒定意見審查難題與李教授進行了深入交流。大家普遍認為,本次講座不僅深化了對鑒定意見本質特征的理解,更為提升專業(yè)審查能力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思路和方法。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落幕,與會者紛紛表示期待今后能舉辦更多此類高質量的學術活動。
部分聽眾合影留念
中國人民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guī)大學,前身是1937年誕生于抗日戰(zhàn)爭烽火中的陜北公學。為更好地凝練紅色精神譜系、傳承紅色基因、服務地方發(fā)展,中國人民大學以“陜北公學”為名,于2023年創(chuàng)辦全國性群眾宣傳教育品牌“陜公大學堂”系列公益講座。截至本月,“陜公大學堂”在包括鄭州在內的全國32個省市地區(qū)舉辦了8期,人大專家學者奔赴全國各地,將“理論大餐”送上門,讓大江南北的人民一同領略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成果的深刻內涵與磅礴力量。2023年12月,中國人民大學“陜公大學堂”榮獲2023年度首都教育系統(tǒng)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優(yōu)秀案例。
編輯:張鄧乾
二審:白 松
三審:池里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