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蝶亞科—刺脛弄蝶族(下):稻弄蝶
10.稻弄蝶屬
稻弄蝶屬(學(xué)名:Parnara)是弄蝶亞科刺脛弄蝶族里的一個屬。共有10個物種,廣泛分布于舊大陸的潮濕地區(qū)。中國分布5種。幼蟲的寄主為水稻、玉米和甘蔗等農(nóng)作物,亦因此被視作害蟲。
(1)外型 ①成蟲
翅膀黑褐色,前翅有白色透明斑,Cu2室無淡色斑。前翅中室在Cu1脈基部向下彎曲,Cu2脈基部接近中室端部,遠距翅的基部,中室有中小脈及其下支。觸角長為前翅前緣長的五分之二。中足脛節(jié)光滑。
雄外生殖器背兜的后緣生出帶檐狀的突起,鉤形突近端部有冠狀或分叉的側(cè)突起。囊形突細(xì)長。抱器瓣狹長,背緣平直,抱器端二瓣型,端瓣向上彎曲,包住背瓣,端有細(xì)齒。
②幼期
卵呈半球形,散產(chǎn)。幼蟲頭部正面觀橢圓形,兩側(cè)近平行,頂端凹陷淺。蛹型狹長,圓筒形,頭頂平而無尖突,或有尖突。
(2)寄主
幼蟲時期的寄主植物包括:
單子葉植物禾本科:稻屬(水稻)、高粱屬、玉蜀黍?qū)伲ㄓ衩祝⑿←湆?、菰屬、假稻屬、蘆葦屬、狗尾草屬、稗屬、穇屬、甘蔗屬(秀貴甘蔗)、大麥屬、白茅屬、雀稗屬、芒屬、筱竹屬、剛竹屬、簕竹屬。
單子葉植物天南星科:芋。
雙子葉植物十字花科:蕓苔屬。
(3)直紋稻弄蝶
直紋稻弄蝶(學(xué)名:Parnara guttata)是稻弄蝶屬下的弄蝶。
①形態(tài)特征
成蟲體長17—19mm,翅展28—40mm,體和翅黑褐色,頭胸部比腹部寬,略帶綠色。前翅具7—8個半透明白斑排成半環(huán)狀,下邊一個大。后翅中間具4個白色透明斑,呈直線或近直線排列。翅反面色淺,斑紋與正面相同。卵褐色,半球形,直徑0.9mm,初灰綠色,后具玫瑰紅斑,頂花冠具8—12瓣。末齡幼蟲體長27—28mm,頭淺棕黃色,頭部正面中央有“山”形褐紋,體黃綠色,背線深綠色,臀板褐色。蛹淡黃色,長22—25mm,近圓筒形,頭平尾尖。
②習(xí)性
寄主:水稻、茭白、玉米、高粱、大麥、谷子、竹子、蘆葦、白蠟、稗、狗尾草等。
③分布
分布于四川, 福建, 廣東, 湖南, 浙江, 貴州, 陜西, 河南, 江西, 臺灣, 山東, 安徽, 廣西, 河北, 湖北, 黑龍江, 甘肅, 寧夏, 云南, 江蘇。
11.谷弄蝶屬
谷弄蝶屬(學(xué)名:Pelopidas)又名谷弄蝶屬,是弄蝶亞科刺脛弄蝶族里的一個屬。共有11個物種,廣泛分布于舊大陸的熱帶地區(qū),包括非洲至澳洲及所羅門群島一帶。中國分布8種。
(1)型態(tài)
成蝶中型,翅膀黑褐色。前翅頂角與后翅臀角突出。觸角短,約為前翅前緣長的二分之一。中足脛節(jié)腹面有刺。前翅中室、Cu1室到m2室、r3-r5室常有透明斑。有些種類前翅正面有性標(biāo)。后翅反面中室有1小白斑。雄外生殖器鉤形突的基部有1對生有剛毛的耳狀突起。
(2)寄主
禾本科:稻屬、高粱屬、玉蜀黍?qū)佟⑷赴迣佟Ⅷ喿觳輰?、芒屬、狼尾草屬、香茅屬、蘆葦屬、稗屬、粽葉蘆屬。
(3)隱紋谷弄蝶
隱紋谷弄蝶(學(xué)名:Pelopidas mathias)是谷弄蝶屬下的弄蝶。雄性隱紋谷弄蝶的頂面呈橄欖褐色,而雌蝶的下身較淡色。雄蝶前翅膀有兩個黃色半透明的小點,在近頂端有三個斜排的斑點,且有深色的條紋,雌蝶的有五個斑點。雄蝶后翅膀有一或兩個較淡色的斑點,雌蝶的則有畏四或五個。它們的斑紋較疏離,展開翅膀闊約1.6吋。
