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們,晚上好。
都管上海叫“魔都”,其實西南重鎮(zhèn)重慶也是一座“摩都”。不過后者之“摩”,是飛馳的摩托。不久前,第二十三屆中國摩博會在重慶舉行,超3000臺展車亮相,吸引觀眾25萬人次——摩托車,正在這座8D山城中完成一場華麗“翻紅”。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摩托這個話題。
你知道嗎?全國每出口三輛摩托車,就有一輛是“重慶造”。崎嶇的坡坎、蜿蜒的巷弄,塑造了這里獨特的交通基因:既有“黃色法拉利”出租車疾馳而過,也有摩托車在彎道中劃出瀟灑弧線。
不止在重慶。不知你是否注意到,摩托車正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早晚高峰的車流中,也馳騁于遠方的山河湖海間。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新注冊機動車1688萬輛,其中摩托車新注冊登記量占比超過四分之一,成為不可忽視的出行力量。
作為“國民交通工具”,“兩輪”的摩托曾經(jīng)火遍大江南北,又隨著四輪小汽車的普及而陷入沉寂。如今,又靠什么“翻紅”?
從“實用工具”到“樂趣玩具”,摩托車早已不再是過去的模樣。一度,摩托車常被貼上“便宜”“拉貨”“代步”的標(biāo)簽,是樸實無華的出行工具?,F(xiàn)在,國產(chǎn)中大排量車型快速崛起,一批本土品牌憑借出色設(shè)計、強勁性能和親民價格,成功圈粉年輕人。
戴上頭盔,跨上坐騎,引擎響起的那一刻,通勤路也可以是風(fēng)景線。對許多年輕人來說,它不僅是避開擁堵的聰明解法,更是融入自然、釋放壓力的生活儀式。
社交平臺上,騎行Vlog、改裝心得、摩旅攻略等內(nèi)容層出不窮,形成了獨特的摩托文化。“四輪承載身體,兩輪承載靈魂”,這句在摩友間廣為流傳的話,雖帶有浪漫色彩,卻真切道出了騎行的魅力——更直接地感受風(fēng)的力度、路的起伏、季節(jié)的變換,與周圍環(huán)境建立更親密的連接。
蜿蜒山路上,陌生騎手相遇,會默契地豎起大拇指或輕按兩聲喇叭打招呼。越來越多人把玩摩托車視為新生活方式:跑山、下賽道、長途摩旅、極限運動……機車,成了一種帶著速度感的生活主張。
只不過,摩托的“熱”里也有隱憂。一些人將機車視為流量密碼,“狂飆突進”的同時,卻忽視了最基本的安全規(guī)則。比如,為追求視覺效果,有的人在城市道路飆車、炸街、壓彎,影響公共安全;有人穿著奇裝異服吸引眼球,卻在摔倒時因護具不全而影響人身安全;更有甚者無證駕駛,把公共道路當(dāng)“競技場”,拿生命當(dāng)兒戲。
安全,是懸在每位騎行者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出發(fā)固然瀟灑,歸來才是至高追求。難怪有人說,騎士精神除了勇敢和擔(dān)當(dāng),還要有謙卑和敬畏。
也要看到,摩托車不是洪水猛獸,也不是純粹的炫酷玩具,而是一種值得被理性看待的交通方式與生活選擇,既需要騎手“管住右手”,也需要政策管理更精細化、社會認知更客觀。
這份對風(fēng)和自由的渴望,終究要行駛在安全、文明、有序的軌道上。
這正是:
鐵騎轟鳴再翻紅,詩與遠方共從容。
安全敬畏記心間,萬里追風(fēng)任馳騁。
大家晚安,祝各位周末愉快!
(文| 王欣悅)
圖片來源:中國摩博會微信公眾號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fā)布及傳播服務(w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