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博古知今工作室】
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居民來說,每周一次“趕巴扎”的日子,都像一個盛大的節(jié)日,父輩們梳妝打扮一番,趕著毛驢車或馬車早早出發(fā)。維吾爾族老鄉(xiāng)的肩上搭著一條彩云般艷麗的褡褳,里面可能裝著剛從樹上摘下的棗、藤上結的葡萄,去巴扎逛一逛,就能從別人的褡褳里換回自家需要的米馕水果,還能買回各種好看的衣服、新奇的玩具,甚至還能現(xiàn)場理個發(fā)、吃個小吃、看樂舞表演。所有你以為消失了的行當、不會同時出現(xiàn)在一個地方的東西,都能匯聚在這神奇的大巴扎上。
巴扎上的樂器店。來源/紀錄片《巴扎》截圖
巴扎在哪里?它對于新疆有多重要?其實,“巴扎”(Bazaar)就是新疆人口中的集市,是對城鄉(xiāng)商業(yè)街道和集市的統(tǒng)稱。但趕巴扎對于新疆人的意義,與國內其他城市的趕集完全不同。巴扎不僅僅是水果、蔬菜和其他商品的交易場所,更是新疆社會生活的中心,它如同一個個細胞,維系著生命的延續(xù),也演繹出千姿百態(tài)的民俗人文。
地處絲綢之路中段的新疆,歷史上曾是中西商業(yè)貿易的中轉站,每一片被沙漠戈壁環(huán)繞的綠洲,都是古絲綢之路商貿活動的活躍之處。堅固的長城、延伸的烽堠護衛(wèi)著年輕的絲綢之路。馬隊和駱駝馱著中國的絲綢,走向中亞和西方。自信的漢朝敞開大門,迎接各國的使者、商人。新疆的居民就是熏陶在這樣的氛圍下成長的,看似生存于干涸、荒涼的沙海綠洲,但他們從不缺乏與外界的溝通。
新疆地域遼闊,中部的天山把新疆分為南疆和北疆兩個自然條件有明顯差異的部分。北疆為溫帶大陸性干旱、半干旱氣候,屬于游牧文明;南疆為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屬于綠洲文明。
在一個特定的圈子里進行經(jīng)濟和社會活動,是綠洲文明的典型特征?;臎?、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和相對落后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使傳統(tǒng)的新疆形成一種相對封閉的以家庭農業(yè)和家庭手工業(yè)為主的農耕社會。綠洲農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手工業(yè)的分工和專業(yè)化,給新疆人提供了種類繁多的可供交換的商品。于是,物資交換場所——巴扎,以綠洲為中心,在新疆各地誕生了。一般以七日為期,定期開放。
巴扎的牛羊市場。來源/紀錄片《巴扎》截圖
“巴扎”原是波斯語詞匯,意為集市、市場。根據(jù)漢語的音譯,作巴扎、巴咱爾、巴札、巴札爾、把撒爾、把咱兒、八柵爾、把雜爾、八雜等。中世紀在穆斯林中流傳著一句話:“城市有兩個焦點,星期五的清真寺和巴扎?!笨梢娖涞匚恢匾?/p>
我們現(xiàn)在能夠查到的最早出現(xiàn)的“巴扎”一詞的維吾爾文獻,是成書于公元15世紀左右的、維漢文合璧的《高昌雜字》,在這本書的《地理門》中收有巴扎一詞,譯音作“把撒兒”。而漢文史料中首次準確記載巴扎,出現(xiàn)在元代劉郁的《西使記》。書中寫到,壬子歲(公元1252年),旭烈兀奉皇帝之命,統(tǒng)率軍隊西征,在路上看見回紇人在“巴咱爾”貿易的情形,百姓聚集,場面熱鬧,與中原地區(qū)民間過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農歷三月三”大致相同。
雖然史料可查的關于巴扎的記錄集中出現(xiàn)在元明時期,但這絕不意味著巴扎在元朝以后才出現(xiàn)。新疆的集市貿易早已有之,隨著漢代張騫出使西域而興起,《魏書》中就有寫“又貿遷起于上古,交易行于中世。漢與胡通,亦立關市”??上攵?,絲綢之路——這條連接東西方的交通大道橫貫了歐亞,而沿線的綠洲城鎮(zhèn)作為絲路貿易的中轉站和交易地,其中商業(yè)貿易的盛況必定不亞于現(xiàn)代。