①形態(tài)特征
成蟲體長17~19mm,翅黑褐色,披有黃綠色鱗片,前翅上有8個半透明的白斑,排成不整齊環(huán)狀;雄性有1條灰色斜走線狀性標(biāo),即香鱗區(qū);后翅黑灰赭色,無斑紋,前翅里面斑紋似翅表;后翅亞外緣中室外具5個小白點,中室內(nèi)也有1小白點。卵半圓形,近卵基有5~6層矸形網(wǎng)紋,余為5、6角形網(wǎng)紋。幼蟲淡綠色,單眼位顱面紅“八”形紋之內(nèi)方。蛹淺綠色,頭頂尖錐長于2mm,喙之游離段長6mm以內(nèi)。
②生物學(xué)規(guī)律
浙江年生3代,以幼蟲于雜草中越冬,翌年6月間幼蟲化蛹羽化,各代發(fā)生期為7月上旬、8月上旬、9月下旬;江西6月上旬第一代幼蟲始見,6月中旬化蛹,6月下旬羽化,把卵散產(chǎn)在葉面上,卵期4~5天,幼蟲3齡前在葉尖將葉緣向內(nèi)縱卷,吐絲綴苞,4、5齡后離苞棲息在葉面上取食,幼蟲期21~28天,老熟后,吐一白細(xì)絲系繞胸部,脫皮化蛹,白細(xì)絲繼續(xù)系在胸腹交界處,尾部粘在葉面或葉鞘上,蛹?xì)v期10~15天。
③地理分布
分布遼寧、北京、陜西、河南、山東、湖北、江西、福建、甘肅、浙江、廣東、云南、貴州、四川、海南、臺灣等地。
12.孔弄蝶屬
孔弄蝶屬(學(xué)名:Polytremis)是弄蝶亞科刺脛弄蝶族里的一個屬。共有3個物種,分部于東洋界。大部分曾歸入此屬的物種因著不同的種系演化背景今分類至Zinaida及Zenonoida兩個屬。
(1)種系發(fā)生
此屬曾包含了近20個物種,直至更新的分子系統(tǒng)發(fā)生學(xué)研究發(fā)現(xiàn)這個屬級分類是多系群,所以除了此屬以外成立了兩個單系群的屬級分類——Zinaida及Zenonoida——以確定孔弄蝶屬成為有效的單系分類。孔弄蝶屬今發(fā)現(xiàn)為吉弄蝶屬和秈弄蝶屬之同共演化支的姐妹群,而原來視作孔弄蝶的Zenonoida是齊諾弄蝶屬的姐妹群,Zinaida則是她們共同演化支的姐妹群。
(2)黃紋孔弄蝶
黃紋孔弄蝶(學(xué)名:Polytremis lubricans)又名黃紋褐弄蝶及滑弄蝶,是屬于弄蝶科的一種蝴蝶,是孔弄蝶屬的一種,也是其模式種。廣泛分布于東洋界,模式產(chǎn)地為爪哇島。生境為底至中海拔地區(qū)(0-2000米)的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風(fēng)林和海岸林。蝴蝶翅膀黃褐色,配有黃白色斑紋。幼蟲以禾本科植物作寄主。
①形態(tài)
軀體背側(cè)黃褐色,腹側(cè)黃白色至淺黃褐色。展翅寬 30-40 毫米。雌雄斑紋相似,除了雌蝶翅幅較寬以外,其余特征十分相似。
前翅翅形為鈍角三角形,外緣圓弧形,翅頂尖。中室端有兩枚明顯半透明黃白斑;M2、M3及CuA1室各有一明顯半透明黃白斑,排列成一直線,CuA1斑特別狹長;CuA2室內(nèi)有一黃白斑。R3至R5室亦各有一半透明白色斑點。
后翅形近扇形,臀區(qū)突出不明顯。翅背面底色暗褐色后翅有四枚交錯排列之黃白斑,其中之M2斑格外細(xì)長。翅腹面底色黃褐色,黃白色斑紋類似翅背面。翅面黃白斑大小、形態(tài)變化較大。翅緣毛淺褐色混暗褐色。
②習(xí)性
