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工作人員對北京街頭的檜柏灑水噴淋,以減少花粉飄散量。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花粉過敏,有“法”治了!
據報道,9月26日進行的北京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其中,致敏花粉和楊柳飛絮的治理防控被寫入《辦法》?!掇k法》也規(guī)定了區(qū)人民政府,市園林綠化、氣象以及林業(yè)經營者等各自的職責。
當下正值秋季,對于過敏人群來說,打噴嚏、鼻涕停不住,眼睛癢癢流淚等情況并不少見。前不久,“北京今秋花粉季提前來臨”話題還登上熱搜。在此背景下,北京將花粉治理寫入新《辦法》,無疑是對市民需求的精準回應。
近年來,花粉過敏已成為城市易感人群的夢魘,每年都要“遭二茬罪”,春季花粉期剛過,秋季花粉期又來了,這種“呼吸之痛”困擾了不少人。以北京為例,全年花粉期呈現在3月-4月和8月-9月兩個高峰,這使得不少人錯過了北京最美的春秋兩季。
民眾的焦灼與期盼,是政府治理的靶標和方向。近年來,北京市治理花粉的腳步也沒停。不僅氣象部門及時發(fā)布花粉濃度檢測數據,醫(yī)務工作者提醒潛在患者提前預防性用藥,避免花粉高峰期出現嚴重癥狀,園林綠化部門也在研究如何通過物理和生物等措施,盡可能減少花粉對市民正常生活的影響。
以北京圓柏而言,據披露,北京農學院的科研團隊已研發(fā)出高分子有機化合物花粉固定劑,能有效遏制柏樹花粉飄散。該成果有望明年率先在北京市西城區(qū)、東城區(qū)、朝陽區(qū)等6個區(qū)使用。
然而,盡管花粉治理力度不斷加大,但短時間內卻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畢竟,花粉傳播是植物繁衍生息的自然現象,人類與植物相伴相生,只要植物存在,自然也就不可能把所有的花粉消滅?;ǚ壑卫淼碾y度和復雜性,遠超人們想象。這也意味著,這項工作需要不斷探索,久久為功。
此次《辦法》的通過,無疑給相應的治理工作開出了藥方。
一方面,《辦法》提出“林業(yè)經營者應當采取樹種更新改造、物理和生物防治等措施,加強治理防控”,這體現了靶向治理的思路。既然北京春季花粉期以木樨科、松科、柏科樹木花粉為主,秋季花粉期以雜草花粉為主,那么,相應的治理當主要圍繞這些樹種和雜草展開。
事實上,北京市已開始嘗試更新樹種。據媒體此前報道,修訂后的《北京市主要林木目錄》就刪除了刺柏屬植物。不過,人為干預工作也要建立在審慎的基礎之上,充分評估更替去留帶來的次生生態(tài)問題,特別是要避免簡單化“一砍了之”的思維。
另一方面,《辦法》也提到“建立健全致敏花粉和楊柳飛絮綜合防治工作機制,開展防治技術研究”。這也表明,必須充分認識到人與植物、城市與植物的互動關系,綜合施策,重在預防。
據媒體報道,花粉濃度也受局部環(huán)境影響:在郊區(qū)軟質地面(如土壤)上,花粉沉降后不易再次飄起;而在城市硬質地面上,沉降的花粉可能因熱空氣上升而再次懸浮,形成花粉濃度的第二個高峰。基于此,城市建設不妨對植物更友好些,盡可能多增加軟質地面供給。
花謝花飛花滿天,春日里,有飛花,也有飛絮;八月秋高風怒號,秋日里,各種植物的花粉隨風飄散。這些在傳統中一向頗有詩意的自然現象,如今卻成為困擾人們呼吸道的問題,這也讓人們再度審視人和植物的關系。
民之所需,政之所向。研究花粉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著眼于跨部門協同、跨學科聯動、長時段關注、系統化破解等。如今,隨著花粉治理等工作寫入新法,讓這一工作有了新的抓手。相信隨著相關工作的有序開展,必將為市民創(chuàng)造更加健康的生活環(huán)境。
撰稿 / 胡棲安(媒體人)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張彥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