新疆的維吾爾族,自古具有經(jīng)商天賦,有著重商、崇商、經(jīng)商的文化傳統(tǒng),成為絲綢之路上一支重要的商業(yè)民族。新疆各地的巴扎,就是維吾爾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經(jīng)濟文化形式,是他們長期從事商業(yè)貿易活動、展示維吾爾民風習俗的場所,也是各族人民貿易交往的重要場所。2000年前,他們就是這樣以物易物,面對東來西往的國際商幫??κ?、阿克蘇和哈密都是傳統(tǒng)的商業(yè)中心。這里平時有若干店鋪,供售日雜百貨,一到巴扎天,方圓幾十里的群眾紛紛前來“趕巴扎”。“無數(shù)鈴聲搖過磧,應馱白練到安息(今伊朗)”“商胡販客,日款于塞下”“不絕于時月”都描述了這種絲路商隊繁榮、艱苦的財富旅程。
巴扎上的牛羊買賣。來源/紀錄片《巴扎》截圖
巴扎的外觀如何呢?《新疆圖志》載:“市居者,門左右筑土為臺,旅陳估貨,謂之巴扎爾”,描寫得十分形象。明代陳誠、李暹所著的《西域番國志》所寫的哈烈(今阿富汗赫拉特)巴扎更是無比詳細,人們在街道左右上架蓬蓋,既能遮風避雨,又能遮陽去熱。晚清時期,英國駐喀什領事館外交官馬嘎特尼的夫人凱瑟琳在《外交官夫人回憶錄》記錄了喀什巴扎的真實場景:“街道兩旁布滿了陰暗的店鋪,在有些街段,人們把葦席搭在街道上空,形成涼棚遮擋陽光,這樣街道和店鋪就顯得更陰暗了。”古代的巴扎和今日新疆各地州的巴扎,在形貌上并無太大區(qū)別。
巴扎街道的涼棚攤位。供圖/紀錄片《巴扎》分集導演祁金丹
巴扎是各種農副產(chǎn)品、手工制品以及外來商品集中和交換的場所。到了巴扎天,除了職業(yè)的商人,很多維吾爾農民也會把自家的產(chǎn)品和物資拿到巴扎上用于出售。大型的巴扎有固定的商品交換場所,小型的巴扎則是“流動的集市”,它們猶如點點繁星,升起于綠洲之上。
新疆是絲綢之路上連通南北的通道,自古以來便是文化匯聚、力量角逐的重要舞臺。商品,在東來西往的人們及其文化中,發(fā)揮著重要的文化使者的功能,它既將多種外來文化元素帶入當?shù)?,同時也是多元文化實存的歷史見證。
巴扎作為新疆傳統(tǒng)的集市,是人們物質交換、社會交往、文化交融的主要場所,是一個開放的公共空間。在傳統(tǒng)巴扎中,農民是最主要的交易群體。每逢巴扎天,周邊的農民結伴而行,男女老少匯集于巴扎,在買賣之余了解時事,增加見聞,交換信息,加深交流,增進彼此的感情。
巴扎上切肉的攤主。來源/紀錄片《巴扎》截圖
隨著中原與西域諸地政治、經(jīng)濟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且有大量的外國商人出入于南疆的巴扎市集,清政府不得不加強對此地的管理。清乾隆二十四年設總理回疆事務參贊大臣,管理“南八城”,包括喀什噶爾、莎車縣、英吉沙爾、庫車、阿克蘇、烏什、喀喇沙爾、和闐。
乾嘉時期,內地商民也涌入新疆,給當?shù)匕驮⑷肓诵碌幕钴S因素。清代將領那彥寶、喀什噶爾參贊大臣富俊等人都曾在上奏嘉慶的折子中記錄到,當?shù)厣堂?、回民安居樂業(yè),來自內地的絲綢、茶葉及多種日用商品,改善和豐富了當?shù)馗髯迦嗣竦奈镔|生活,不論維吾爾族農牧民還是駐防官兵,都借此獲得生活必需的各種物資。
巴扎還吸引大量的外國客商紛至沓來。清末民初時期,大量的外國商人住在南疆的巴扎附近,有的靠給當?shù)厝朔刨J為生,有的靠在南疆巴扎上做生意為生。在阿克蘇、喀什等多地的巴扎上,英國、俄國、中亞一帶的商人收購當?shù)氐奈锂a(chǎn),遠銷海外,賺取高利。還有部分商人在當?shù)匦拗课?,成為南疆巴扎的固定交易主體,平日設攤經(jīng)營,販賣本國貨物,吸引逛巴扎的游客。當時的巴扎盛況,從清代典籍《欽定新疆識略》可見一斑:“八柵爾街長十里,每當會期,貨若云屯,人如蜂聚,奇珍異寶,往往有之,牲畜果品,尤不可枚舉。”