一年多代。幼蟲的寄主為禾本科中的莠竹屬、白茅屬和芒屬(中國芒及五節(jié)芒)植物,取食部位為葉片;又會作筒狀巢,化蛹于葉背。成蝶活躍于春夏秋天,活潑敏捷,低飛,有訪花和吸水習(xí)性,愛停棲于空曠的灌叢和草叢。
③分布
中國(廣東、云南、海南、江西、福建、湖南、貴州、香港)、臺灣、印度、錫金、緬甸、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13.擬秈弄蝶屬
擬秈弄蝶屬(學(xué)名:Pseudoborbo)是弄蝶亞科刺脛弄蝶族里的一個屬。
擬秈弄蝶(學(xué)名:Pseudoborbo bevani)又名假禾弄蝶、小紋褐弄蝶、假秈挵蝶、擬秈弄蝶、偽禾弄蝶,是屬于弄蝶亞科刺脛弄蝶族的一種蝴蝶。是擬秈弄蝶屬(學(xué)名:Pseudoborbo)的唯一一種,是一個單型分類。分布于東洋界至澳新界,模式產(chǎn)地為緬甸毛淡棉。幼蟲的寄主為農(nóng)作物,亦因此被視作害蟲。
(1)種系發(fā)生
擬秈弄蝶屬曾是個有爭議性的分類,有學(xué)者承認(rèn)此屬,否認(rèn)的則歸之入秈弄蝶屬作為異名,但更新的研究發(fā)現(xiàn)她們是兩個不同的演化支,不能以多系群建立有效的分類,而且形態(tài)學(xué)上亦有不同之處,因此擬秈弄蝶被視為獨立一屬。
(2)型態(tài) ①翅膀
雄蝶前翅長13.5-17.0毫米,前翅翅型近鈍角三角形,外緣近頂角處微突出;后翅型近等邊三角形,臀角處突出不很明顯。翅正面底色褐色,反面底色偏黃褐色。兩翅斑紋多變,半透明小白斑斑紋非常細(xì)小。兩翅緣毛為淡褐色。前翅正面亞頂角區(qū)R3-R5室斑各具1個點狀小斑;中域通常僅有M3和Cu1室兩個小斑,極少數(shù)個體M1和M2室也具小斑;僅有1個上中室斑或者無;Cu2室中域通常無斑,偶爾會具1個點狀小斑。前翅反面斑紋同正面。后翅正面無斑。后翅反面Rs、 M3及Cu1室各具1個小斑,并呈圓弧狀排列,偶爾M2和M1室也會有1個點狀斑,有些個體后翅反面完全無斑。
雌蝶體型較大,前翅長度同雄蝶,翅型較雄蝶圓,顏色略淺,前翅顏色較均勻,白斑較多,兩性翅膀斑紋相似。
②外生殖器
雄外生殖器背兜背部無突起;鉤形突基本與背兜等長,末端不二分,基部具向上的角狀突起;囊形突較短,末端收縮變細(xì);抱器端粗大,外緣上半部具鋸齒狀突起,端部向內(nèi)側(cè)突出;陽莖長而較直,超過2倍抱器的長度,內(nèi)具長條形的角狀突;陽莖末端左側(cè)具細(xì)長的指狀突起,右側(cè)陽莖端膜上具1個細(xì)長的骨質(zhì)化指狀突起。
雌外生殖器的前陰片和后陰片骨質(zhì)化不明顯;囊導(dǎo)管長且骨質(zhì)化強烈,中部具折痕,交配囊體圓球形。
(2)分布
巴基斯坦(穆里)、印度(南部地區(qū)、中央邦姆霍沃兵站、勒克瑙、孟買、加爾各答、阿薩姆邦)、緬甸、中國(浙江、福建、河南、海南、香港、云南、四川、江西、貴州、陜西、臺灣)、泰國南部地區(qū)、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澳洲等。
14.齊諾弄蝶屬
齊諾弄蝶屬(學(xué)名:Zenonia)是弄蝶亞科刺脛弄蝶族里的一個屬。共有3個物種,廣泛分布于非洲。
15.異諾弄蝶屬
異諾弄蝶屬(學(xué)名:Zenonoida)是弄蝶亞科刺脛弄蝶族里的一個屬,共有5個物種,分布于東洋界。中國分布2種。物種曾經(jīng)都?xì)w入孔弄蝶屬。
(1)語源
