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明明近視的人越來越多,為何街上的眼鏡店反倒越來越少?
最近3年的時間,全國眼鏡店關了超過6萬家,可誰能想到,明明之前眼鏡店還是大家眼中“一本萬利”的香餑餑,一副眼鏡的利潤,堪比普通工薪族大半個月的工資。
一邊是曾經的暴利神話,一邊是如今的關店潮,眼鏡行業(yè)到底經歷了什么?
一本萬利
要弄明白眼鏡店為何崩盤,我們得先回到眼鏡行業(yè)的“黃金時代”,看看那令人咋舌的高價究竟是如何被支撐起來的。
過去,一副眼鏡的利潤,甚至能頂?shù)蒙弦粋€普通上班族半個月的辛勤勞作,這種“一本萬利”的神話,并非建立在產品本身的價值上,而是由商家精心構建的三重“幻覺”共同支撐起來的。
第一種幻覺,是關于材料的“玄學”,許多人不知道,世界鏡片生產的“心臟”其實在中國一個叫丹陽的地方。
這個江蘇的小城,以一己之力貢獻了全國七成、全球一半的鏡片產能,在這里,鏡片的批發(fā)價低到讓人難以置信,甚至有“論斤賣”的說法。
一副出廠成本可能只有幾十塊,最多不超過兩百塊的眼鏡,一旦被擺上零售店的柜臺,身價就能暴漲到數(shù)千元,加價幾十倍是家常便飯。
有實例為證:成本僅為28元的鏡片,標價可以達到280元,而另一款成本僅6.7元的鏡片,最終的零售價竟然是驚人的998元。
商家是如何完成這種“點石成金”的魔法呢?靠的就是信息差,他們用一堆普通消費者聽不懂的專業(yè)術語,比如“非球面”、“漸進多焦”、“進口鍍膜”,成功地將廉價的工業(yè)品包裝成了高精尖的“光學儀器”,讓你覺得這錢花得值。
高價背后的幻覺
第二重幻覺,則是關于“偽專業(yè)”的權威,我們普遍認為,驗光是個技術活,關乎眼睛健康,多花點錢買個專業(yè)、買個放心是應該的。
商家恰恰利用了這份焦慮,但殘酷的真相是,我們國家合格的驗光師數(shù)量嚴重不足,行業(yè)標準需要三十萬人,而現(xiàn)實中只有區(qū)區(qū)三萬。
這意味著,絕大多數(shù)眼鏡店里那個穿著白大褂、看起來很專業(yè)的“驗光師”,很可能只是一個銷售員,而他們操作的驗光設備,很可能常常年久失修,從未校準,給出的數(shù)據(jù)自然錯得離譜。
有案例顯示,同一個人在不同店鋪驗光,結果誤差竟然能高達500度!這種不專業(yè)已經造成了實際的傷害,一個12歲的男孩就因為佩戴了數(shù)據(jù)錯誤且質量低劣的眼鏡,度數(shù)在短短半年內激增了100度。
即便服務如此不堪,店家依然心安理得地向你收取高達兩百元的“專家費”。
最后一種幻覺,源于渠道的壟斷,在互聯(lián)網購物和醫(yī)院視光中心還未普及的年代,如果你想配眼鏡,除了街邊那些大大小小的眼鏡店,幾乎別無選擇。
線上配鏡模式尚未成熟,而醫(yī)院附屬的視光中心數(shù)量又非常稀少,這種“沒得選”的局面,讓眼鏡店得以安穩(wěn)地躺在信息不對稱的溫床里,將前兩種幻覺牢牢鞏固,消費者只能被動接受一切不合理的定價。
秘密不再是秘密
沒有任何堡壘可以永遠堅固,尤其是當它建立在沙灘之上時,互聯(lián)網浪潮帶來的全方位透明化,就像一把削鐵如泥的利劍,精準地刺穿了支撐眼鏡暴利的三重幻覺,引發(fā)了一場徹底的價值坍塌。
現(xiàn)在的年輕人,特別是消費主力軍,配鏡前早就習慣了先上小紅書、抖音、知乎、B站做足功課,他們不再是被動聽店員“科普”的小白,而是搖身一變成了半個“配鏡專家”。
鏡片的出廠價、阿貝數(shù)、折射率這些曾經云里霧里的參數(shù),現(xiàn)在動動手指就能查得一清二楚,當?shù)り柕牧畠r批發(fā)價成了公開的秘密,商家再想用那些術語來忽悠人,就顯得格外可笑了。
緊接著,價格的底牌被徹底掀開,線上渠道涌現(xiàn)出大量極具沖擊力的產品,“59元丹陽直發(fā)套餐”、“9.9元直播配鏡”……這些價格屠夫讓實體店虛高的標價顯得像個笑話。
一種新的消費行為——“展廳化”應運而生:消費者跑到實體店精心試戴,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款式,然后記下型號,轉身就去網上用更低的價格下單。
某平臺的數(shù)據(jù)顯示,他們有大約四成的訂單,都來源于這種線下的“白嫖試戴”,這無疑是對實體店高價策略最無情的抗議,定價權被徹底粉碎。
最后,專業(yè)的權威也被祛魅了,隨著醫(yī)院視光中心的普及,人們終于見識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專業(yè)服務,相比之下,街邊店那些粗糙、甚至錯誤的驗光流程,顯得愈發(fā)不可信賴。
再加上“云驗光”、手機測瞳距等新技術的出現(xiàn),進一步降低了對實體店物理空間的依賴,消費者不再愿意為那些名不副實的“偽專業(yè)”服務買單了。
外部的沖擊已經足夠致命,而實體店內部的壓力也在持續(xù)加碼,高昂的店鋪租金、不斷上漲的人力成本,以及庫存積壓的貶值風險,像三座大山一樣壓得店主喘不過氣。
許多中小型門店,一個月的銷售額可能只有六萬元左右,但這遠遠夠不著大約十萬元的盈虧平衡點,賣得越多,虧得越多。
更可悲的是,部分店主的思維依然停留在過去,既不愿降價迎合市場,也不想升級服務做出改變,最終只能在時代的洪流中被無情淘汰。
結語
如今的行業(yè)大換血,是消費者用錢包投票的結果——大家不再為“偽專業(yè)”和“虛高定價”買單,只愿意為真正的價值付費。
未來的眼鏡店,拼的不再是“能賺多少差價”,而是“能提供多少價值”:要么做深專業(yè),要么做高性價比,要么做新場景。
對整個行業(yè)來說,關店潮不是終點,而是告別暴利、回歸本質的新起點,畢竟,任何行業(yè)想要長久發(fā)展,最終都要回到“服務消費者”這個核心上來。
信息源:
1.半月談《眼鏡業(yè)暴利水深?“生存危機”倒逼他們轉型》
2.快刀財經:《天下苦“眼鏡貴”久矣》
3.中國新聞網:《一副眼鏡動輒上千,誰在“收割”近視眼?》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lián)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