進入現(xiàn)代,新疆巴扎更成為世界各地背包客們旅游時的必經(jīng)之地。無論是艾提尕爾清真寺周邊的街道商鋪,還是我國西北地區(qū)最大的國際貿易市場——喀什東門大巴扎,都是最受游客歡迎的去處。艾得來斯綢、印花布、地毯、民族樂器等工藝品,巴旦木、無花果、小白杏、沙棘等風味瓜果,加上烤全羊、囊坑烤肉烤魚、燴菜等鮮美無比的風味佳肴,這些帶有濃郁新疆特色的商品,填滿八方來者的心間,看似“小”的特色,卻把新疆這顆“絲路明珠”帶入了世界的視野。
巴扎上的小販。來源/紀錄片《巴扎》截圖
2012年4月6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國際博覽中心展出了新疆畫家龍清廉的百米畫卷《和田一條街》,被稱為“新疆版清明上河圖”。在這幅長115米,高2.10米的畫卷中,畫家描摹了200多位接近真人大小的和田維吾爾人,他們攜家眷,帶家什,逛“巴扎”,趕集市,生動傳神地再現(xiàn)了南疆農村的田園時光。對于新疆人來說,在家鄉(xiāng)的生活,就是圍繞著巴扎所展開的一系列日常圖景。
確實,巴扎之于新疆,就如同胡同之于北京、弄堂之于上海、茶館之于成都一般,傳遞著關于新疆鄉(xiāng)村獨有的文化身份與靈魂地標。這樣迥異于內地的生活方式,是新疆綠洲生活所獨有的。
購物,是巴扎的核心內容,但并非全部。巴扎滿足了新疆人的吃穿用度,更實現(xiàn)了尋求精神放松愉悅、人際交流的訴求。在維吾爾族朋友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逛巴扎就是逛世界”。對于歷史上交通相對閉塞的新疆人而言,逛巴扎不僅可以買東西,還是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獲取最新信息的上佳渠道,在信息技術不太發(fā)達、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等通訊設施尚未普及的時候尤其突出。
巴扎集商品交換、社會交往、娛樂休閑、會親看友等活動于一身,以新鮮熱鬧的形式,帶給新疆人以最大程度的慰藉。巴扎那天,隨處可以看到的鄉(xiāng)村的公路上人流涌動,毛驢車、馬車、摩托車、三輪摩托車滿載著一家老小,一路歡歌笑語,洋溢著歡樂祥和的景象。
逛巴扎的孩子們。來源/紀錄片《巴扎》截圖
巴扎上的一系列文化活動,更成為傳承和發(fā)展民族文化的有效載體。在巴扎天,會有十二木卡姆彈奏、斗雞、麥西來甫、阿肯彈唱、史詩演唱、胡旋舞、現(xiàn)代舞、流行歌曲、達瓦孜表演等不同類型的歌舞表演,它們代表著綠洲的農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以及屯墾文化等不同文化類型,蘊含著各民族的風俗習慣、生產(chǎn)方式和價值取向,吸引著逛巴扎的人們駐足觀看參與,這為不同民族接觸和交往營造了輕松氛圍。
如今,從民主路到附近的小西門、大西門,直至人民路,烏魯木齊的商貿中心已經(jīng)十分現(xiàn)代化,和所有現(xiàn)代都市并無二致,但是傳統(tǒng)商業(yè)模式的巴扎仍然受到人們的歡迎,在烏魯木齊就有享譽海內外的國際大巴扎,有資料顯示其規(guī)模位居世界第一,是去新疆旅游必逛的景點之一。在南疆喀什、庫車和洛浦、沙雅等縣,維吾爾傳統(tǒng)的巴扎商業(yè)方式更是隨處可見:推車賣無花果的小販、延續(xù)千年現(xiàn)做現(xiàn)賣模式的土坑烤馕、賣手織羊毛毯的維吾爾老漢……
巴扎,是一片由河流的歡騰和沙漠的粗礪共同塑造的綠洲里,十里八鄉(xiāng)人們生活必備的市場,也是現(xiàn)代繁榮新疆與古老絲綢之路跨時空相互印證的文化遺存,更是書寫新疆人間煙火的情感家園。
編輯:周斌 詹茜卉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博古知今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fā)布及傳播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