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樹下
心育繁花
研支團手記(一)
初見:播撒山坳里的教育火種
八月初到珙縣,熱浪裹挾著煤灰味黏在皮膚上。杉木樹中學就嵌在這片川南丘陵的褶皺里,它隱匿于連綿青山的懷抱之中,校園雖沒有都市學府的恢宏大氣,卻似一顆鑲嵌在山間的明珠,散發(fā)著質(zhì)樸而迷人的光芒。因持續(xù)40℃高溫,開學推遲了整整一周。直到教師節(jié)那天,我才真正見到全部的孩子——他們從盤山道的各個岔口涌來,短袖被汗水洇成深色,像一群遷徙的幼鳥終于落進巢穴。
這里的氣候總愛走極端。冬天陰冷得能擰出水,此刻三月天卻又忽晴忽陰。好在開學第一課的天氣出奇的晴朗,我們的教育之旅便從這片土地上啟程。當我懷揣著熾熱夢想與幾分忐忑初次登上講臺,那一雙雙如星辰般閃爍著好奇與渴望的眼睛,瞬間驅(qū)散了我心底的緊張與陰霾。
我?guī)ьI(lǐng)著學生們走進生物學的奇妙殿堂。從微觀世界里那宛如精巧機器的細胞,到廣袤森林中宛如精靈般的萬千生物,我努力用生動的語言描繪著生命的多彩畫卷。學生們?nèi)褙炞?,時不時拋出一些天真而又充滿童趣的問題,我耐心地解答著。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教師這份職業(yè),是用愛與知識編織希望的神圣使命。
成長:藍黃校服在黛青山色中的躍動
在彌漫著求知氣息的校園里,一節(jié)關(guān)于花的結(jié)構(gòu)的生物課即將拉開帷幕。我精心準備了許久,手中緊握著那枝嬌艷欲滴的百合花,邁著輕快的步伐踏入教室,一瞬間,原本還略顯嘈雜的教室瞬間被按下了靜音鍵,孩子們的目光齊刷刷地聚焦在我手中那束百合花上,他們的眼中剎那間綻放出興奮的光芒。
緊接著,一聲清脆而歡快的呼喊打破了短暫的寂靜:“我們又幸福了,老師!”這稚嫩的聲音和純真的眼神,讓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對課堂的熱愛。我知道,這節(jié)課不僅僅是傳授花的結(jié)構(gòu)知識,更是一次與孩子們共同探索自然之美、感受生命奇跡的奇妙旅程。
開學后不久,學校組織了一次勞動技能大賽,其中一項是整理行李箱。孩子們把從家里帶來的衣服、書本、洗漱用品一股腦兒倒在桌上,再按照要求分類整理。
嚴旭騰笨拙地疊著一件皺巴巴的襯衫,嘴里嘟囔著:“我在家都是直接塞柜子里的……”旁邊的熊超平倒是手腳麻利,三兩下就把衣服卷成整齊的小卷,還得意地沖我眨眨眼:“老師,我在家經(jīng)常自己收拾!”后來才知道,他父母常年在外,早就學會了自己照顧自己。看著他們專注的樣子,我突然意識到,課堂外的這些瑣碎細節(jié),或許才是他們真正學會獨立的地方。
元旦前,各班都在緊張排練節(jié)目。十三班的孩子選了幾首流行歌,每天放學后留在教室練習。起初唱得七零八落,李燁的破音總能惹得全班大笑。但沒人放棄,他們甚至自發(fā)組織加練,把歌詞抄在本子上,標滿拼音和記號。
演出那天,他們穿著借來的服裝,站在講臺上。音樂響起時,黃鑫潤緊張得忘了動作,愣在原地,直到旁邊的同學悄悄拽了拽她的袖子。后半段,他們越唱越放松,最后甚至加了自己編的舞蹈動作——雖然不太整齊,但臺下的掌聲格外熱烈。下臺后,他們興奮地拉住我:“老師,我們沒唱錯詞!”他們的臉紅撲撲的,眼睛亮得像是盛滿了星星。那一刻,我忽然覺得,比起考試分數(shù),這份全力以赴的勁頭更加珍貴。
蛻變:從知識迷霧到心靈暖陽
我時常望著那斑駁的黑板,內(nèi)心泛起層層漣漪,我不禁試問自己:在這方小小的教室里,我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大學時,我習慣在教材里尋找標準答案。可如今,站在鄉(xiāng)村學校的講臺上,我發(fā)現(xiàn)大學所學的理論需要與這里的實際相結(jié)合才能煥發(fā)生機。教案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需要根據(jù)學生們的反應靈活調(diào)整,就像一位園丁,需要為不同的植物尋找最適宜的培育方法。當課本里的知識已不足以覆蓋生物學科的廣袤天地時,我們必須要勇敢地做出進一步探索。
