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p>
今開設【典籍里的中國科技】欄目,旨在從簡牘中探尋中華民族的科學精神與創(chuàng)新基因,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厚植歷史底蘊與文化自信。
本期【典籍里的中國科技】從北魏時期的《齊民要術·收種》出發(fā),探尋古人育種的故事。
農業(yè)要豐收,種子是關鍵
農民豐收節(jié)之際
翻開這本1400多年前的
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
綜合性農書
一起領略傳承千年的選種育種智慧
《影抄高山寺宋本齊民要術卷八》
在《齊民要術·收種》(zhǒng)中,作者賈思勰首先指出種子必須得精挑細選:
凡五谷種子,浥郁則不生,生者亦尋死。種雜者,禾則早晚不均,舂復減而難熟,糶賣以雜糅見疵,炊爨失生熟之節(jié):所以特宜存意,不可徒然。
為何要選種?古人用寶貴的經驗告訴我們,“種雜者,禾則早晚不均”。意思是如果種子駁雜不純,禾苗的生長和成熟就會早遲不均。
該如何選擇良種呢?生活中很多人是顏控,看到這里可能會有些開心:
粟、黍、穄、粱、秫,常歲歲別收:選好穗純色者,劁刈高懸之。至春治取,別種,以擬明年種子。耬耩?種,一斗可種一畝。量家田所須種子多少而種之。
賈思勰說選種要“選好穗純色者”。即選種子要選長得好、顏色純的穗子。這不就是顏控嗎?
難怪當袁隆平在早稻田里發(fā)現形態(tài)特優(yōu)的稻株時,他會興奮了。
古人根據種子形態(tài)學知識,特別是對植物繁殖器官的觀察和描述建立了不同作物的選種標準,許多標準沿用至今。現代的“南大219”“老來青”等遺傳性好的水稻都是通過穗選法選出來的。
俗話說,“三分種,七分管”?!洱R民要術·收種》里還講了育種的田間管理:
其別種種子,常須加鋤。鋤多則無秕也。先治而別埋,先治,場凈不雜;窖埋,又勝器盛。還以所治蘘草蔽窖。不爾,必有為雜之患。
說的是種子田要經常鋤草。鋤草次數多,種子就不會有秕谷。這又與現代農業(yè)的田間管理理念不謀而合。
農作物除草前后對比
這篇短文還包含了水選種子的智慧:
將種前二十許日,開出水洮,浮秕去則無莠。即曬令燥,種之。
可簡單翻譯為:在將要播種前的二十多天,開窖取出種子,淘洗盡浮在水面的癟谷及草子等雜質,就不會長雜草。然后曬干了下種。
短短幾句話,可以看出巧妙利用了物理原理并蘊含著種子分級思想:水中淘洗利用的是種子的比重差異,去劣后即可保障種子質量。水洗后“即曬令燥,種之”可能有消毒及激發(fā)種子活力的功效,是生物學知識的生動實踐。
清嘉慶年間刊刻佩文齋耕織圖中的“浸種”圖
水洗曬干在提高種子活力、減少病蟲害侵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至今我們還會通過浸泡種子看種子浮沉、來剔除癟谷及草子等雜質,水浸催芽現在仍是一種被廣泛應用的種子處理技術。
種子被稱為農業(yè)的“芯片”,關乎國家糧食安全。《齊民要術·收種》中對選種育種的系統(tǒng)總結,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我們發(fā)展種業(yè)科技,既是對千年農耕智慧的傳承,更是端牢“中國飯碗”、扎實推進鄉(xiāng)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基石。
責 編:張慧凱
審 核:張敬一
值班編委:李 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