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劉小順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前段時間我花3天時間逛貴陽,本以為會被黔靈山的獼猴、青巖古鎮(zhèn)的鹵豬腳圈粉,沒想到最后最難忘的,卻是市中心那座免費開放的甲秀樓。這座“爽爽的貴陽”最著名的古樓之一,沒有其他文物建筑的“疏離感”,反而像貴陽人的“老鄰居”——朱梁碧瓦映著南明河的波光,市民在樓下喝茶聊天,游客登樓俯瞰現(xiàn)代城景,古今交融的畫面,讓人剛離開就想再回來。
剛到貴陽的第一天,就被這里的氣候“寵壞了”。剛從悶熱的南方飛過來,下飛機那一刻竟覺得有些涼,趕緊把行李箱里的薄外套拿出來穿上。出租車師傅說:“咱貴陽全年平均氣溫15℃,夏天最高也就28℃,‘爽爽的貴陽’不是吹的,連空調(diào)都賣不動!” 后來在甲秀樓旁的南明河畔散步,發(fā)現(xiàn)連傍晚的風都帶著草木香,抬頭是透亮的藍天,突然懂了為什么有人說“貴陽是天然氧吧”。
第二天特意留了半天給甲秀樓,從地鐵2號線“陽明祠站”出來,跟著導航往南明河走,遠遠就看到一座紅柱碧瓦的閣樓立在河中央——那就是甲秀樓。走近了才發(fā)現(xiàn),景區(qū)入口處立著一座巨型牌坊,“城南勝景”四個大字蒼勁有力,旁邊的石碑上刻著甲秀樓的歷史,從明朝萬歷年間建樓,到清代多次重修,再到現(xiàn)在的宣統(tǒng)元年重建版本,幾百年的故事都藏在這方天地里。
穿過牌坊,腳下的石板路慢慢延伸到浮玉橋。這座七孔石橋像一條玉帶,把南明河兩岸連起來,橋上的涵碧亭小巧玲瓏,亭柱上刻著對聯(lián),“水從碧玉環(huán)中出,人在青蓮瓣里行”,站在亭里往下看,南明河的水清澈見底,偶爾有游船從橋下經(jīng)過,泛起的漣漪把甲秀樓的倒影晃得軟軟的。有老人坐在亭里的石凳上,手里拿著鳥籠,畫眉鳥的叫聲混著流水聲,格外愜意。
終于走到甲秀樓腳下,才看清它的模樣: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高22.9米,朱紅色的柱子上纏著翠綠的藤蔓,飛檐上掛著的銅鈴隨風輕響。最讓人驚喜的是,這么一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竟然免費開放——不用預約,不用掃碼,推開樓門就能進去。樓內(nèi)的每層都陳列著貴陽的老物件,有清代的瓷器、民國的照片,還有記載甲秀樓興衰的文獻,慢慢逛下來,像讀了一本濃縮的貴陽史。
登上三樓的觀景臺,才算真正看懂了甲秀樓的“妙”。往南看,是鱗次櫛比的現(xiàn)代高樓,玻璃幕墻在陽光下閃閃發(fā)亮;往北看,是青瓦白墻的老街區(qū),偶爾能看到屋頂上的太陽能板;往下看,南明河像一條碧綠的綢帶,浮玉橋上游人慢悠悠地走著,古今建筑在眼前交融,竟一點都不違和。有游客舉著相機拍照,嘴里念叨著:“沒想到在市中心能看到這么和諧的畫面,比單純看古建筑有意思多了!”
現(xiàn)在回想那3天的貴陽行,最難忘的不是美食,也不是美景,而是甲秀樓的 “包容”。它不像其他文物建筑那樣 “高高在上”,而是融入了貴陽人的日常生活,成了大家休閑、聊天、發(fā)呆的地方。這種“不把文物當展品,而是當朋友”的豁達態(tài)度,或許就是貴陽最動人的地方。
如果以后再去貴陽旅游,我一定還會去甲秀樓——早上看它在陽光下的古樸,傍晚看它在夕陽里的溫柔,晚上看它在燈光下的浪漫,再在旁邊的茶館喝杯茶,聽貴陽人講講這座樓的故事。畢竟,沒逛過甲秀樓,怎么能算真正來過貴陽呢?
那么,你去看過貴陽的甲秀樓嗎?有沒有在樓上看過南明河的風景?你覺得免費開放的文物建筑,是不是更有溫度?如果以后有機會再去貴陽,你還想不想來甲秀樓走走看看,感受一下這座“親民古樓”的魅力?歡迎在評論區(qū)分享你的想法!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態(tài)度的旅行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