我?guī)е吣昙壢齻€教學班,起初,我們之間仿佛隔著一層無形的玻璃,彼此看得見,卻難以觸及。課堂上,我的熱情講解常常換來的是迷茫的眼神;互動環(huán)節(jié),氣氛總是略顯沉悶??晌覜]有放棄,就像執(zhí)著的拓荒者,不斷嘗試著各種方法。慢慢地,那層玻璃開始出現(xiàn)裂痕,直至完全破碎。如今,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我們便能心有靈犀,課堂也變成了知識與思想碰撞的樂園。
最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月考成績單上那個突兀的60分——那個總在班級最后一排默默無聞的男孩,那個被所有學科課代表拉入“幫扶名單”的男孩,竟在七科均分不到30的情況下,答出了及格試卷。發(fā)卷時,他的雙手微微顫抖,而我的喉嚨也一陣發(fā)緊,仿佛親眼見證了一顆種子在石縫中頑強發(fā)芽。這一刻,我真切地體會到,哪怕是最微小的鼓勵,對孩子們的成長也能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
而在德育處整理違紀檔案時,那些反復出現(xiàn)的名字漸漸連成一個個令人心酸的故事。其中,打架斗毆的記錄格外刺眼。那些年輕氣盛的孩子,在沖動的驅(qū)使下,用暴力來宣泄著內(nèi)心的情緒。深入了解后,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驚人的共性——他們大多來自留守家庭。這些孩子如同生長在石縫中的幼苗,雖然環(huán)境艱辛,缺乏充足的呵護,卻依然頑強地向著陽光生長。他們的叛逆,更像是渴望被看見、被理解的一種呼喊。我們無法替代父母的陪伴,但可以用足夠的耐心與關(guān)愛,為他們撐起一片晴空。
我不禁陷入了沉思:當我們用標尺去衡量他們時,他們的純真與困境,又何嘗不是在啟迪我們重新審視教育的初心?我們總是習慣用成績和紀律來衡量一個學生的好壞,卻忽略了他們內(nèi)心深處的需求。這些孩子的本質(zhì)并不壞,只是在成長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我們作為教育者,深知簡單的評判遠遠不夠,更需要的是走入他們的內(nèi)心,給予理解、關(guān)愛和正向的引導。也許我們無法改變他們的家庭環(huán)境,但如果愿意持續(xù)用愛去澆灌這些堅韌的生命,我相信他們終有一天會在屬于自己的季節(jié)里,綻放出獨特的光彩。
前行:杉木樹年輪下刻寫的教育繁花
清晨的玻璃窗上勾勒出模糊的巴蜀地圖,像極了這些少年成長中蜿蜒交錯的脈絡。這是我在杉木樹中學的第七個月,在課堂上,我教他們認識細胞和生態(tài)系統(tǒng);而在課堂外,他們教會我——成長的方式有千萬種,有的在試卷上,有的在行囊里,有的在跑道上,有的在五音不全的歌聲中。
或許教育最動人的部分,從來不止于知識本身,而是看著他們一點點找到自己的光。傳道,授業(yè),解惑。這份教師的神圣使命,在新時代的浪潮中,顯得更加沉重而光榮。
我們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靈魂的工程師。同時,身為一名西部計劃志愿者,在珙縣支教實踐的過程中,我深刻明白,鄉(xiāng)村振興的關(guān)鍵在于“人”。當我們俯身傾聽這些留守少年的聲音時,他們的孤獨、渴望與堅韌,同樣在滋養(yǎng)著教育者的靈魂。就像杉木樹深扎巖層的根系與校園邊新綻放的朵朵繁花,在年復一年的枯榮中,共同編織著生命的經(jīng)緯。
作者:西南財經(jīng)大學第26屆研究生支教團珙縣分團
李怡霏
編 輯|宜青
一審一校|陳亞蘭
二審二校|徐 昀
三審三校|王德新
來源|珙縣共青團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