屬名源于齊諾弄蝶屬的學(xué)名「Zenonia」,因為這個新的屬級分類與該屬的雄性外生殖器特別相似。
(2)種系發(fā)生
此屬的物種原來被歸入孔弄蝶屬,然而更新的研究發(fā)現(xiàn)該分類是多系群,其中這個單系群的演化支今視作獨立一個屬級分類。此屬的物種形態(tài)又與齊諾弄蝶屬物種相似,亦是她的姐妹群。她們的共同演化支是另一個由孔弄蝶屬分拆出的屬Zinaida的姐妹群。
(3)碎紋孔弄蝶
碎紋孔弄蝶(學(xué)名:Zenonoida eltola)也稱、臺灣孔弄蝶、達邦褐弄蝶、大吉嶺褐挵蝶。曾歸入孔弄蝶屬,今為Zenonoida的一種蝴蝶。
①生態(tài)習(xí)性
本種幼蟲以禾本科求米草、蘆竹、竹葉草為食,一年多世代。
②分布
本種分布于中國華東、喜馬拉雅、中南半島等地區(qū)。臺灣本島有特有亞種分布,棲息于本島中低海拔地區(qū)潮濕、有遮蔭的常綠闊葉林,其亞種名 tappana系指阿里山達邦地區(qū)。
16.禪弄蝶屬
禪弄蝶屬(學(xué)名:Zinaida)是弄蝶亞科刺脛弄蝶族里的一個屬,曾長期被視為孔弄蝶屬的異名,物種分布于亞洲東部的俄羅斯遠東、朝鮮半島、日本、中國。
(1)種系發(fā)生
禪弄蝶屬是由英國昆蟲學(xué)家威廉·伊凡斯于1937年命名,但他后來將本屬當(dāng)作孔弄蝶屬的異名,學(xué)界也長期沿用如此歸類。直至2010年代,分子系統(tǒng)發(fā)生學(xué)研究顯示該分類是多系群,其中這個單系群的演化支今視作獨立一個屬級分類。并發(fā)現(xiàn)比起孔弄蝶屬,此屬與齊諾弄蝶屬和異諾弄蝶屬有更密切的親緣關(guān)系。
(2)綠禪弄蝶
綠禪弄蝶,又名青帶紫斑蝶,是屬于蛺蝶科的一種昆蟲。它們主要生活在亞洲南部和東南部地區(qū),包括印度、尼泊爾、緬甸、泰國、菲律賓等地。該種蝴蝶的體型較小,展翅時最大不過3.5厘米左右。身體呈黑色,翅膀上有白色和紫色斑點,非常美麗。
綠禪弄蝶屬于夜行性昆蟲,在日落后開始活動。它們常常在燈光下飛舞,因此經(jīng)常被人類發(fā)現(xiàn)并喜歡觀賞。由于其外形美麗而且數(shù)量較多,所以很受人們的歡迎。
①生態(tài)特點
綠禪弄蝶主要棲息在森林、草原和山地等環(huán)境中。它們是一種多食性昆蟲,在幼蟲階段會吃極多種植物葉子作為食物,并且很喜歡吃茶樹葉。成蟲期間則主要以花蜜為食,特別是喜歡吸食鬼蝠花的花蜜。
綠禪弄蝶在繁殖方面也有其特點。它們通常在晚上會在樹干或者地面上尋找適合產(chǎn)卵的地方。母蝴蝶會把卵放在植物葉子上,然后離開。幼蟲孵化出來后會開始吃掉周圍的葉子,并不停地?fù)Q皮,直到長成成蟲。
②保護現(xiàn)狀
由于近年來人類活動不斷擴大化,這種美麗的昆蟲也受到了威脅。森林被開發(fā)和砍伐、草原被過度放牧等都會對它們的生存造成影響。
為了保護這種珍貴的昆蟲資源,許多國家已經(jīng)制定了相關(guān)法律法規(guī),在野外捕捉和交易這種昆蟲都是違法行為。此外,一些自然保護區(qū)也開始設(shè)立專門的綠禪弄蝶保護區(qū),以便保護這種昆蟲的棲息地和食物資源。
綠禪弄蝶是一種非常美麗的昆蟲,也是一個重要的生態(tài)環(huán)節(jié)。我們應(yīng)該共同努力,保護這種珍貴的生物資源,讓它們在自然界中繼續(xù)繁衍生息。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